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梁漱溟是現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稱,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但是他的童年卻不幸福,他的父親在民國建立后不久,深感對民國的失望,認為還不如清朝于是自殺,這件事為小小的梁漱溟留下很大的陰影。但這不并妨礙梁漱溟是個少年奇才,19歲他就當了民國報的記者,是中國最早的社會主義研究者,在1913年就寫有《社會主義粹言》,1915年,23歲的梁漱溟就成為北京大學教授。
不僅如此,梁漱溟和毛主席交情甚篤,但是在1953年9月,在一次北京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主席和自己交往數十年的朋友梁漱溟發生激烈的爭執,吵到最后,參會代表都吵著要將梁漱溟攆下臺來,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要知道,梁漱溟當時可是著名的民主人士。
初次交往
![]()
圖 梁漱溟
1917年,毛主席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圖書管理員,而梁漱溟已經是蔡元培親自聘任的北京大學教授,但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認識的人,楊昌濟,楊開慧的父親,毛主席原先是楊昌濟在湖南大學的學生,而梁漱溟和楊昌濟同在北京大學教書,兩個人經常去楊昌濟家中做客,一來二去就認識了,但是當時兩個人并沒有過多的交往。
1938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民不聊生,根本無法與日本先進的精良的部隊相抗衡,梁漱溟這個時候對中國的抗日前途有點迷茫,于是,專門跑到延安去咨詢毛主席
![]()
圖 梁漱溟
到了延安見到毛主席,他很真誠地問道:“我這次專門來延安就是詢問中國的前途的,你說,咱們中華民族會不會滅亡。”聽了這話,一直在邊抽煙邊聽梁漱溟講話的毛主席沒有絲毫猶豫,自信地說道:“我們不要對中國的前途悲觀,日本最終會走向失敗,中國一定會勝利,我們要有這份信心。”
![]()
圖 梁漱溟和毛主席
之后,毛主席又從國際局勢,日本和我國的實力進行了多方比較,從各方面對梁漱溟進行闡釋,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并且很樂觀的對梁漱溟分析道:日本在中國占領的土地越多,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日本早晚都得從中國的土地上滾出去。此時梁漱溟聽毛主席分析的頭頭是道,不知道將來他的話會不會實現,但是現在的他越來越對中國的抗日大局充滿信心,要知道,毛主席一生中就去過兩次蘇聯,從沒有去過別的國家,但他洞察世事,將日本局勢分析的鞭辟入里,成功預測中日戰爭未來走向。
但梁漱溟和毛主席的信仰不同,梁漱溟對儒家學說研究頗深,毛主席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兩人就對當時應該用“階級斗爭理論建國”還是用“儒家理論”建國產生分歧,發生了爭吵,但是這只是一段小插曲,并沒有影響兩人的友誼,不僅如此,兩人在不斷爭論中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
圖 梁漱溟
1946年,梁漱溟再次來到延安,這次他又來向毛主席討教,毛主席對他十分歡迎,梁漱溟提出要有十個領導陪他交流,分身乏術的毛主席答應了他的要求,幾個人坐在一起后,梁漱溟提出了“中國該建立什么政府”的問題,并開始侃侃而談,毛主席等人在下面一直靜靜地聽著。
![]()
圖 梁漱溟
1949年,新中國成立,毛主席邀請各界民主人士來北京參與政協會議,為此,毛主席感恩梁漱溟兩次去延安探討問題,特地派車將梁漱溟從重慶接到北京的中南海頤年堂。
當時毛主席極力邀請梁漱溟加入政府,但是被梁漱溟婉拒了,他認為自己還是在政府外能夠更好地為新中國服務,毛主席決定尊重梁漱溟的選擇,隨后,兩人都在北京,不斷加深來往,尤其是,毛主席經常邀請梁漱溟來中南海做客。兩人坐在一起經常就局勢進行分析,但兩人的觀點經常相左,發生爭論。
![]()
圖 梁漱溟和同事
例如,美國入侵朝鮮,毛主席想要出兵朝鮮,于是就詢問自己的好友,希望獲得他的支持,但是梁漱溟持反對意見,梁漱溟認為新中國剛成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如果出兵朝鮮,那么就會加重百姓負擔,使中國更加民不聊生,所以中國不應該出兵,但是毛主席認為,唇亡齒寒,如果此時不出兵,美國早晚會打到中國境內,,要以牙還牙,堅持出兵。
梁漱溟聽到毛主席的觀點后,再三勸毛主席三思,出戰朝鮮“弊大于利”啊,但毛主席此時已決心已定,并沒有聽從梁漱溟的看法,1950年10月,中國出兵朝鮮,此時,梁漱溟又轉變態度,積極地支持中國出兵,毛主席并沒有將此件事放在心上,反而和以前一樣對待梁漱溟。但是,梁漱溟再一次和毛主席發生爭端,這一次爭執就比較激烈。
