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蔬小話》帶你重新認識身邊熟悉的蔬菜
這是一本偏科普的書,書中介紹了數十種蔬菜的起源、來龍去脈、民間傳說、食用方法……
白菜、包菜、萵筍、辣椒、番茄、紅薯、冬瓜、荸薺、竹筍……
這本書中提到的時蔬大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因此,團子讀書的時候自然而然腦海中會浮現出對應蔬菜的模樣,有一種親切感。
想了解蔬菜歷史的話,這本書值得一讀。趣味性和知識性兼具,團子讀完收獲很大。
書名:《時蔬小話》
作者:阿蒙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本文作者:團子的成長筆記
一,“百菜之主”大白菜
”北方人的冬天離不開大白菜。”
團子冬天也愛買大白菜,因為冬季氣溫低,大白菜直接放在室內,十天半個月也壞不了,存儲時間大大延長。
對于沒冰箱的團子來說,冬天買大白菜再方便不過。
“兒時的記憶里會有大卡車拉著滿滿的大白菜進城,家里會買幾百斤的大白菜放在菜窖里,用棉花套子蓋好,這就是一冬天的新鮮蔬菜。”
這大概是北方才會這么屯菜吧,團子都是按顆買。
一顆大的大白菜可以吃幾頓,每次煮面條就掰兩片葉子。
大白菜吃法多樣,可炒,團子做過白菜炒油豆腐,油渣白菜也好吃;可煮,煮面條時加一點白菜;可蒸,做臘鴨臘肉燜飯時加點白菜進去,蒸好的白菜微甜;可做餡,白菜豬肉餡餃子還不錯。
二,蕓薹與油菜
團子今年春節去表弟家吃飯,他家旁邊有一片油菜地,油菜花開得正盛,一眼望過去是一大片黃色與綠色交織。
走進田里,站在田埂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油菜花在風中搖曳,來回搖擺。
三月的油菜花要比二月開得更美,團子覺得無需去婺源等地賞油菜花,很多農村隨處可見油菜花,人不多,可盡情欣賞。
種植油菜的主要目的是榨油,油菜花算是它的副產物。
說回來,雖然油菜花見過多次,油菜榨的菜籽油現在好像不是主流食用油。
比如團子家,我媽好像一直買花生油、豆油居多。
菜籽油團子小時候應該是吃過的,如今吃得少了。
三,甘藍家族
提到甘藍,估計很多人和團子一樣一臉懵逼,但卷心菜、菜花、蓮花白這些菜我們就知道是什么,以上這些都屬于甘藍。
甘藍家族里,團子最熟悉的還是包菜,卷心菜、蓮花白、椰菜也都是它。
團子炒包菜苦惱的一個點是,葉子容易炒熟,包菜的桿很難熟,于是,每次炒包菜我都只留葉子,桿扔掉。
炒包菜團子不切,每次都是直接撕,名副其實的“手撕包菜”。
除了炒包菜,團子特別愛吃干鍋包菜。
四,芥菜家族
這段開篇就寫到曬雪里蕻,每到年底的時候,團子經常看到外面晾曬芥菜的場景。
團子上學時,尤其小學和初高中時期,我媽到了冬天也愛買芥菜做腌菜。
那時候做腌菜用的老式壇子,壇子里還有兩塊石頭用于壓在腌菜上。
等候時間的發酵,約莫一個月后就可以開壇撈一把芥菜出來,洗凈切斷,油鍋溫熱后倒入腌菜翻炒,出鍋裝盤。
不論配白米飯還是配粥,腌芥菜都是一道美味小菜。
如今我媽已經多年不做腌芥菜了。
五,蘿卜
在團子眼中,蘿卜只有兩種,一種白的,一種紅的。
作者寫到蘿卜燉排骨,書中用的白蘿卜,但在團子家,我媽更愛用紅蘿卜燉湯。
