隨著2025年高考帷幕的緩緩落下,我國1335萬的莘莘學子也打完了人生的第一場重大戰役。
而這樣的重大戰役,一千多年前也曾發生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身上。那時的他正是翩翩少年,躊躇滿志,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
![]()
公元800年二月,長安城內晨風微動,寒意就逼人而來。盡管如此,天下學子還是天不亮就齊聚到禮部南院大墻外,等待科考的放榜。
這一刻,天下考生的內心都是焦急的,忐忑的,同時也是充滿期待的。白居易的心理,也與大多數考生一樣。
畢竟,十年的寒窗苦讀,雖不一定都是為了“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無限榮光,卻一定都是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夢想。
經過了好一陣漫長的等待,終于迎來了放榜的時刻,天下考生皆如潮水一般,蜂擁向前,在榜上焦急地搜尋著自己的名字。
而對于白居易來說,他根本用不著搜尋,因為他的名字就赫然列在榜文的開頭,而且就排在榜文的第四。
此時榜前的天下學子,榜上有名的那些人要么喜極而泣,要么大叫狂奔;而那些榜上無名的人,要么大失所望,要么落寞而歸。
![]()
白居易則激動得幾乎掉下了眼淚,他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他的名字確實明明白白地排在第四,這足以碾壓參與科考的千軍萬馬。
唐代的科舉考試,錄取的名額非常有限,白居易參與科考這一年,全國僅僅錄取了十七名應試者。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每一個能夠上榜的人,都算得上是精英中的精英。故而在放榜之后,皇帝便親自設宴,款待這些從全國各地挑選出來的人才,以示嘉獎。
對于這樣的一些人才,是很多官員拉攏的對象,而如果是未婚男子,那更是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因為有很多人都會為自家未出閣的女兒物色如意郎君。
這一屆進士之中,白居易作為十七人中唯一的未婚男子,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全場的焦點。
然而,白居易卻無意做任何達官顯貴的乘龍快婿,因為他心中所想的,只有他那念念不忘的初戀湘靈。
宴會在眾人觥籌交錯的歡笑聲中漸漸進入尾聲,隨后,眾人來到了長安慈恩寺的大雁塔。
![]()
這大雁塔共七層,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
此塔是玄奘大師西天取經回來后主持修建的,被用來了存放大唐各種珍貴的經卷與佛像。彼時,每年的新科進士皆有機會在這塔壁上題名,以示榮耀。
所以,凡是上了榜的人,皆紛紛在這塔上落下自己的大名,籍貫以及科排名。而白居易卻標新立異,他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后,還加了兩句流傳千古的狂傲詩句: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詩中所流露出的狂傲之態,簡直就是得意忘形,狂到天際。其意為:“放眼天下,在能上榜的十七人當中,只有我白居易最為年輕。”
言外之意就是,在這十七人當中,只有我白居易最有能耐。這份自信與狂傲,顯然已經超越了排在他前面的狀元、榜眼、探花。
![]()
那么,僅僅排在第四的白居易,為何能寫下這般狂語,而且竟無一人反駁呢?其中又有什么樣的內幕呢?我們且來看看。
白居易考中進士時,已有二十九歲。放在今天,那絕對是已經成家立業了的大齡青年,而到這個年紀還一心撲在高考上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不過在“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大唐,五十歲能夠考上進士,那都算得上是年輕的了。因為在那樣的時代,考到老死都還在考的人,那是大有人在。
在與白居易一同考中進士的人中,就不乏有白發蒼蒼的老年之人,難怪白居易自詡為“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見,白居易那份青春的光彩,是何等的耀眼。
而青春與年華,是無論多少錢都買不到的財富。所以金榜題名后的那種歡欣,只有那些經歷了無數次科考的人,才能真正地體會其中的滋味。
因此,白居易如此狂傲,在場的所有人都能夠理解,因為他們雖不是最年輕的,但他們也都是全天下讀書人中最優秀的那群人,所以他們不在乎白居易說了什么,寫了什么。
![]()
白居易的這兩句詩流傳開來后,被人們傳頌不衰,甚至還被人們賦予了《句》的名稱,真可謂是恰如其分。
當所有事情都處置停當后,白居易便準備回徐州符離,懇求母親讓他娶初戀情人湘靈為妻,于是匆匆向眾人辭別。
白居易雖然狂傲,可與他一同考中進士的16人卻都覺得他瀟灑、坦蕩,心中便不由得萌生了對他的好感。
因此,聽說白居易要走,都紛紛為他設宴餞行。有感于大家對他的深情厚誼,白居易在臨行前寫下了一首詩,算是對大家的回饋,這首詩就是《及第后歸覲留別諸同年》:
及第后歸覲留別諸同年
【唐】白居易
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
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
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
翩翩馬蹄疾,春日好鄉情。
![]()
相較于慈恩塔下的那兩句詩,白居易的這首詩顯然沒有了之前的那種得意與狂傲,反而多了一份謙遜:
經過了十多年的埋頭苦讀,不料今日僥幸取得功名。不過,這對于我來說,不過是浮云而已,因為世間最重要的事,是讓父母得到寬心與榮耀,我便心滿意足。
這開頭的四句,作者自謙能考中進士是因為“僥幸”,完全沒有了之前“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那種狂傲,顯示出詩人的儒雅含蓄。
而三四句的“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則表達了詩人中了進士并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而報答親恩、給祖先帶來榮耀才是最重要的。
話雖如此,但父母的養育之情,重如高山,深似大海,又有誰能夠報答得了?唯有堅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出自己的精彩,方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幾句是說:同行的好幾個摯友,皆依依惜別地送我出城,那一聲一聲的送別的樂音,裊裊不絕于耳,盡是離愁別緒。
然而接下來的“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兩句卻說,及第的喜悅如潮水般涌來,將離別的苦澀稀釋,半夢半醒間,陡然覺得歸家的路途仿佛也變得不那么遙遠。
![]()
最后的“翩翩馬蹄疾,春日好鄉情”兩句表達了這樣的含義:青春年少,馬蹄輕快,就讓這明媚春光與我同行,共赴衣錦還鄉的美妙旅程吧!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知道,白居易第一首的兩句詩雖然比后面的這一首詩要狂傲得多,但它卻讓我們感受到了白居易成功后的那一份純粹的喜悅。
那一份純粹的喜悅,使得白居易未來的路途無論是多么的曲折,但白居易身上那一刻散發出的,是一份獨屬于青春的耀眼光芒。
如今千年已過,慈恩塔卻依然矗立,而少年白居易的故事,也如塔影般,永遠鐫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文中圖片皆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