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請您點擊“關注”支持一下,以方便您及時收到更新提示,謝謝!
在電影的歷史之中,有過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她主演過許多部經典的話劇和電影,曾獲得過第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2003年,她更是獲得了第9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終身成就獎。
雖然她在電影界擁有著卓越的成就,但是她的情路十分坎坷。
她的一生中,有過三段婚姻,因為不能生育,沒有親生的孩子。最后,她與第三任丈夫共同領養了一個孩子。
晚年老伴病逝后,她選擇賣掉自己的房子,在上海建了一所養老院。
她就是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瑞芳。
張瑞芳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傳奇的小說,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
第一次婚姻
1918年6月,張瑞芳出生在河北保定市一戶軍官家庭中。她的父親張基曾經擔任過保定市陸軍軍官學校炮科的科長,參加過北伐戰爭。
1928年4月19日,突然傳來了她的父親殉職的噩耗,給這個家庭沉重的一擊。于是,家庭所有的重擔,都落在了張瑞芳母親的身上。
她的母親康維是個堅強的女人,雖然出生在一個封建家庭,但她敢于斗爭,追求思想的解放,曾經參與過“五四運動”,后面加入了我黨。
家里一共有5個兄弟姐妹,父親去世沒多久,最小的妹妹也因病離世了。10歲的張瑞芳突遇家庭的變故,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陰影。
1929年,康維帶著一家人離開了傷心地,遷居北平生活。康維拿出家里全部的積蓄,在北京東城區的某胡同內買下了一處大宅子。
![]()
安定下來后,張瑞芳的母親就鼓勵她們投身到革命中去。讓她們在參加革命的同時,也要努力讀書,做到經濟和精神的雙富足。
張瑞芳的姐姐聽從母親的教誨,早早投身革命事業中去。當時,12歲的張瑞芳還在讀中學,就讀于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學。
她的姐姐讀中學時,經常帶著她看學校話劇社的演出,這讓張瑞芳萌生了也想要上臺表演的想法。后來,她也報名參加了學校的進步話劇社。
舞臺上的張瑞芳,渾身充滿朝氣,一雙漂亮的眼睛很有靈氣,讓觀眾印象深刻。在學校的話劇舞臺上,張瑞芳演出過《梅雨》、《獲虎之夜》、《這不過是春天》等多部話劇。
有一次,學校話劇社要排練莫里哀的話劇《心病者》,需要邀請一位專業人士來進行指導。于是,學校邀請了藝術學院的學生導演余克稷。
![]()
余克稷那個時候,在北平大學工學院學習電機的同時,也在北京大學戲劇系學習。余克稷為人溫文爾雅,舉止投足之間都是文人氣息,他彈得一手好琴,有很好的音樂素養。
在給張瑞芳排戲的過程中,兩個人互相產生了好感。
余克稷畢業后,去往重慶電力公司工作。剛剛走到一起的兩人,難忍分離之苦,便開始了書信往來。
張瑞芳看著書信上,余克稷崩泄而出的愛,跟平日里內向的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她的心,越來越沉迷在余克稷的文字里,無法自拔。
1935年,她本來想要報考北平國立專科學校的戲劇系,沒想到竟然被西洋畫系錄取了。在姐姐的帶領下,她打算利用自己的愛好,為抗日斗爭貢獻自己的力量。
![]()
那個時候,中國出現了移動話劇社,這種話劇社由愛國青年自發組織,用街頭賣藝的表演方式,大街小巷里進行抗日宣傳。
于是,張瑞芳走出畫室,跟著移動話劇社到處演出,她參與出演了《黎明》、《放下你的鞭子》等進步話劇。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張瑞芳跟著移動話劇社去了河南等地活動。余克稷聽說后,很擔心張瑞芳的安危,專門寫了信去邀請她去往重慶。
余克稷在信里寫道,他在重慶和友人一起成立了一個進步話劇社,正好缺少優秀演員。而且當時他也在國立劇專教書,可以讓張瑞芳去旁聽。
張瑞芳聽說還有深造的機會,又能跟男友相聚,便以“革命先鋒者”的身份前往了重慶。
