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君諱謂禮,字敬之,姓徐氏,婺武義人。”徐謂禮,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南宋中下層官員,因其墓葬中出土的紙質文書得到世人關注。這套從宋代留存至今的紙質文書被稱為“徐謂禮文書”。
徐謂禮文書完整記錄了徐謂禮宦途沉浮32載,經歷12次轉官、13個差遣的政治全貌,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為系統完整的宋代“官員檔案”,也是首次于墓葬中出土的宋代文書,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如今,徐謂禮文書“出訪”至蘇州,來到了吳文化博物館特展,如它的主人一般重游平江府。本次特展由吳文化博物館、武義縣博物館,聯合浙江省、江蘇省共計15家文博機構,以徐謂禮文書為主,結合其他宋代文物共同呈現南宋風貌。本次特展共展出兩百多件宋代文物,將從“百態”和“觀今”兩個方面,帶領大家了解南宋文明,品味宋韻氣息。
“一頁宋紙,一兩黃金。”在徐謂禮一生仕宦行跡圖的帶領下,徐謂禮所經歷的南宋社會圖景也徐徐展開。
徐謂禮所在的南宋社會是怎樣的?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有云:“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北宋末期,靖康之難的戰火蒼煙使中華文明發生大規模南移,南方成為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其后的南宋王朝雖只經歷了短短152年,但存在意義非常深遠。
徐謂禮從領到人生第一道“敕黃”,到提舉福建市舶兼知泉州,三十余載篳路藍縷,也在不同的崗位上看遍了南宋社會政治、民生、商業的百態。
![]()
■ 南宋《地理圖》碑拓本
縱192.5厘米,寬103厘米
蘇州碑刻博物館藏
南宋《地理圖》碑與《平江圖》碑、《天文圖》碑、《帝王紹運圖》碑合稱為蘇州四大宋碑。其中《地理圖》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全國性地理圖碑之一,繪制了我國海岸的輪廓,主要山川、河流、湖泊的布局,以及長城和全國各級行政區域。與常見的類似示意圖的中國古地圖不同,地理圖碑的所繪地理位置詳盡精確,與現代地圖大致相符,體現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地圖測繪水平。
原碑高2.21米,寬1.06米,厚0.3米,碑額上有“墬理圖”三個隸書體大字,籀文“墬”通“地”,故通稱地理圖。《地理圖》是宋代唯一的政治地理圖,反映了宋代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和行政區劃情況。
![]()
■《紹興十五年吳郡登科提名》碑拓本
原碑刻于南宋、元代
縱270厘米,寬124.5厘米
蘇州碑刻博物館藏
科舉制,是起源于隋代的取士制度,并在唐代奠定下來,宋代科舉制度在唐代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和改進。宋代的蘇州教育發達,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任蘇州知州,興辦了蘇州歷史上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府學,在教育得以大力推廣的背景下,蘇州人才輩出。此碑系碑陽碑陰雙面刻,碑陽為宋刻蘇州進士題名,碑陰為元刻趙孟頫所書《平江路重修蘇州儒學記》,兩面內容所刻時代先后不一。
南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是怎樣的?
南宋有著一層紙醉金迷的朦朧面紗。一方面,外患深重、連年戰亂,北方游牧民族不斷進犯,文明深受覆滅之憂;但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商品經濟卻呈現出劃時代的發展,文化藝術也進入新的高峰。壯麗又腐朽,安逸而動蕩,看似矛盾的特質卻在這個王朝中微妙地融為一體。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時代的百景,歷史的千面,在社會各階層中復雜交織,其中以士、農、工、商四個群體為主體,共同繪制出了一幅名為“社會”的圖卷,我們從中也得以窺見南宋王朝的歷史縮影。
![]()
■ 青釉印花瓷帶銙
宋代
長5.2厘米,寬4.9 厘米,厚0.7厘米
武義縣陳大塘坑窯址出土
武義縣博物館藏
帶銙是釘附在腰帶上的裝飾物,古時依官職、地位、身份的高低,所佩帶銙的材質和數量也有所區別,材質越珍貴,紋飾越豐富,帶銙的數量越多,越能代表其主人的官職與地位。這件瓷帶銙表面印纏枝花卉紋,下部仿制長條形“古眼”紋飾,四處穿孔可將其固定于帶鞓上。帶銙多為金屬材質,瓷質帶銙較為少見,體現了宋代士大夫的文雅生活和審美趣味。
