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瓶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品,它們通常被用來作為飲用水、飲料、食用油等液體的容器。由于塑料瓶化學性質較為穩定,而且可以制成各種形狀,成本較低,所以被廣泛使用。
當我們在享受塑料瓶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可能也在大量攝入納米塑料顆粒。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刊載的一項新研究[1],每1升瓶裝水中至少含有11萬塊可檢測到的納米塑料顆粒。
![]()
此前已經有研究表明,瓶裝水中含有塑料微粒,每1升水平均含有300塊。當時,科學家研究的是塑料微粒,其直徑不超過5毫米。受限于當時的研究技術,更小的塑料微粒無法檢測出來。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哥倫比亞大學和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專門研究了直徑小于1微米的納米塑料微粒,它們是肉眼不可見的。相比之下,人類頭發絲的直徑大約是70微米,所以納米塑料微粒要小很多。
![]()
研究人員利用雙激光顯微鏡技術來檢測瓶裝水中的塑料顆粒,結果發現了大量的納米塑料微粒,每1升瓶裝水中包含11萬到37萬塊,平均值為每升24萬塊,這遠遠多于先前的研究結果。
除了瓶裝水,另一研究團隊還分析了食物中的塑料微粒。此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海鮮被微塑料污染。
![]()
目前,全球每年產生約3.5億噸塑料垃圾,其中8200萬噸未被填埋,也不被回收或焚燒,有600萬噸流入河流或海岸線。據估計,目前海洋中有7500萬噸至2億噸塑料垃圾,每天大約有800萬塊塑料進入海洋。
由于海洋中塑料含量高得驚人,由此也產生了難以計數的塑料微粒,它們會污染海洋生物,并且隨著食物鏈不斷傳遞和富集。研究顯示,經常食用魚類和貝類的人每年可能攝入多達1.1萬塊塑料微粒。
![]()
在一項新研究中[2],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對16種蛋白質進行了取樣,包括高度加工的蛋白質產品和最低限度加工的“新鮮”產品,如鱈魚片、蝦、雞胸肉、豬里脊排、牛排、雞塊、和豆腐塊。
結果發現,在所有16種被測試的蛋白質類型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在88%的單個樣本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研究人員還發現,塑料微粒污染在陸源蛋白質和海洋蛋白質中同樣普遍,加工產品和新鮮產品之間的塑料微粒濃度沒有統計學差異。
![]()
食物中的塑料有六種不同的形式,包括纖維、纖維束、碎片、橡膠、泡沫和薄膜。在發現的微塑料中,44%是纖維,30%是塑料碎片。這與先前其他研究結果相符,衣服和其他紡織產品中的塑料纖維是環境中最普遍的微塑料形式。
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塑料微粒是否會對人體帶來重大風險。但已有研究表明,這些塑料微粒很容易進入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組織,包括血液、心臟、大腦、胎盤。
![]()
雖然塑料微粒對人體的危害不明,但塑料生產過程中會使用到諸如二噁英、雙酚類等化學物質,這些都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有可能誘發DNA損傷、癌癥,而它們可能會隨著塑料微粒進入人體。
人們普遍對塑料微粒的危害感到不安,但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還需更進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員對那些感到擔憂的人提出了一個建議:多使用可重復使用的瓶子,而不是一次性塑料。
![]()
參考文獻
[1] Naixin Qian, Xin Gao, Xiaoqi Lang, et al.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DOI: 10.1073/pnas.2300582121.
[2] Exposure of U.S. adults to microplastics from commonly-consumed proteins, Madeleine H. Milne, Hannah De Frond, Chelsea M. Rochman,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4, DOI: 10.1016/j.envpol.2023.12323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