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頭渚,位于無錫市區西南側的充山之麓。因充山有巨石,伸入湖中,形如浮黿翹首,故名。黿頭渚南臨太湖,北半環梅梁湖,三面環水,與中犢山、小箕山、大箕山、湖中三山、馬山、拖山互為對景。東南有烏云、軍嶂、龍王、石塘、大浮諸峰,稱湖東十二渚;西部有閭江、雞籠、蓮花、石埠、青龍諸峰,稱湖西十八灣。風景層次重疊,景色變幻無窮。故郭沫若游后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贊語。
![]()
明朝以來,此地名人題詞刻石甚多,有王問(號仲山,無錫人)所題“辟下泰華”“天開峭壁”“源頭一勺”,及無錫知縣廖綸(四川巴州人)所題“橫云”“包孕吳越”等石刻。辛亥革命后,設有燈塔,作為導航。民國7年(1918年),無錫人楊翰西于黿頭渚購山地60畝,陸續建橫云小筑、涵虛亭、奇秀閣、在山亭、松下清齋、澗阿小筑、花神廟、仁壽塔、澄瀾堂、飛云閣、霞綺亭、閬風亭、誦芬堂、藕花深處、長春橋、云逗樓、涵萬軒等,逐漸形成公園布局,后于入口處建仿古碑坊,題額“山輝川媚”。民國13年,量如僧募建廣福寺,普善僧募建小南海于寺側。民國14年,楊翰西以無錫商團會長身份,募建陶朱閣。民國16年,無錫厘卡局長王心如建方寸桃園、松廬、七十二峰山館、天倪閣等,總稱太湖別墅。后其子王昆侖又筑齊眉路,通太湖別墅。此外,黿頭渚建有何輯伍的別墅,蔡緘三的退廬,鄭明山的鄭園,陳仲言的若圃。
民國33年,黿頭渚改名為橫云公園。1950年3月,建立無錫市風景區管理委員會黿頭渚分會。1952年,改為黿頭渚風景管理處,以加強對黿頭渚的開發和保護。1954年,將橫云公園改為黿頭渚公園。同年,新建光明亭。1958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將江蘇省干部療養院管轄的七十二峰山館、萬方樓、方寸桃園等7處劃歸黿頭渚公園管理。后即對戊辰亭、萬方樓、萬浪橋等進行大修翻建。“文化大革命”初期,黿頭渚公園內的廳室匾額、楹聯毀損嚴重。1979~1980年,陸續恢復和新增楹聯、匾額、磚石碑刻等55項。1981年,新建絳雪軒。1982年,原羅馬式燈塔翻建為兩重檐燈塔。同年,市政府決定將黿頭渚風景區由32 公頃擴至301 公頃,陸續建造或優化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藕花深處、充山隱秀、鹿頂迎暉、湖山真意、蘆灣消夏、十里芳徑、江南村舍、中犢晨霧等十景,并翻修燈塔。1990 年,建成杏花樓、三友齋、中日櫻花林、江南蘭苑以及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小區。1995 年,郵電部發行《太湖》郵票,《包孕吳越》(小型張)、《黿渚春濤》雙雙入選。1996 年,太湖三山建成“太湖仙島”。
至2005 年,黿頭渚風景區建成面積500 公頃,分為5個游覽區:新大門入口直至老大門,乘輪渡往返游覽湖中三山仙島;從太湖佳絕處門樓至長春橋、具區勝境、藕花深處、誦芬堂;登上黿頭渚,經燈塔、“黿渚春濤”石碑、“包孕吳越”石壁,至澄瀾堂;從飛云閣拾級而上至光明亭,下至戊辰樓、廣福寺、陶朱閣、萬方樓、七十二峰山館;從萬浪橋、蒼鷹渚、湖山真意,登至鹿頂山、舒天閣,經范蠡堂至充山隱秀。2012 年,黿頭渚風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一、黿頭渚園門