白蘿卜我喜歡的吃法是切絲炒,先切片,再切絲,團子上學時我媽常做炒白蘿卜絲給我吃。
炒蘿卜中,團子更愛白蘿卜,燉蘿卜我偏愛紅蘿卜。
又了解到了一個小知識,原來蘿卜最初是紫色的,后面才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顏色。
六,時間的美味
這一章節主要介紹的腌咸菜。
適合腌咸菜的蔬菜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芥菜、白菜、辣椒、豇豆、蘿卜、黃瓜……
其中團子最愛的是腌芥菜和豇豆。
腌好的豇豆又叫酸豇豆,非常下飯。
在我們家那邊,無論是熱干面還是米粉,大大小小的餐館都會配備酸豇豆。
酸豇豆配白粥再合適不過,不過團子媽現在不做酸豇豆了,有點遺憾。
“于是時間久了,味道越發醇厚,而這味道是忘不掉的。”
喜歡作者的這句話,盡管有的咸菜家里已經不做,但團子仍然忘不掉曾經的味道,那是屬于我的獨家記憶,也是媽媽的味道,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段經歷。
七,讓世界瘋狂的辣椒
團子是無辣不歡的人,我家里有辣椒粉,也有調味醬。
說起辣椒,2023年時買過一種辣椒,沒戴手套處理辣椒,結果就是手變得火辣辣,炒辣椒的時候,辣味嗆死團子,狂打噴嚏。
吃圓青椒,螺絲椒這種不怎么辣的辣椒可以直接用手處理,一些辣度重的辣椒要戴手套。
日常炒菜,團子一般選個頭小又尖的線椒或者杭椒,辣味適中,剛剛好。
除了綠色青椒,團子也會買一兩個紅色青椒,紅色青椒主要用于提亮顏色,加入紅辣椒后的菜肴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八,茄與番茄
“已經很多年沒有看到有人曬茄子干了。”
又了解到一種新的吃食,原來茄子除了直接炒著吃,還可以曬成茄子干。
團子小時候,奶奶住農村,曬過蘿卜干、紅薯干,就是沒曬過茄干。
據書中提及,茄子應是隨佛教傳播而來。
“吃茄子最大的麻煩就是烹制茄子的時候,茄子會吸飽一肚子的油。”
哈哈,確實,在家看我爸媽炒過茄子,特別費油。
作者提供了一個少油茄子的做法:
“我們可以用鹽抓勻切好的茄子來殺水,鹽分可以使細胞里的水分析出,然后通過用手擠壓來擠出細胞中的氣體,最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從而防止氣體再回到茄子中。”
愛吃茄子的伙伴可以試試這個辦法,評論區看到書友也提及另一個辦法,那就是炒茄子前將茄子汆水。
九,從甜瓜到苦瓜
如作者所說,甜瓜在野外極容易生長,很難確定其來源。
確實,十多年前,那時團子還小,某個夏天的暑假去姑姑家住了兩天。
姑姑家地里種了甜瓜,什么品種我是不清楚的。
姑姑家的甜瓜,外形圓圓的,顏色是米白色,吃起來清爽甘甜。
可惜了,那時候團子沒手機,沒拍下來照片。如今姑姑一家進城了,早已不種地,甜瓜也就無從種植。
“在苦瓜面前,人分兩派,一派是對它吹捧有加,另一派是對它愛莫能“食”。
團子是后者,以前我媽炒苦瓜,試著夾了一片吃吃看,只嚼了一下團子就立刻扔垃圾桶。
不愧是苦瓜,團子對苦瓜接受無能,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吃過苦瓜。