![]()
圖 梁漱溟進行鄉村建設時合影 圖 梁漱溟進行鄉村建設時合影
開始爭端
1953年9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會第49次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周恩來作為政協會議副主席在會上發表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得講話,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主要講的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以工業化為主體,以三大改造在為兩翼,基本實現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化。
第二天,周總理將報告交給政協小組討論,在小組會議上,梁漱溟對這份報告中“總路線”十分贊成,沒有意見。9月11日,梁漱溟在大會上發言,針對貫徹落實總路線的問題上,梁漱溟強調了如何解決農民問題。
![]()
圖 梁漱溟
他認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作為革命的一大主力,做出了重要犧牲,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又提出城市包圍農村,將經濟的重心放在城市,一大批有才干的農村人進入到城市,導致農村出現空虛。
并且梁漱溟還提到,建國以后,隨著工業的發展,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已經有所提高,但是農民依舊很貧苦,甚至有些人說:“城市生活在九天,農民生活在九地”,因此,梁漱溟認為我國的經濟運動中忽略了一個大群體就是農民,因此農民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梁漱溟之所以有這樣的發言,是因為對中國當時的時政缺乏了解,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必須加快發展工業,才能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而梁漱溟只是單純的認為大力發展工業,會導致中國的農業與工業的差距拉大。
9月12日,毛主席在會上發表演講,將這次發言中提到的“照顧農民”稱為小仁政,將“發展重工業,打美帝”稱為“大仁政”,將“只實施小仁政而不實施大仁政”的行為稱為幫美帝國主義的忙。
![]()
圖 梁漱溟
在講話結束的時候,毛主席委婉地批評了梁漱溟,說道:有人說我們不懂農民,我們已經搞了幾十年的工農運動,還有誰比我們更了解農民,工人和農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是不容分裂的,毛主席的一番話讓梁漱溟無地自容,他認為自己對總路線是支持的,但是只是要求中央對農民問題更加重視,兩人交往已經多年,大大小小的爭吵都經歷過,于是當晚梁漱溟就決定寫信給毛主席,解釋自己的觀點。
第二天,毛主席就在中南海親自接見了梁漱溟,并對他解釋道:梁漱溟之所以認為大力發展工業會對農民造成傷害,甚至提出“工人是九天,農民是九地”的說法,是因為從心理上就對黨的總路線不贊成,只是不自知而已。
![]()
圖 梁漱溟和兒子
但是梁漱溟并不贊成毛主席的觀點,于是當天晚上,兩人不歡而散,梁漱溟是比較認死理的人,他決定在大會上再次提出自己的觀點,讓大會上的所有人進行評論,9月15日,李富春講完話后,梁漱溟舉手要求發言,但是時間已經不早了,毛主席讓他第二天再進行發言。
9月16日,梁漱溟登臺發言復述自己的觀點,再次強調自己不但不反對總路線,而是熱烈擁護總路線,只是要求中央重視農民問題。
周總理在梁漱溟發完言后提出自己的觀點,批評道:“梁漱溟的發言就是讓我們不搞工業化,使中國不能工業化,但是,我們不搞工業化,農民怎么能夠提高生活水平,怎樣進一步改善生活條件”。之后周總理將梁漱溟在國共談判時的表現又提了一遍:
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大舉進攻解放區,并準備召開“偽國大”,周恩來身在重慶看清蔣介石的罪惡嘴臉,兩黨和談無望準備回延安,但是各界民主黨派都希望能夠和平建國,紛紛勸說周恩來去南京談判。
![]()
圖 政協會議
周恩來為了獲得民主黨派的支持,讓更多的人認清到蔣介石的虛偽面孔,毅然決然的去南京,但是,當時的蔣介石已經開始進攻解放區,同時又拉攏各民主黨派成員,為國民黨效力。此時的梁漱溟是民盟的秘書長,10月28日,梁漱溟沒有經過共產黨的同意,就提出了自以為的最佳方案“折中方案”,呼吁國共兩黨就地停火。
但是當時國民黨已經占領我們蘇北、張家口等地區,局勢對共產黨十分不利,梁漱溟又進一步提出為了恢復“東北地區的交通”,希望共產黨交出20個縣的行政權給國民黨,因為當時東北有41個縣有鐵路,國民黨占21個,共產黨占20個,同時“國民黨只準帶警察不準帶軍隊”。