建于1973年,園門飛甍重檐,琉璃瓦頂。正面有“黿頭渚”三個鎏金大字,背面書“山輝川媚”。向左為原太湖別墅門樓,有月洞門,可循齊眉路登七十二峰山館。向前有杜鵑坡,旁植香樟、楓樹、大山櫻。沿湖有通往三山的輪船碼頭。再前為湖堤。湖堤背山一石幛上,刻有民國24年無錫旅美女畫家楊令弗游園時所書“翠微嶂”三字。
二、太湖佳絕處
![]()
太湖佳絕處系一牌坊,是解放前公園的正門。建于民國20年,為古典式建筑,北式風格,斗拱連接,飛檐翹角,琉璃瓦頂。原額為“山輝川媚”;1975年,據郭沫若于1960年游黿渚詩,改額為太湖絕佳處。1979年,改由李可染書額。1981年,集郭沫若手跡,制今額。牌坊右側,有一石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四字。牌坊后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圖案,擋住園中景色。壁后臨水筑涵萬軒水榭,取“軒小能涵萬頃波濤”之意。軒中懸“涵萬軒”額,朱汝珍書;另有乾隆所書“湖山罨畫”一匾,原是北京靜明園中故物,為園主楊翰西于民國23年在北京煙袋斜街所購,鉤摹制匾,移掛于此。
三、長春橋
![]()
民國25年建,位于涵萬軒和絳雪軒之間的湖堤上。橋形如頤和園玉帶橋。堤上遍植日本井吉野品種櫻花,每年4月,花開如一片輕云,淡紅粉白相間,故稱櫻堤,又稱長春櫻花。櫻堤側有一軒,與櫻花相照,題額“絳雪軒”,背額“長春花漪”,與涵萬軒對景。軒側舊有“旨有居”菜館,1981年改建為一座仿古水榭,設工藝品部。
四、小函谷
位于今太湖佳絕處牌樓上坡的小石徑上。在一座城關式建筑上,有王有蘭題“奇秀閣”額。閣后石壁上,戈鴻的“小函谷”和丹徒縣謝翥的《奇秀閣碑記》刻石尚存。向西有澗阿小筑,原為西式賓館,為園主楊翰西迎賓會客之所。無錫解放后改為公園辦公室。旁有方亭,有呂景端所題“在山亭”和“波光云影”匾額。亭旁石壁間,有一泉,泉崖上刻有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詩句,系王能父于1981年所寫篆書。石壁下坡,又有一泉,名“湛碧”,刻石尚存。澗阿小筑的上坡,有花神廟3間,民國20年建。內有白礬石雕塑女夷花神像,高鬢云裳,姿態端麗。門額“春華秋實”。兩旁掛唐駝所書楹聯:“春色斗燕支,天教萬紫千紅,都歸主宰。濤聲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合住神仙”。花神及春華秋實門額毀于“文化大革命”中,但楹聯尚在。1980年,王能父補書花神廟額,錢玉麟補書“春華秋實”額,并從梅園移來一尊漢白玉天女散花雕像以替代。廟后有藏玄洞。廟下坡有云逗樓,正四方形,朱門黃頂,民國20年建造,上有蔡元培題額。此樓為楊翰西紀念先祖楊度汪(著有《云逗樓文集》)而建。樓旁石壁上,刻有1983年田原所題“漸入佳境”。
五、具區勝景
![]()
為一牌坊。臨湖而筑,斗拱飛檐,古色古香。正面集道州何紹基手跡,題額“具區勝境”;背面書“橫云山莊”。具區,為古時太湖別稱;橫云山莊為民國33年黿頭渚公園初名。牌坊正中,有奇石,上刻“古云石”三字。牌坊右側湖堤上,原有木匾,上有王蔭之所書“到此忘機”句。民國20年將原跡刻于石上,成為一景。
六、藕花深處
![]()
