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益直逼歷史最低
“天弘余額寶的收益直逼1.4%,替代產品哪里找?”
今年以來,隨著國債、銀行存款等無風險資產的收益率走低,余額寶這類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也再下臺階,不少打工人正著急尋找替代品。“天弘余額寶的收益直逼1.4%,替代產品哪里找?”
![]()
▲(天弘余額寶最近6個月的收益走勢。圖源/支付寶)
值得注意的是,天弘余額寶和我們大眾通常說的余額寶并不等同。天弘余額寶只是余額寶眾多產品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每個用戶都可以自由選擇余額寶中的不同產品。
27歲的張寧,一直習慣把錢放天弘余額寶里。她經營著一家美妝網店,工作之余還在抖音和小紅書上做博主,分享自家產品的使用體驗。“我們這行現在都是低價在卷,很難賺錢。”她告訴「市界」,她的網店不大,一天2000多元的流水,利潤只有200多元,為了能多點收入,天弘余額寶是她的首選。
據張寧回憶,大概在2021年初,她開始將錢轉入天弘余額寶。“當時(收益)應該超過2%,對我這種隨時要用錢的,天弘余額寶存取靈活,還能有點利息,很合適。”張寧稱,3年來,她從天弘余額寶一共拿到差不多2000元的收益。
可現在,張寧已經開始無奈告別天弘余額寶。最終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把錢轉存到了另一款現金管理產品“余利寶”中,里面不少產品在最近30天的年化收益在2%以上。
其實,不但天弘余額寶這類貨幣型基金產品收益持續走低,其它低門檻、高流動性的“寶寶類”產品也不例外。比如,余額寶中可選的另外2只貨基,鵬華盈余寶貨幣A和泰康薪意保貨幣C,在最近1個月的7日年化收益,都從“2”字頭,降到了1.4%附近。
![]()
▲(不止天弘余額寶,余額寶中還有其他40多只“寶寶類”產品可供選擇)
Wind 數據顯示,最近3個月,全市場有業績記錄的 881只(各份額分開計算)貨幣型基金中,有312只的 7 日年化收益率低于 1.5%,占比35%;而絕大多數產品已降至 “1” 字頭,收益超過 2% 的產品只有14只,可以說鳳毛麟角。
以規模最大的天弘余額寶為例,7日年化收益從年初的2.0330%,一路下探到7月21日的1.43%,逼近1.2920%的歷史最低點,在全部貨幣型基金中排后35%;萬份收益更是從0.5887元跌至0.3882元。
也就是說,如果你存1萬塊,年初每天大約還可獲得5毛8的收益,而最近就只有不到4毛了。“連根冰棍兒都買不起。”張寧說,這個收益水平讓她有些焦慮。
「市界」注意到,像張寧這樣從天弘余額寶出來、轉投其他產品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邊吐槽天弘余額寶越來越低的利率,一邊全網尋找替代品。
35歲的李銳是一名機械工程師,自去年底失業后,他更加在意理財產品的穩定性和收益。“看了其他大廠的貨基,收益普遍在1.4%~1.8%,比來比去選了某基金大廠的一款產品。”
![]()
▲(余額寶中部分可選擇的貨幣型基金,收益率截至7月20日)
盡管這款產品的萬份收益也不高,只有0.41左右,也就是存進1萬塊,每天收到4毛1,但近半年的7日年化收益都在1.7%以上,還是打動了李銳。
問題來了,都是“寶寶類”產品,天弘余額寶不僅成立早,在2014年1月時收益率還曾飆到6.76%的歷史高位,當時幾乎沒有對手;憑借高收益,巔峰時的規模也曾有驚人的1.69萬億。怎么現在它的收益就落后了呢?