![]()
■ 宋花卉紋木尺
宋代
長32厘米,寬2.9厘米,厚0.6厘米
1977年無錫揚名公社征集
無錫博物院藏
尺為木質,兩面分別以相反方向一半刻標志寸的刻度,一半刻牡丹花紋圖案。刻度較清晰,對研究宋代度量衡制度有重要價值。
![]()
■ 宋景徳鎮窯青白釉瓷執壺
宋代
高15.70厘米,口徑6.50厘米,底徑9.30厘米
武義縣大田鄉三峰村出土
武義縣博物館藏
執壺最早在隋代出現,酒器,又稱注子、注壺。唐前期執壺有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執壺樣式逐漸多樣。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于壺口,平底變為圈足。器形修長秀美。習慣上對宋代的注子稱為執壺。宋代的執壺器身趨于瘦長,流和柄上端高度相等。這件執壺口沿呈弧狀外翻,頸粗短,圓鼓腹,流至于上腹部,流口稍向外撇,斜削成尖圓形,肩部飾一扁狀把,把上近口沿處與器蓋各有一對應的穿,器蓋成弧形內凹,下凹處有一小尖鈕,造型挺秀,通體施青白釉,釉面有開片。
宋代的陶瓷業之發達,在中國歷史上也屬獨一無二。從地域上來看,南宋時期的制瓷業包含三處各具特色的瓷器產區,即江西景德鎮窯系,浙江龍泉窯系和福建窯系。
![]()
■ 陳二郎十分金金葉子
南宋
長9.9厘米,寬3.7厘米,厚0.3厘米
杭州市博物館藏
金葉子又稱葉子金,是南宋金質貨幣,用純金制成,薄如紙,型似書頁。文物表面鈐有文字:鐵線巷陳二郎十分金。據考證,鐵線巷為南宋都城臨安街名,陳二郎為金銀店鋪或金銀匠名,十分金是黃金的純度。金葉子上殘留有剪切痕跡,有學者推測,這是金葉子作為便于攜帶的貨幣,分割交易的證據。
徐謂禮文書傳達給我們哪些信息?
徐謂禮文書共17卷,其中有字文書15卷,包括“錄白告身”二卷、“錄白敕黃”一卷,“錄白印紙”十二卷。它不僅完整記錄了一名普通文官的仕宦履歷,更具體呈現了南宋中后期的文書制度、官員管理和政務運行,內容詳實、信息量巨大,是前所未有、系統規范、真實可信的宋代紙質文書。作為出土文物,它極大豐富了宋代官制研究的文字資料,填補了我國宋史研究之空白,有著重要的價值。
從2005年被盜掘出土,到2012年被武義公安機關悉數追回,再到如今被悉心珍藏,徐謂禮文書的故事固然充滿傳奇色彩,但背后更多是考古工作者們的默默付出。正是眾多文保人的執著堅持,徐謂禮文書才能迎來如今的高光時刻。
![]()
![]()
![]()
![]()
![]()
![]()
■ 徐謂禮文書錄白敕黃
南宋
縱39.5厘米,橫348.2厘米
武義縣徐謂禮墓出土
武義縣博物館藏
古代官員出于存底需要,將“告身”“敕黃”和“印紙”等代表個人身份的官文書,依照原文格式抄錄副本,稱為“錄白”,即文書原件的復制本。宋代規定“錄白”由合法的書鋪抄錄,加蓋簽章后,經有關部門核對原件,可視為官文書的有效副本。《徐謂禮文書》的謄錄者為誰,目前尚無定論。
宋代官員差遣的任命文書是以皇帝制敕的名義,由尚書省簽發,并用黃色綾紙書寫的,即稱“敕黃”。《徐謂禮文書》中有敕黃十道,均為委派差遣的任命文書,記錄其任官履歷。每道敕黃以“尚書省牒”開頭,以官員簽署結尾。
![]()
![]()
![]()
![]()
![]()
![]()
![]()
![]()
![]()
![]()
![]()
![]()
■ 徐謂禮文書錄白告身
南宋
縱36.5厘米,橫508厘米
武義縣徐謂禮墓出土
武義縣博物館藏
告身,又稱官告,是一種授官文書,也就是官員的任命書。宋代告身有制授告身、敕授告身、奏授告身三類。其中制授告身是由皇帝授命,經翰林學士制詞,用于對執政大臣的任命的,為告身中規格最高的一種。敕授告身則是由中書舍人草擬敕命,宰相機構直接除授,這一般用于對中級官員的任命。
徐謂禮文書中有告身十一道(最后一道殘闕):第一道、第二道、第四道、第八道、第十一道為敕授,即奉敕而授官。敕授告身除可用于階官外,也可用于差遣,如第十一道告身即是用于差遣。所謂奏授告身,即由吏部注擬,尚書省具鈔,然后以御畫奏鈔的形式授官。奏授告身主要用于中下層官員,在他們磨勘轉官等程序性轉官時使用。徐謂禮文書中第三道、第五道、第六道、第七道、第九道、第十道即為奏授告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宋朝提倡“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在皇帝頒發詔敕、任命官員時,也有所體現。如授官時的詔敕,雖然是以皇帝名義發布,但也必須經宰相副署,由宰相機構頒發,才有效力。從徐謂禮文書的相關告身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流程。如果皇帝繞過宰相機構,直接發布各種詔敕,相關人員可以不予認可,拒絕執行。
![]()
![]()
![]()
