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美食散文集,作者寫了數十種江南美食,更寫了美食背后的故鄉、親情、人間百態。
鄉愁是永遠說不完的話題,果然,沒有一個人能忘掉童年時期家的味道。
吃過很多地方的菜,去過很多餐館,團子仍然覺得我媽做的飯最好吃,雖然都是家常味道,但這么多年依然讓我念念不忘。
書名:《回味:美食思故鄉》
作者:唐玉霞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本文作者:團子的成長筆記
一,雪里蕻
“洗干凈的菜棵子晾到院子里,或者掛在懸起的繩索上,或者搭在春凳上,晾干水分。”
現在的冬天依然可以看到晾曬雪里蕻的場景,講究些的放在大大的圓形簸箕中晾曬,粗獷些的直接鋪在地面上晾曬。
晾曬雪里蕻是冬日里的一道特殊風景線。
“最后裝壇,我們那會兒,家家少不了幾個腌菜的大小壇子,一邊裝一邊用槌棒搗,盡量壓實。”
“切碎的肉末,肥多瘦少油水足,油鍋坐火,姜片蒜瓣尖椒爆一爆,先下肉后下雪里蕻,咸辣鮮香,是下飯的小菜。”
自家腌的雪里蕻怎么做都好吃,直接清炒,微咸口感正好配粥吃;雪里蕻+油+鹽+剩飯一起炒,這種雪菜炒飯團子上學時常吃,做法簡單滋味上佳。
如文中所寫,雪里蕻和豆腐一起做湯想必味道也是極好的。
二,粽子
“我喜歡剛出鍋的粽子,棉線都是滾燙的,尖著手指頭解開,糯米的醇香和粽箬的清香撲面而來,粽子外層泛出瑩瑩綠意,里面還是雪白殷紅。”
在來杭州之前,團子的老家只在端午節那幾天吃粽子,來了這邊才發現,杭州一年四季都有粽子賣,很多早餐店都售賣粽子。
團子是不大愛吃粽子的,尤其不喜甜口,我喜歡咸口粽子,比如臘肉粽,蛋黃粽。
粽子吃起來黏糊糊的,每次剝粽子手上都黏膩膩的。
三,炸肉圓子
“將面和好揉好,攤薄折起,切成兩厘米寬,抖開了再切斷成五厘米長,下油鍋炸成金黃酥脆。”
肉圓子團子吃過許多回,在我家基本都是煮著吃,從來沒有炸過肉圓子。
從前上學時,我媽犒勞我的一種食物就是黃花菜煮肉圓子,很久遠的記憶。
去年有段時間特別饞炸肉圓,但電飯煲不方便油炸肉圓,退而求其次,團子試著煎肉圓子,也挺香的。
明年過年一定要讓我媽給我炸肉圓子吃,一直記得《大耳朵圖圖》中的圖圖特別愛吃炸小肉丸,我也得試試。
四,獅子頭
“大概也是油鍋里待的時間越長吃油越厲害,所以獅子頭們都不會炸成透心脆,我們在吃完了香脆的外層之后,里面是黃黃的面心,很軟,咸味兒,適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
好嘛,居然還有油炸獅子頭, 團子平時都吃的清蒸獅子頭,油炸獅子頭看起來也不錯,準確說,我拒絕不了油炸食品的誘惑。
五,藕
“冬天的蓮藕淀粉十足,又綿又粉,筒子骨也行,排骨也行,一定要給足,煨爛了藕,煨爛了肉,藕和肉骨不分彼此,藕吸飽了肉味油膩,才會味道濃郁口感豐腴,不柴不干。”
團子超愛喝蓮藕排骨湯,以前特別愛喝家附近一家江西瓦罐湯的蓮藕排骨湯,大熱天我也可以天天喝。
后面店鋪沒了,就再也沒喝到過比他家味道還好的蓮藕排骨湯,因為附近3公里內沒有江西瓦罐湯了,那家是專做瓦罐湯,其他偶有賣的也是捎帶,況且也沒有我愛喝的蓮藕排骨。
和作者描寫的一樣,我們家多是冬天燉蓮藕排骨湯,蓮藕和肉都是軟爛的,那湯也絕了,光喝湯團子可以喝兩碗。
燉蓮藕排骨湯必須是粉藕才好,有一次我要喝蓮藕排骨湯,我媽說那時的藕不好,我不聽,我媽買了藕和排骨回家燉,燉出來的藕一點不粉,湯也不好喝。
“藕的一生是從每年的夏初開始的,從五月份開始,是手指粗細的藕帶,這是幼年時代的藕,沒有長出皮糙肉厚的淀粉,加蒜瓣清炒,爽脆得很。”
夏天時候我們家餐桌上經常有清炒藕片這道菜,這時的藕吃起來脆脆的,配粥吃正好。
六,荸薺
“我們喜歡生吃荸薺,生吃才夠甜脆。”
荸薺吃的就是這脆中帶甜的口感,微甜不膩。
除了生吃外,團子還吃過荸薺小肉丸,加了荸薺的肉丸增添了一絲清甜味道,比純肉丸更好吃一些,不那么油膩了。