“大象跳舞難。天弘余額寶是市場上規模最大的貨基,就好比叫一頭大象跳舞,一定是笨拙不便的。”一位從業者告訴「市界」,天弘余額寶的風控要求比一般的貨基要高,在資產選擇上也更傾向于穩健和流動性更好的資產,也就犧牲了部分收益率。
另外,該基金的資產配置也更加分散和保守。以最新公布的2季報為例,收益較高的大成現金增利A投資的前10只債券,占其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最低也有0.79%。而天弘余額寶就像是保守的園丁一樣,前10只債券的這一比例都在0.4%之下,可以說是十分分散了。
在具體的投資組合中,天弘余額寶將7成倉位放在了風險低、收益也低的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上,對能帶來更高收益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只給予了18.82%的倉位。所謂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簡單來說,就像你在書店租了一本書,你支付了押金、在規定時間內擁有這本書的閱讀權,租期結束,你把書還給書店,并拿回押金,而書店也獲得了一定的報酬。
相比之下,收益更高的易方達增金寶A,在更高收益資產上,倉位比天弘多出10個百分點,達到了28.28%。
2、一條腿走路
天弘余額寶,這只曾備受矚目的“理財神器”,如今收益率已風光不再;同時,天弘基金這家公司,在權益類產品方面的表現,也未有多大起色。
自2019年起,權益類基金取代貨基,成為公募市場的“當紅炸子雞”。自此,各家基金公司都緊抓機遇,推出了一款又一款廣受歡迎的權益產品。
不過,上一時代的“寵兒”天弘基金,在權益產品的黃金期,能踩中市場脈搏的產品卻不多。
比如在最近3年,天弘表現最好的股票型基金,是“天弘中證紅利低波動100聯接A”。這只產品就像一匹脫穎而出的黑馬,在基金經理劉笑明手中跑出了32.46%的3年收益率。
而在混合型產品中,金夢、任明、姜曉麗3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天弘通利A,也沒落下風,最近3年的累計收益為18.24%,在同類1961只產品中排第25。
但這2只產品的規模都不太大,分別為34.46億、15.38億元。
而“天弘滬深300ETF”和“天弘中證光伏產業”,就像天弘家族中的“巨人雙胞胎”,最新的規模分別達到了88億和79億,幾乎觸及百億的門檻。
特別是由劉笑明掌舵的“天弘中證光伏產業”,它曾經是天弘旗下權益產品的領頭羊,規模一度沖破百億大關。然而,受光伏產業持續筑底的影響,今年2季度遭遇了16.78億的虧損。加上1季度虧損的6.05億,今年上半年,這只基金共遭受了22.83億元的重創。
這只基金的起伏,也只是天弘眾多權益產品的一個縮影。在135只股票型基金中(不同份額分開計算),有47只在年初至今的收益為正,占比約35%。換句話說,超過6成的股票型產品在今年是虧損的。
![]()
▲(天弘基金產品結構情況。圖源/Wind)
在貨基賽場上,天弘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舵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尤其天弘余額寶,憑借其低門檻、高流動性和相對穩定的收益,一度成為市場上的標志性產品。但當視線轉向權益,天弘就顯得步履蹣跚,權益產品發展相對滯后。如股票型、混合型產品的布局和業績,與其在貨基領域的強勢地位相比,顯得弱勢許多。
從整體上看,目前天弘的管理規模11798億。其中,以天弘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基獨占鰲頭,規模達到了8317億,占比超70%。緊隨其后的債基為2363億,占比20%。而最能體現投研能力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計占比較少,僅有不到8%的比例。
另外,放眼整個基金行業,天弘以11798億的總規模,排名第5。如果只看非貨規模,天弘的規模為3481億,排在第15名。在前15家機構中,南方、鵬華等,雖然也是貨基規模更大,但只比非貨要略多一些,而天弘的貨基規模是非貨的2.4倍。
![]()
▲(公募大廠的非貨規模排序。圖源/Wind)
“長期依賴單一產品,可能會使基金公司面臨著更高的市場集中風險。”前述業內人表示,貨基的收益率相對較低,長期依賴貨幣基金,會限制公司整體的收益。“特別是隨著市場利率水平下降,貨基的吸引力降低,天弘基金也將面臨更大的業績增長壓力。”
這一說法在財報中得到了驗證。數據顯示,2023年天弘基金實現營收47.07億元,同比降13.22%;凈利潤14.08億元,同比降9.03%。而同期南方基金則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
依賴單一產品,就像是“一條腿走路”,限制了天弘的發展。面對拳頭產品收益的持續下滑,補齊權益投資這塊短板,變得尤為關鍵。
為了補齊這塊短板,天弘也做了不少努力。先是在2018年,推進投研一體化改革;隨后又優化了考核機制——嘗試推行業績以滾動三年的周期來考核,當年業績只占整體考核的50%。同時,針對醫藥、消費、科技、制造四大行業,構建了4套選股標準,希望能挖掘本行業中最具投資價值的公司。
但提升權益投研能力是一場漫長的戰事,天弘還需投入更多的耐心和資源。
3、誰能代替天弘余額寶?