由荷塘、小島、曲橋、方亭、湖山、軒廳等一組風景建筑組成。取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之詞意命名。從具區勝景右轉,至荷塘,上架曲橋。橋頭建一方亭,上懸“藕花深處”額,1981年春由田原題書。亭北為清芬嶼,立于池中,四面臨水,上建宮殿式祠宇5間,堂額為“誦芬”,為1979年8月李苦禪重書,兩旁有安徽賴少其于1976年12月所書“湖闊魚龍躍,山陰草木香”楹聯。堂前有1975年張正宇題書“湖山春深”一額,兩旁取孫保圻聯句“鷗侶無猜,四面云水誰作主;鴟夷安在,五湖煙雨獨忘機”,由江蘇武中奇于1981年補書。堂后筑一亭,由龔繼先書額“誦芬亭”。清芬嶼對岸山坡下,有凈香水榭,方形,架臨水上;中連敞廊,上懸吳郁生題書“凈香水榭”匾額。東端山坡上植有牡丹,坡下一水榭,為牡丹塢,由魏之禎題額。
七、黿渚春濤
![]()
立于半島形黿頭渚上,為縱覽湖水春濤景色最理想之處。登上黿頭,可觀浩瀚湖水,蒼茫遠山。明華云吟有“瑤臺倒映參差樹,玉鏡屏開遠近山”之句。無錫狀元孫繼皋亦吟有“天浮一黿出,山挾萬龍趨”之句。它以“太湖第一名勝”而聞名中外。渚上有燈塔,為民國9年無錫人華題蓉所建。華避居南鄉,一次夜航,迷入湖心,險遭覆舟,于是在渚上立桿懸燈以導航。民國13年夏,錫湖輪船公司通航湖州,地方人士集資建燈塔作賀。后迭經修葺。1982年,由李正設計,徹底翻新,四周覆以金山石,將原高12.56米加至13.1米;重檐,下開窗,較原塔莊重典雅。燈塔東側,有石屏,高2米多,正面刻“黿頭渚”三字,為“梁溪七子”之一秦敦世所書。背面刻“黿渚春濤”四字,原為清末狀元劉春霖所書。劉手跡毀于“文化大革命”中。1974年修復時,從唐駝花神廟楹聯中集黿渚春濤四字重刻。由渚上山,中有涵虛亭,“涵虛”匾額,為清光緒年間進士陳夔龍于民國8年寓居上海時所書。
八、橫云石壁
位于黿頭渚刻石以東一個天然水灣中,因該處石壁懸崖,如橫云臥空,故名。此壁與涵虛亭下的石壁“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刻句相對。高忠憲公為明東林黨首領高攀龍死后謚號。高罷官后在金城灣筑高子水居,常到此處濯足,取“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抗日戰爭勝利后,無錫人朱松阇書此八字,鐫于石上,以示紀念。后有人補鐫“馬鞍山上振衣,黿頭渚下濯足;一任閑來閑往,笑看世人局促”之句。后皆毀于“文化大革命”中。1979年,“明高忠憲公濯足處”根據照片字樣重刻,而后人補鐫之句未復刻。山坡上有霞綺亭,建于民國20年,方形,臨崖兀立。園主楊翰西所書《霞綺亭記》刻石尚存。1980年,書家林散之為此書額。亭下石壁中有洞,名歸云,過去供佛像,現已無存。石壁上的“橫云”和“包孕吳越”刻石,均為光緒十七年(1891年)無錫知縣廖綸所書。
九、澄瀾堂
位于涵虛亭正北山腰上。建于民國20年,為5間仿宋、明宮殿式建筑。四周.游廊,寬暢豁達。“澄瀾堂”匾額,原為無錫人清末翰林華世奎所書。中堂有“天然圖畫”匾,原為譚延閭之弟譚澤閭所書。兩匾原物均毀于“文化大革命”中,現匾系1974年復制。兩旁楹、聯為陳夔龍于民國22年時所書:“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旁另有民國22年林開謨所書一聯:“吳越有具區,襟江帶湖,經始樓臺都入畫;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參龍象欲逃禪。”在澄瀾堂前的石階平臺上,陳列“震澤神黿”,高1.3米,長1.7米,重700公斤,龍頭鱉身,青銅鑄成。為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于1985年獻給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由名雕塑家徐寶慶主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戡的“震澤神黿”篆刻,成為黿頭渚的“黿”的藝術形象。