十,冬西南北瓜
作者的母親喜歡做冬瓜排骨湯,而團子媽愛做炒冬瓜片。
一個冬瓜很大一個,團子隨我媽去菜市場買過菜,攤販現場切一小塊下來。
冬瓜洗凈,切成臘肉那樣的小塊,下油鍋翻炒,有時會切一點辣椒同炒。
簡簡單單的炒冬瓜配白粥,再來點自制腌菜,或是一盤炒花生、炒藕片,就是我們家的晚飯。
我們家做飯一般是中午較豐盛,煮米飯,晚上通常煮粥,會吃得清爽些。
媽媽炒的冬瓜片團子愛吃,但是冬瓜燉湯我就不吃。
挑食是團子,同一種食材,換個做法我就不喜歡。
夏天的水果中,團子比較喜歡的是葡萄。
關于南瓜,團子想起老家農村,兒時經常去奶奶家對門的鄰居家玩。有一次他們家吃中飯還是晚飯來著,米飯上燜著南瓜。
團子記這么清大概是因為米飯的白與南瓜的黃結合在一起很突出吧。
我們家很少吃南瓜,除了我媽會蒸點,炒點南瓜,再就是,我媽會把南瓜的籽摳出來,洗凈晾干后炒南瓜籽吃。
“把帶短把的匏子豎切兩半,則成了兩個“瓢””。
團子小時候,奶奶住農村,灶房的水缸旁就有一只水瓢,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看起來老舊又古樸。
水瓢可以舀水,也可以舀米。
十一,我有旨蓄
這一章節寫了各種各樣的干菜。
干茄子、干豆角、干瓜條、梅干菜、黃花菜、蘿卜干、筍干、貢菜……
“干菜與小炒肉是百搭,什么干菜都好,干豆角有嚼勁,干瓜條軟而不爛,干菜梗咬下去吱吱作響,而梅干菜則鮮咸十足,甚至蓋過了肉的風頭。”
去年我哥公司發了農產品,問我要點啥不,團子要了干黃花菜和豆角。
干豆角看起來偏黑褐色,吃之前先泡水,泡軟了后就可以做菜。
干豆角常見做法是燉肉,但團子懶+條件有限,切了點辣椒和貢丸一起炒。
炒好的干豆角,有一點硬硬的口感,有嚼勁,比起新鮮豆角別有一番風味,適合牙口好的人食用。
十二,時園雜蔬
作者寫了他兒時打豬草的經歷,“豬可以吃的草其實挺多,但是最喜歡的還是灰藜和稗子”,團子是沒經歷過的,也無從感受。
“與無名的灰藜比起來,菠菜算是家喻戶曉的蔬菜。”
春節在家煮火鍋時,我們全家都愛涮菠菜吃,用團子爸的話來說,放點菠菜吸油。
除了吃火鍋放菠菜,日常吃麻辣燙、麻辣香鍋、面條等食物時,團子也愛放菠菜。
焯完菠菜的綠水可別扔,趁熱把發黃的襯衫放進去,等一會后取出洗凈,襯衫變得白凈起來。
這是作者母親不經意間的做法。
“襯衫變白是要歸功于菠菜里的草酸,它可以溶解使衣物發黃的蛋白質。”
看評論區很多書友都躍躍欲試,團子也有點想試試菠菜水有沒有用,又怕襯衫給燙壞了,所以,有沒有伙伴用過這種方法給衣物漂白沒?
“雖說莙荙菜的口感不及菠菜那樣軟嫩,但是細做來吃也算有風味。”
有書友說這也叫牛皮菜,現在確實少見,團子在菜市場或者網上都買過菜,幾乎沒有看到過這種菜。
十三,慈姑與荸薺
團子第一次知道慈姑還是讀汪曾祺散文時才看到過描述。
慈姑與荸薺都生長于水中。
慈姑團子不認識,荸薺卻很熟悉,去年我還買了荸薺。
荸薺又叫馬蹄,表皮呈紅褐色,果肉為白色,口感清脆微甜。
團子一直記得荸薺的味道,菜市場有賣荸薺,今年3月去菜市場買菜就看見了荸薺。
團子吃荸薺是直接啃,吃完果肉把荸薺皮吐出來。講究點的人先把皮啃掉,再吃果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