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ATM機只剩80萬臺,這個曾被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稱為“銀行業唯一有用發明”的設備,正以每天約164臺的速度從街頭消失。
截至2024年末,全國ATM機數量降至80.27萬臺,較2019年峰值減少26.87%,相當于五年間蒸發了一個中等國家的ATM總量。
一、ATM機銳減的三重動因
移動支付的“降維打擊”堪稱致命一擊。2024年電子支付金額突破3426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31.45%,微信、支付寶構建的支付生態已滲透至菜市場攤販與偏遠鄉村小店。
00后群體中,超六成從未使用過ATM機,他們的消費軌跡完全數字化。這種代際斷層徹底改寫了現金流通的底層邏輯——當二維碼成為比紙幣更普適的支付符號,ATM機的存在價值便岌岌可危。
銀行的“斷臂求生”策略加速了這一進程。單臺ATM機年維護成本高達5-8萬元,但日均交易筆數已從2019年的30筆降至不足10筆。
招商銀行等50余家銀行關停掃碼存款功能,工商銀行將ATM定位為“補充性設施”,這種戰略收縮本質上是對投入產出比的理性計算。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銀行正通過ATM機的“減法”完成服務的“加法”——節省的運維成本被投入到智能柜臺與線上渠道,實現服務效率的躍遷。
現金使用場景的“退潮”同樣不可逆。除了春節紅包、紅白事等傳統場景,日常消費中現金滲透率已不足5%。家庭主婦群體從每月取現3次變為每年1-2次,上班族更將銀行卡視為“睡眠賬戶”。
這種習慣變遷形成正反饋循環:現金使用越少,銀行布放ATM的動力越弱,進一步加劇現金流通的萎縮。
二、ATM機消失引發的社會陣痛
設備功能的“虛標”暴露行業積弊。在廣州某商圈,連續5臺標稱“存取款一體”的ATM機均無法存款,故障率高達100%。這種“僵尸ATM”現象折射出銀行的運維困境——
當設備使用率跌破盈虧平衡點,技術升級自然被束之高閣。更嚴重的是,部分銀行將ATM機視為“政策包袱”,在偏遠地區僅保留取款功能,卻未及時更新標識,導致用戶誤操作頻發。
特殊群體的“現金依賴癥”需求不容忽視。2.8億60歲以上老人中,54%仍習慣現金交易,ATM機減少迫使他們步行更遠距離或依賴子女代辦。
西藏、青海等地移動支付覆蓋率不足60%,牧民取現需驅車百公里的案例屢見不鮮。外籍人士的外卡取現需求同樣不容忽視,蘇州銀行2024年處理的597筆外卡交易,暴露出跨境支付體系的短板。
![]()
三、ATM機的智能化轉型
設備功能的“超級進化”正在發生。部分銀行試點“政務+金融”綜合服務終端,集成水電費繳納、社保查詢等12項功能,使ATM機成為社區服務樞紐。
人臉識別、適老化界面改造等技術應用,讓設備更貼合老年用戶需求。數字人民幣的推廣更為ATM機注入新活力,試點設備已實現硬錢包充值與離線交易,重構現金與數字貨幣的流通閉環。
戰略布局的“精準手術刀”策略初顯成效。銀行將ATM機從“廣撒網”轉向“精準投放”,在機場、老年社區等高頻場景加密布放,同時淘汰月均交易不足10筆的低效網點。
這種“收縮戰線、集中火力”的打法,既降低運營成本,又提升服務精準度。某股份制銀行在老年社區部署的ATM機,日均交易筆數較普通網點提升3倍,證明場景化運營的可行性。
產業鏈的“斷臂求生”催生新商業模式。ATM制造商御銀股份2024年凈利潤下降29.4%,但通過二手設備回收業務開辟新增長點——
翻新后的ATM機以3000-5000元價格售往東南亞市場,利潤率較新機提升15%。這種“制造-回收-再制造”的循環經濟模式,為行業轉型提供樣本。
四、爭議與挑戰,平衡普惠與效率的鋼絲繩
普惠金融的“底線思維”遭遇現實困境。盡管監管層明確“不得拒收現金”,但餐飲、商超等場所只能掃碼支付現象仍屢禁不止。某老年用戶因現金支付被拒引發的訴訟案件,暴露出制度執行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如何在數字化浪潮中保留現金的“兜底功能”,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應急保障的“諾亞方舟”功能不可替代。2024年某城市網絡故障導致移動支付癱瘓,ATM機取現量激增20倍,凸顯其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戰略價值。
專家建議建立“應急ATM機儲備庫”,在災害易發區部署離線設備,確保極端情況下的支付暢通。
這場ATM機的“生死時速”,本質上是技術創新與社會公平的博弈。當移動支付重塑金融生態時,我們既要擁抱效率革命,也要守護支付多樣性的底線。
ATM機不會徹底消失,它將以智能終端的形態獲得新生,在數字經濟與傳統需求的夾縫中找到生存空間。
正如馬克思所言:"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這場變革不僅是設備的迭代,更是整個社會支付文明的躍遷。
![]()
(周愚,評論人、商業評論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