1940年,這對相戀多年的有情人,總算是終成眷屬。兩人在周總理的批準之下,結為夫妻。
![]()
那時,周總理正在重慶開展地下抗日工作,張瑞芳是秘密黨員,她進入地下工作,就是周總理牽的線,于是她便向她的上級周總理打了結婚的報告。
可是,兩人結婚后,有很多問題都在相處中暴露了出來。特別是在性格方面。
余克稷比張瑞芳大了整整8歲,他為人穩重內斂,不喜歡社交。而張瑞芳開朗活潑,喜歡結交朋友。在多次爭吵后,兩個人漸行漸遠。
第二次婚姻
1942年,張瑞芳受邀出演郭沫若的《屈原》。在片場,她認識了當時已經很有名氣的演員金山。
金山長相英俊,又才華出眾,早在1935年時,他便在上海與友人一起創辦了業余戲劇團。來到重慶前,他出演過《夜半歌聲》,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了。
兩人因戲結緣,在戲劇演出中,產生了共鳴。
不知不覺中,金山對張瑞芳心生愛慕之情。
在感受到金山對自己的愛后,張瑞芳刻意回避了他。張瑞芳認為自己還有家庭,而且金山花名在外,當時“四大花旦”都被他追求過,便與他保持距離。
![]()
1943年,曹禺邀請張瑞芳出演他的書改編的話劇《家》,而這場話劇交給了金山的劇場負責,于是兩人又一起合作出演了《家》。
1944年,張瑞芳帶著滿滿的失望,跟余克稷結束了婚姻關系。
金山得知消息后,來到了張瑞芳在重慶的住所,兩人一個在屋內,一個站在庭院里,開展了一場終生難忘的交談。
金山也在壓抑不住自己的內心,向張瑞芳吐露了衷腸。兩人在暢談了對藝術的追求和熱愛后,金山告知張瑞芳自己也是黨員的身份,張瑞芳心中的最后一根防線也斷了。
于是,1944年10月,張瑞芳不顧郭沫若、曹禺等好友的反對,毅然嫁給了金山。果然,這段不被祝福的婚姻,最終還是走向了破裂。
為什么金山花了這么多的努力才追求到,還不珍惜呢?
究其原因,還是花心。
1946年,兩人先后被調到了東北電影制片廠,也就是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到長影后,張瑞芳出演了金山執導的《松花江上》,讓很多的人認識了這位優秀的女演員。
![]()
全國解放后,兩人又被調到了北京電影制片廠工作。
在這個期間,金山看上了女導演孫維世。孫維世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女性。她畢業于莫斯科某戲劇學院,留學結束后,返回延安工作。
1950年,周總理陪同毛主席訪問蘇聯時,孫維世作為俄語翻譯組的組長一同前行,她還有另一層身份是周總理和鄧穎超的養女。
這次,她執導拍攝《保爾?科察金》,正好出演的是張瑞芳夫婦。金山見到孫維世的第一眼,就被迷住了。兩個人經過幾次交流后,他更是被孫維世的才情所折服。
一開始,張瑞芳還被蒙在鼓里,有一次她無意聽到朋友們的“閑話”,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孫維世的感情“不一般”。
一向要強的張瑞芳,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她找到金山跟他求證此事,得到金山的正面回答后,她馬上跟他提出了離婚。
于是,等到《保爾?科察金》公演后,兩人立馬去辦了離婚手續。
![]()
第三次婚姻
面對兩段婚姻的失敗打擊,張瑞芳十分痛苦。
朋友們見她日漸憔悴,便分分安慰開導她。幸好她生性豁達樂觀,沒多久以后,她走出了離婚的陰影。領導考慮到她跟金山婚姻破裂,便把她調到了上海電影制片廠工作。
進到上影后,張瑞芳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為此,她的事業也迎來了鼎盛時期。1952年,張瑞芳出演了《南征北戰》。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她親自前往老解放區,跟那里的老百姓們同吃同住,還一起干活。張瑞芳花了8個月的時間,身體力行的感受影片中的生活。
最后,影片上映后,大獲成功。張瑞芳憑借自己在電影里惟妙惟肖的表現,被全國人民熟知和喜愛。
在上影時,因為張瑞芳單身,她一個人做飯不方便,住在隔壁的鄰居,便熱情的邀請她來他們家吃飯。張瑞芳覺得不好意思,便每月付餐費,在鄰居家里一起搭餐吃飯。
![]()
正好,同樣單身的嚴勵,也時常到這位鄰居家里吃飯。一同吃飯的次數多了,兩個人逐漸熟絡了起來。
嚴勵跟張瑞芳前兩任,都不太一樣。他看起來像個老好人,每天都笑嘻嘻的。張瑞芳聽鄰居說了,才知道他原來是個老新四軍,下過基層,現在在上影做主任。