說回天弘余額寶,雖然收益在今年節節走低,但份額卻從2023年底的7022億份,上漲到了今年6月底7573億份,上漲比例為7.8%。
而這背后反映出,普通投資者在投資收益走低下的無奈。
咱們普通人理財有個樸素愿望:安全、高收益,最好方便取用。但能同時滿足這三條的產品,實在不多。
前面提到的李銳就表示,除了貨基,他還對比了銀行定存,以及今年很火的債券型基金。“可選擇的產品沒幾個。”他告訴「市界」:“債基波動大、風險比貨基要高;銀行定存如果提前支取,會損失一些利息。”
在一家設備類外企工作的Kelly也表示,因為在股票上虧得太多,她也開始計算余額寶的收益是高還是低了。“債基我不了解,但存放零錢的產品,如果收益能再高點就好了。”
所以幾經考慮后,Kelly把部分資金放在了“靈活寶”中,一種銀行推出的現金管理產品。“和余額寶一樣,靈活寶也能隨時取用,購物很方便。”
Kelly提到的“靈活寶”屬于平安銀行,同類產品還有招商銀行的“朝朝寶”、交通銀行的“活期盈”等。與我們熟悉的余額寶類似,這些產品被視為一種零錢理財工具,收益率雖然不會很高,但相比傳統活期存款,它提供了更高的收益可能性,也可直接用于支付。
比如“靈活寶”,它的底層資產主要是平安理財旗下的“天天成長”現金管理產品,目前已經有30只。截至7月23日,這些產品的7日年化收益在1.8337%~2.4281%之間,萬份收益在0.5003~0.6290之間。
![]()
▲(部分“靈活寶”產品收益率。圖源/平安銀行App)
也就是說,如果存入1萬塊,7天時間最多能拿4塊多,平均每天入賬6毛3。
雖然,這6毛3仍舊買不起一根冰棍兒,但不少人還是因為比余額寶略高的收益,選擇這類產品:“靈活寶存取靈活,還可以自動還信用卡,很方便,比銀行定期的利息還稍高一些。”一投資者在靈活寶討論區表示。
此外,部分封閉期較短的債基和商業養老金,也盯上了大家的“小錢”。這兩種產品收益率相對“漂亮”,缺點是不能隨時取用。
比如,微信“理財通”在售的一款封閉期3個月的中短債,如果買入1萬塊并持有1年,盈利在263.65元~422.92元之間;換算到每天,大概在7毛2~1塊2之間,比余額寶和銀行的零錢產品都要高。
再如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只商業養老金,最近1年上漲3.12%。據此估算,買入1萬塊并持有一年,大概可收獲312塊,平均每天8毛5。
目前,傳統理財“神器”如余額寶的收益日漸微薄,加之市場上可替代的高收益產品稀缺,投資者的理財選擇變得捉襟見肘。要么收益微薄,要么風險較高,要么流動性受限。普通人的理財夢想,正面臨著挑戰。
作者 | 路春鋒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劉 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