十、飛云閣 戊辰亭
飛云閣、戊辰亭、閬風亭、秋葉澗、憩亭,為步出澄瀾堂循山東行的一組建筑,下臨湖波,樹木蔥蘢。飛云閣建于民國20年,重檐飛角,浙江海寧章欞(光緒年間翰林)書額。其下為“長生未央館”,上依青山,下臨碧波,縱目天際,胸懷頓寬。館額為楊天驥所書。閬風亭,立于懸崖石渚上,建于民國20年。圓形,以“玄圃閬風,仙子遨游之地”之意命名,有曲徑通飛云閣。秋葉澗,原名秋一澗,是石徑中一條林蔭山澗,澗口用黃石架成,為園主楊翰西懷念長女秋一早逝而筑。1980年改名為秋葉澗,由安徽葛家屏篆書澗名刻于石上。憩亭,方形,有拱門通山頂,門原有俞仲還題額“云階”,亭中供彌勒佛,后皆毀。1980年改名憩亭,匾額為任政所書。1980年6月,移來湖山草堂舊物《湖山歌》碑石一塊,系明隆慶元年(1567年)71歲的王問所書。戊辰亭,因建于民國戊辰年年)而得名。1972年改建成3層樓時,琉璃頂,更名為“勁松樓”,由張正宇題額。1981年復名戊辰亭,新額為尉天池所書。
十一、光明亭
1954年建于充山之巔,亭重檐八角,黃頂朱柱,彩繪華美。1957年7月1日,劉伯承題書亭額。登亭遙望,太湖湖山美景,盡收眼底。1958年,郭沫若游后題詩:“信步上黿頭,龜丘水面浮,四圍騰黛浪,萬頃泛金漚;范蠡祠猶在,女夷風正遒,光明無上處,帆影與歸舟。”
十二、廣福寺 小南海 陶朱閣
廣福寺,位于戊辰亭東上坡。寺前山徑巖旁,有“天開峭壁”和“源頭一勺”刻石,均為明隆慶年間王問題句。下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得名。沿峭壁而上,便是廣福寺。民國13年,楊翰西將10畝多山地捐贈給量如僧。經量如多方募捐,并將后山廣福庵(又名峭巖寺)遷此,于民國14年秋建成。寺名取“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于幽谷綠濤之中,有深山古寺之風。寺前拱形山門,兩旁設鐘鼓樓,中門磚刻“廣福寺”。頭幢佛殿,塑彌勒佛、四大金剛。后為天井。廂房內供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大殿正中塑釋迦牟尼、迦葉、阿儺;兩側塑十八羅漢像。僧房內有珍藏的駝鳥蛋、《百鳥圖》及明末隱士楊紫淵的鐵鞭。寺左為退廬,共5間,蔡緘三所建。“文化大革命”初期,寺中佛像被毀。1979年,市園林處請無錫市泥人研究所重塑釋迦牟尼、迦葉、阿儺金像。1980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書匾“大圓滿覺”;尉天池書“廣福寺”額。同年,市佛教協會接收后,重塑四大金剛、觀音、地藏王、彌勒佛等,并從北京移來十八羅漢。
小南海,在廣福寺左側,為普善僧募建。1980年市佛教協會接收后,由吳作人書“小南海”額;并重塑鰲魚觀音、善財、龍女像。寺僧在此為游人供應素面素菜。
陶朱閣,位于廣福寺西側,民國14年建。重檐飛角,陳設精雅,面對太湖,奉祀范蠡。相傳范蠡從太湖泛舟去齊,經商致富,被后人奉為商賈之祖。閣中原有吳觀岱所作《范蠡西施泛蹤太湖圖》,后佚。1979年由華士清重畫此圖。1980年林散之重題“陶朱閣”匾額。