兩個人雖然同在一個地方工作,但以前根本不認識。沒想到,因為“搭餐”而相識。鄰居見兩人挺聊得來,又都是單身,對他倆調侃道:
“你倆一起搭伙過日子算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兩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后,互相愛慕。張瑞芳覺得嚴勵是一個值得托付終身的男人。嚴勵也對這個樂觀積極的女人,產生了好感。
于是,1952年,張瑞芳跟嚴勵喜結連理。
![]()
張瑞芳已經有過三段婚姻了,可是一直沒有生育。她去醫院做了檢查,發現自己沒有生育能力。她將這個殘酷的消息告訴了嚴勵,她以為嚴勵會跟她離婚。
沒想到嚴勵緊緊抱住了她,并對她深情的說:
“瑞芳,你能不能生孩子沒關系,我愛的是你,娶你不是為了生孩子。”
張瑞芳聽了后,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可是,她實在喜歡孩子,自己無法生養,她便打算收養一個孩子。她把想法告訴了丈夫嚴勵,嚴勵表示支持。于是,他們領養了一個兒子,取名嚴佳。
有了兒子的嫁入后,他們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滿了。張瑞芳總算在這段婚姻里,感受到了溫馨。在家庭的支持下,張瑞芳事業也開了掛,她接連出演了多部佳作。
![]()
尤其是1962年,張瑞芳在影片《李雙雙》中詮釋的角色,成為了熒屏上不朽的經典。這部劇也成為了張瑞芳的代表作,讓她獲得了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的殊榮。
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十年里,張瑞芳作為演藝人員,也身陷3年牢獄之災。多虧她的丈夫和兒子的關懷,讓她在長期的精神折磨中,堅持了下來。
有一次批斗結束,身心疲憊的張瑞芳,站都站不住腳,是她的丈夫和兒子輪流將她背回了家。就這樣,夫妻二人攜手同行了40多載。
1999年,身患胃癌的嚴勵不幸病逝。他生病住院期間,張瑞芳衣不解帶的伺候他洗臉吃飯,每天陪他聊天散心。
可是,終究是沒有戰勝病魔,81歲的張瑞芳永遠失去了“一生摯愛”。世界上,仿佛就剩下了她一個人,沒有嚴勵陪伴的日子里,她倍感孤單。
![]()
張瑞芳雖然拍了一輩子戲,但她很少接廣告,有了積蓄,她都把錢用在公益上面,因此沒有多少存款。
1997年,當時擔任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的張瑞芳,向組織提出在福壽園建“影藝苑”,讓老藝術家們百年后還可以一起暢談藝術。現在,那里已成為中國電影界,開展紀念活動的重要場所。
2000年,張瑞芳把自己全部積蓄拿了出來,和親家母顧毓青共同創辦了一家養老院,取名愛晚亭。
當時好多的演藝工作人員都住在這家敬老院里,還有一些人談起了“黃昏戀”,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因為存款不夠,張瑞芳還把自己的房子賣了湊錢。等養老院建好了以后,張瑞芳也搬了進去,跟老人們生活在一起后。
![]()
兒子嚴佳雖然在國外定居,但是過年的時候也會回國陪伴母親。平日里,他怕母親孤單,也是跨洋電話不斷。
2010年,張瑞芳的身體越來越差,有了好多老年病。2012年6月28日,張瑞芳在上海華東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4歲。
結語
張瑞芳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訴說,她身世坎坷,幼年喪父,經歷過3次婚姻,一生沒有生育。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我國的電影事業,她的名字將永遠載入電影史冊。
張瑞芳雖然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但她塑造的那些經典銀幕形象將永遠留在觀眾們的心里,熠熠生輝。
寫在最后: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先點個“關注”,讓我們在互動中成為互相的鐵粉,以便您及時收到文章的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