梁漱溟做完這份報告后,沒有經過共產黨的同意,擅自將這份報告交給美國人,使共產黨陷入被動,之后周總理說道梁漱溟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際,梁漱溟又提出的“反對武力統一全國的”《敬告中國共產黨》,更是對我黨不利。
周總理講完話后,毛主席又接著發言,大意是:從周總理的發言中,可以明確看到梁漱溟當時是幫助蔣介石的,在國共談判的緊要關頭,梁漱溟發言都有利于國民黨,蔣介石的和平談判是假的,今天在座的都知道,最后,還總結了一句話,蔣介石是槍桿子殺人,而梁漱溟是用筆桿子殺人。同時,毛主席又對梁漱溟提出的“九天九地”額說法提出批判,并指出:“假若明言反對總路線是主張重視農業,雖間接糊涂確實善意可言,可你不明反對,實則反對,是惡意的”。
![]()
圖 梁漱溟
毛主席的發言讓梁漱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當即舉手準備發言,但是由于當時沒有準備好,大會決定讓他準備充分后第二天再發言。
9月18日,梁漱溟再次登臺發言,在這次大會上提出大會再給自己一段時間,希望在座的所有代表考察自己,同時也要考察共產黨,考察毛主席,看看毛主席在聽完自己的發言后,有沒有說一句“我誤會你了”的雅量。
其實在梁漱溟看來,毛主席還是不理解自己的觀點,自己并沒有反對工業化,但是毛主席不這樣想,他認為,梁漱溟是一個對鄉村深有研究的大儒,不顧客觀事實提出“九天九地”的說法,說明心底里是反對工業化的。因此毛主席說道;“你要的“雅量”我沒有,但是下次政協會議召開時,提名你繼續做政協委員,這樣的“雅量”我還是有的”。但是梁漱溟當時就急了,口不擇言道:“當不當政協委員可以慢慢談,但是我就想看看你毛主席有沒有自我批評的雅量。”
![]()
圖 毛主席
這句話一說出,就迅速引起在場所有人的不滿,紛紛對梁漱溟提出批評,下面的人要求梁漱溟“滾下臺”,甚至有人說道:“民主的權力不能給反動分子”。就是梁漱溟最好的朋友陳銘樞也提出不滿。但是,毛主席了解梁漱溟是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提出再給他十分鐘。
會議結束后,梁漱溟回到家中,就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將今天的風波詳細的講了一遍,就是在講的過程中梁漱溟仍然義正言辭的認為自己沒有錯,但是長子梁寬培在聽到父親的發言后,就提醒梁漱溟道“不要把個人問題和國家當前建設分開”,兒子的勸解讓梁漱溟開始反思,他想到自己的觀點確實是自己沒有經過仔細調研,就提出此事,連“九天九地”的說法還是自己在老朋友彭一湖的口中聽到的,心里頓時愧疚萬分。
![]()
圖 毛主席周恩來
梁漱溟原以為自己當眾批評了毛主席怎么也得挨個處分,于是他就給政協副主席陳叔通,秘書長李維漢寫信,請求放長假,但是李維漢的回信讓梁漱溟心中對毛主席更加欽佩。李維漢對梁漱溟回信道:“政協委員的資格可以保留,將來有會議可以繼續參加。”所以,梁漱溟雖然在公開場合頂撞毛主席,但是他的工作待遇并沒有受到多大影響。1960年,梁漱溟的孫子出生,梁漱溟特地為他起名為“梁欽東”,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毛主席的尊敬。
經過這次爭執,梁漱溟開始深居簡出,將所有心思都放在研究文化上面,但是他與毛主席的友誼并沒有受到影響,即使后來他們很少見面,但是只要梁漱溟有需要,毛主席都盡量幫助他,在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梁漱溟的文稿被收走,梁漱溟心痛不已,立即給毛主席寫信,第二天,梁漱溟的文稿就被送了回來。
![]()
圖 梁漱溟全家福
直到1978年,毛主席這時候已經逝世,當時中國正在進行一場思想大解放,梁漱溟再三強調不能否認毛主席的功績,他的才華和對新中國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在晚年的時候,梁漱溟也時常想起自己和毛主席的那場爭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有人提到當年的往事,梁漱溟說道:“當時我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說話不分場合,當眾與毛主席頂撞,使他為難,是我有錯在先,毛主席批判我在后,我不該傷他的感情,是我不對,如今他們已經故去10年,我感到了寂寞。”
梁漱溟就是這樣一個執拗的文人,有的時候難免有失偏頗,但是著中國文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愛國愛民的風骨。就是在晚年的時候,95歲高齡的梁漱溟在彌留之際,對自己的家人說道:“不要再浪費國家資源維持我的生命了,人的壽命有限,我活到這么大,自覺壽數到此為止了。”
毛主席不愧是偉大的領袖,當有人對他進行批判的時候,他仍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對待所有人,最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所有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