七,腐乳
“臭豆腐乳叫青方,從鹽和時間深處漂浮起來,一小塊一小塊碼在玻璃瓶里,王致和是代表作。”
團子買過王致和紅油腐乳,懶得炒菜時直接腐乳配粥吃。
書中所寫的青方倒是沒吃過。
八,燒餅
“燒餅揉好了攤成了,一種是長燒餅,也叫咸燒餅,像是三十一二碼鞋底子,加料插酥,有鹽有蔥,一面抹一把白芝麻;一種是圓燒餅,也叫甜燒餅,糖餡兒,一面抹一把白芝麻。”
看到這一段文字,團子特別想念讀高中時學校對面燒餅鋪做的鞋底餅,2元一個,肉餡的,那家的鞋底餅很香。
杭州這邊的燒餅我也吃了好多次,以前都是吃梅干菜鮮肉,現在囊中羞澀,買2元一個的甜味燒餅解解饞。
團子很怕熱,夏天站在燒餅爐子前都感受到一股熱氣,做燒餅的人就更熱了。
家附近這家燒餅店的口味很多,甜、咸、蔥花、梅干菜鮮肉……
甜餅是最便宜的,只需2元。梅干菜鮮肉燒餅口感更豐富一點,7元一個。
九,腌菜
“成筐的青菜要除掉黃葉子、蟲葉子,要洗干凈泥巴,一棵一棵掛到曬衣繩上或者攤在涼床條凳上,冷天的太陽再大也不過如此,晾晾曬曬干了,不能有生水。”
這個場景很熟悉了,到了冬天,樓下的阿姨叔叔們就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放在地上晾曬,有點放在簸箕中晾曬。
至今在樓下團子還可以看到腌菜用的壇子。
自家做的腌菜最好吃,只是我媽現在做的種類少了,冬天只腌蘿卜條,其他幾乎不做。
十,辣椒
“春末還是夏初?母親買來紅辣椒,洗凈,切片,加鹽、蒜子,用石磨磨成水辣椒,然后放在敞口的陶缽子里,我母親叫淺口缸。”
我媽也做辣椒醬,流程比這個簡單,直接用瓶子/罐子腌,炒包菜時放一點特別好吃。
上學時團子就愛我媽炒的包菜,每次都讓她放一點辣椒。
菜市場那種圓圓的辣椒一點不辣,個頭小而尖的比較辣。還有一種肉質費厚,個頭大的紅辣椒,不辣,吃起來微微清甜,團子也很喜歡。
從前的夏天我媽愛腌峨嵋豆,順手會放一點辣椒一起腌制,腌好的辣椒也很美味,配粥吃正好。
十一,香腸
“蒸透的香腸粉紅輕白,油滋滋的,尤其是咸香的氣息隨著米飯的醇香彌散開來。”
團子超愛吃香腸,每到年底都要問我媽家里開始做香腸了嗎,多做一點,我愛吃。
最開始吃香腸都是配菜炒,青椒炒香腸、大蒜葉炒香腸。
后來開始搞新花樣,煮飯時,把切好的香腸鋪在米粒上,蓋上蓋子蒸飯,電飯煲跳閘時揭開蓋子,將切碎的青菜鋪在米飯上,蓋上蓋子燜幾分鐘。
幾分鐘后揭開蓋子,滿屋都是香腸的肉香味,米飯晶瑩剔透,浸潤著香腸的油脂。
蒸香腸也不錯,切好的香腸放在碗中,倒幾滴香油,將碗置于蒸籠中,蓋上蓋子蒸飯,飯好了,香腸也蒸好。
白米飯就著蒸香腸,一口米飯,一口香腸,美滋滋的一頓飯。
十一,豬油
上個世紀60、70、80年代,豬油可是好東西,缺衣少食的時期,人們喜歡買肥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熬豬油。
那時候大部分人都缺油水,因此豬油備受歡迎。
如今物質豐富,講究健康飲食,豬油漸漸不再出現在餐桌上,但團子還是很喜歡吃豬油和豬油渣。
“等豬油渣子冷下來,可以白嘴吃,保證你吃了一塊想兩塊,全然顧不上它還保留了一部分高純度膽固醇。”
今年過年時我媽還熬了豬油渣,香迷糊。
十二,燙飯
“冬天的早晨,早飯變得草率。將昨晚的剩飯,鏟到鍋里,倒上水,加熱,煮開,燙飯對付。”
團子兒時家中經常做燙飯,通常是作為晚飯食用。我們家的燙飯步驟和上面描述的差不多,區別是我媽喜歡加點上海青一起煮,燙飯全家人都愛吃。
青菜燙飯是基礎版,團子今年玩出花,還加了貢丸、燕餃、開花腸等配菜。
燙飯豐儉由人,配菜可隨自己喜好添加。
想吃稀的多加點水,想吃干的少加水,團子喜歡喜歡吃干點的燙飯。
無辣不歡的團子還試著撒了辣椒粉在燙飯中,也很好吃。
燙飯做起來簡單、方便,團子今年隔三差五就要做一次燙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