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無聊成了一種審判,有趣成了一種救贖。
![]()
前幾天,我讀到一個56歲的外賣小哥寫的詩:
從空氣里趕出風
從風里趕出刀子
從骨頭里趕出火
從火里趕出水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個地名
王莊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
用雙腳錘擊大地
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
![]()
我之前在 里痛斥了外賣員模式,它把人當成永無出頭之日的工具。但就在這種蜂鳥般的生活節奏里,你感受到這個人內心的情感了嗎?同事是在搬磚,他是在用雙腳錘擊大地,不斷淬火。同樣的生活,他卻能讓日復一日變得有趣。
很多人以為,好的生活,有趣的生活,一定是在生活后顧無憂之后。也就是很多人向往的財務自由。
但我發現,財務自由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財務是否自由要看你的欲望有多重。連邁克杰克遜死的時候都負載累累。
更重要的是,當真的財務自由后,你會發現生活變得很輕,如果你的生命本身就很輕的話。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說她準備45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我問她,等你財務自由后,要做什么?
她說,做自己想做的事。
說了等于沒說。你想做什么事?
當演員,學跳舞······把小時候的夢想都實現。
這些事不需要財務自由啊,現在就可以報一個演員培訓班,再報一個舞蹈培訓班。如果你有天賦,會學藝精進,如果沒有天賦,培養愛好也不錯。
現在雜事太多,沒有心情去做這些。
那說明你并不真正喜愛演戲或舞蹈。你只是把演戲或舞蹈想象烏托邦里的生活,財務自由是你想象的彼岸,這些都只是停留在你的想象中。或者我再換一個扎心的詞:意淫。
亞歷山大問哲學家第歐根尼,為什么要每天懶散地曬太陽,而不努力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第歐根尼說,我想過的就是每天在海邊曬太陽,現在我正在曬太陽,為何還需要努力呢?第歐根尼的生活或許不是我們想要的,但他在實踐。
生活,是實踐出來的。所以它才有分量。
如果你的生命滿足于廉價娛樂的感覺,滿足于感官的刺激,或者像剛才那位朋友一樣,滿足于附庸風雅的感覺。那么,生活在財務自由里,也會像羽毛在風中飄蕩。你的生活沒有分量。
這位56歲的詩人外賣小哥顯然看到了這點,他說:
生活之重,永遠不在于生命本身。
一輕一重,是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巨大鴻溝。
在傳統社會,價值非常固定。比如在中國,你的信仰離不開儒釋道,主要聽孔夫子的,社會網絡就是宗族社會和鄉里鄉親,不管你是財主還是貧民,都在這樣的家庭社會網絡中,承擔你的責任,上對天,下對地,承繼祖宗基業,繁衍后代香火。你一生的歸宿就是牌位進入家族祠堂,有出息的話最好能光宗耀祖。這就是你的一生。
在這樣的生活里,價值和生活完整,沒有割裂,也就沒有懷疑,自然就不會有虛無乏味感。當然會有無聊的時候,但很快會進入到該過的生活中。
在西方也一樣,信仰聽教會的,社會網絡有家族,社會,陌生人有契約。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你都有相對于的權利義務。一生的歸宿就是去往天國。
進入現代的標志,首先是信仰被懷疑。康德說經驗的世界永遠無法證明超驗的世界。永遠無法證明你的信仰是正確的,因為信仰是超驗的,現世是經驗的。信仰的歸信仰,生活的歸生活。于是,世界被甩成了兩半:價值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它們不再是完整的了。
但人們需要終極的追求,并按照這個追求給生活排序。上帝的信仰動搖后,“國家就成了活著的上帝”——黑格爾。民族主義從19世紀開始,一直席卷到今天。伴隨了工業化、信息化。
這兩百年,國家也像一臺愈發龐大而理性的機器,成長為一個巨大的利維坦。工業化的理性與國家的理性,在現代社會,有一種相得益彰的契合。
到了信息化以后,尤其是今天,民族主義已經成了偽崇高,個人的價值實現成了真崇高。
所以,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這么火。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到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和對生命意義的追求。被奉為現代人的圣經。
當個人成為上帝時,你就被迫做了自己的主人。以前婚姻是父母做主,現在自由戀愛。以前工作是家族傳承,現在是自由擇業。自由,多么可貴的禮物。自由,多么沉重的負擔。薩特說,我們被迫拋棄在了自由里。從此以后,你要做自己的主人。
而我們真的能做自己主人嗎?
僅看看最近發生的事。歐美的很多人,自己決定國家的自由,他們同情弱勢群體,同情同性戀,變性者······他們紛紛出臺法案,要求給他們自由。弱勢群體應該比主流人群有更多的福利,同性戀可以自由結婚,人有選擇自己性別的自由。所以,很多人支持弱勢的哈馬斯,哪怕后者制造了恐襲。很多人不工作也能拿到福利,很多人逃離了傳統家庭,這是自由嗎?它的代價是恐襲者反成了正義,努力工作者為好吃懶做者買單,傳統價值堅守的人成了同性戀支持者的眼中釘。自由走向了自由的反面。
我們以為能掌控家庭。結果是,結婚率日益減少,離婚率日益增加,城市化成了天然的避孕藥。我們在自由里流離失所。
我們以為能成為命運的主人。結果是抑郁癥者,自殺者,濫交者······與日俱增。自由成了自由落體。
于是,世界成了草臺班子。我們活在支離破碎的世界里。
信仰,社會家庭網絡,職業,追求都不再整全,而是心猿意馬。
因此,我們只能在碎片化里努力整全,假裝破鏡重圓。
比如,去旅行,假裝信仰和終極價值,縹緲在在詩和遠方。搞搖滾,假裝與破碎的世界勢不兩立,以證明自己的獨特和完整。鐘情于一種愛好,在那里完成拯救。
這就是有趣的誕生。
現代人,無聊成了一種審判,有趣成了一種救贖。
那位詩人外賣員的有趣,就是因為比別人要更完整些。
他把工作當成創作的素材。是的,生活必須要創作,而不是搬磚。才能讓生活變得完整些。
他打開了自己的感官系統,讓生活變得有趣。
把有趣做到極致的,大概要算蘇東坡了。
他很現代。他的價值觀并沒有被儒釋道孔夫子所捆綁,他在自己尋找。如同我們現代人自己尋找價值一樣。
他的有趣在于,把外在的客觀的境遇都當成了自己尋找的素材,樂在其中。
他心有感動就寫出來,心想喝酒就去釀酒,他把心中的靈感與自己的實踐形成了閉環。
他在西湖修蘇堤,在黃州東坡修房屋,在儋州教人學問,發明東坡肉和生蠔的吃法。也就是說,他把自己與世界形成了閉環。
這兩個閉環,讓他顯得有趣而完整。
如同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軾這樣的人,達到了人追尋的極限。
但天地人的完整并不是個人努力能完全實現的。
而來自,也只能來自,造物主對人的贈予。
無論傳統的古代,還是變幻的現代,或迷茫的未來。
未來充滿可能,如果造物主給了你完整。
![]()
歡迎轉發本文給你關心的他/她
傳遞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