![]()
■ 徐謂禮文書錄白印紙
南宋
每卷縱36.1厘米,橫185.5厘米
武義縣徐謂禮墓出土
武義縣博物館藏
印紙,又稱印歷、歷子,本義為指加蓋官印的官文書紙,包括官府印發的各種表、簿、證件等。對官吏的行為、績效進行監管考核是印紙尤為重要的一個用途。
徐謂禮文書中的印紙,共八十一則(其中二則殘闕),內容豐富,詳細記錄了他的仕官歷程,包括其到任、考課、階升轉、委保等情況。每則印紙都有固定書寫格式,且有相應的審批、簽署規范。
根據內容可將八十一則印紙分為不同類型,即:“轉官”印紙10則,“擬注差遣”1則,“委保”33則,“到任”15則,“解任”3則,“考課”18則,“服闋從吉”1則。印紙格式由書頭、批書內容、結語、簽押等四部分組成。
“轉官”,對應的是官員發生的職位升遷,分為磨勘、赦恩、推賞轉官三類。磨勘轉官是官員升遷的主要途徑,所謂“ 率以法計其歲月、功過”,官員任職滿一定年限,予以磨勘轉官;赦恩轉官是遇皇家恩典而升遷,推賞轉官是因功績而升遷,均與任官年限無關,也不與磨勘轉官沖突。徐謂禮文書共有10則轉官印紙,與其“告身”互相印證。
“擬注”,指的是由吏部注名于冊,經考詢后擬定授官。徐謂禮印紙中有擬注差遣1則,為徐謂禮初入仕時被擬注監臨安府糧料院。
“委保”,指宋人申請朝廷恩澤封贈、奏薦蔭補、貢舉解額,需有官員出面擔保。保官需將所保之人事記錄在印紙內,一為防范詐冒不實,二為日后追究濫保的責任。徐謂禮印紙中以委保最多,33則涉及70人之多,均為徐謂禮作為舉薦人保舉他人的公文。
徐謂禮印紙中有“到任印紙”十五則,按照任官程序,官員到任前,由上級官司辨驗告身等“出身以來文字”,由上級官司“辨驗事實”,驗明正身后,發放印紙,表示并無偽冒。
徐謂禮文書有解任印紙3則。宋代對于官員交割有著嚴格的要求,前官任滿,新官辦理完到任手續后,需要與前任進行職事交割。官員在離任前,向所在上級官署“申狀”(打報告),由書吏在其印紙上批書在任期間的各項評語,加蓋官印后,并付長官書押為憑,方可解任離職。
“考課”,也稱考績、考核,指的是在職官員接受上級部門的政績、功過考核。
徐謂禮文書中有一道為母守喪服闋(守喪期滿)的批書。端平三年(1236)十月,徐謂禮因生母陳氏去世,依例解官,回鄉守孝。嘉熙三年(1239)正月,守喪滿三年(二十七個月),期滿繼續為官,遂向武義縣隸屬的婺州申狀,并記錄在印紙內。
![]()
■ 錫沙羅
南宋
口徑32厘米, 底徑19厘米, 高6.3厘米
武義縣徐謂禮墓出土
武義縣博物館藏
沙羅,即水盆。水盆、唾盂和蓋缽是一組盥洗用器,水盆潔面凈手,蓋缽漱口,唾盂承接漱口水,組合使用,外出便攜。宋代繪畫《春游晚歸圖》《骷髏幻戲圖》是描繪三件器皿成套攜帶的圖像資料。其他宋代墓葬也有類似出土實例,如鎮江五洲山宋墓就出土了這樣一組三件的盥洗用器。
徐謂禮墓室被盜于2005年,據盜墓者稱,除文書外,還有毛筆、硯臺、水晶鎮紙、鎮尺、印章及少量器皿等,惜已盜賣。考古人員僅發掘得紅漆木棺、被人為砸毀后丟棄的墓志、尚未朽盡的織物及骨殖,另有徐謂禮墓所出的廝鑼(水盆)、唾盂、缽盂3件器物被追回。
“宦海沉浮三十載,文書穿越八百年。”徐謂禮文書呈現出的文官政治,是南宋典章制度的核心,凝聚著古人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文書的重新發現、整理、展示,傳遞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文官的生平,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更是承載于紙張、書寫至典章制度之上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的風采。
2023年12月30日,吳文化博物館特展“仕業——徐謂禮和南宋時代百態”即將開幕。繁華南宋的遺存,經過滄桑歲月,正煥發新的活力,滋養、啟發著今天的人。快來到吳博,跟隨一卷卷散發著濃濃宋意的徐謂禮文書一起,揭開南宋社會的“真容”吧!
特展信息
![]()
展覽名稱:仕業——徐謂禮和南宋時代百態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30日—2024年4月28日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特一展廳
主辦單位:吳文化博物館、武義縣博物館,
東陽市博物館、義烏市博物館、金華市博物館、蘭溪市博物館、臺州市黃巖區博物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博物館、衢州市博物館、無錫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常熟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碑刻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