十三、太湖別墅
位于黿頭渚后山。民國16年,無錫厘卡局長王心如先后筑有方寸桃園、松廬、七十二峰山館、萬方樓、天倪閣等,通稱太湖別墅。民國25年,其子王昆侖又于今黿頭渚大門處,為其父母六十雙壽而筑一門樓,辟齊眉路(取“梁鴻孟光舉案齊眉”之意),通過松林竹徑,直達太湖別墅。門樓,琉璃頂,三拱圈門,正面“太湖別墅”和背面“齊眉路”為高郵王蔭之書。方寸桃園依山而筑,5間,臨崖自成院落。院中有老桂、枇杷,林木蔥蘢。向上不遠處為松廬,3間,筑有拱門入室,前臨竹林,后倚崖壁,顯得小巧、玲瓏、幽靜。山頂西坡,有七十二峰山館(敞廳5間)立于高處,頗具江南近代建筑風格。后有山泉、小池、金桂、龍柏;前有平臺、石欄,面對太湖,可遙望三山、馬山、拖山、椒山等七十二峰,故名。山館西下坡,有3間3層樓閣,高可望“萬方”,因名萬方樓,并含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意境。該閣原為王昆侖的讀書處。1960年大修后,辟為茶室。萬方樓下,有亭式建筑,為天倪閣,2層,前列平臺,可望太湖。
十四、萬浪橋 蒼鷹渚
![]()
萬浪橋,位于廣福寺前山下湖堤上。堤內蘆葦叢生,漁舟常停泊其間。二十世紀30年代,筑以曲堤,建以拱橋。每當東南風大作,浪拍橋堤,水濺珠飛,故名萬浪橋。蒼鷹渚,位于萬浪橋東南側,是太湖著名的“湖東十二渚”之一。山渚形如鷹首,伸入湖中;兩側群山,如鷹雙翼。此地林木蒼郁,環境僻靜。渚上建有卷雪亭,取“白浪卷起千堆雪”之意。亭四角攢尖,朱欄翠環,典雅明麗。1984年,于渚上立一巨石,高2.20米,寬1.20米,上刻“蒼鷹渚”三字,為周而復所書。
十五、湖山真意
![]()
位于鹿頂山下挹秀橋南,原為民國20年無錫民族工商界人士鄭明山所建鄭園所在地。占山百畝余,利用山灣,筑石徑、石峰、小軒、竹亭、假山、石橋、巖洞;利用天然環境,隨山筑路,貫通蒼鷹、黿頭二渚,連接鹿頂、若圃;臨湖引水筑池,倚水筑亭;石橋跨澗,幽谷天成。無錫被日軍侵占后無人居住,遂成廢園。1983年,納入具區勝景規劃,改建為湖山真意一景。面對挹秀橋處,建一門樓,飾以松樹形;摩崖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姬鵬飛題書“湖山真意”額。入門樓,拾級登山,山脊處喬松二三,小亭翼然,題稱“點紅”。亭對面,為一緊貼石壁的半亭,題名為“隱勝”。下有山洞,長達數十米,循洞而出,豁然開朗,梅梁湖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臨湖崖上,建一樓,二層,視野開闊,題名“天遠樓”,取意于明文徵明太湖詩中“天遠洪濤翻日月”之句。樓右側,曲徑穿林,可達九松亭。
十六、鹿頂迎暉
![]()
鹿頂山,位于黿頭渚充山之東,是具區勝境中的中心和制高點,山高96米。元末,無錫人華幼武《登鹿頂山》詩:“雨洗春泥軟,山高客興孤。振衣臨絕頂,拊掌望平湖。塵霧遙連楚,煙光直過吳。乾坤萬里闊,不泣阮生途。”民國17年,無錫實業家陳仲言,于鹿頂山下建若圃,俗稱陳家花園。辟石路,鑿石池,植花木,建房舍,自成一景。1980年8月,無錫市城建局根據太湖風景區總體規劃,確定鹿頂山為具區勝境的風景中心,在山頂建一幢眺賞建筑。1984年起,先后建造挹秀橋、踏花亭、呦呦亭、群鹿雕塑、準望亭、金漚亭、舒天閣、碑刻影壁、環碧樓、范蠡堂等。由李正等人設計,總投資210萬元,于1985年底建成。
挹秀橋,凌空架于充山和鹿頂山之間,上鐫“挹秀橋”三字,像雄關危峙于山谷中。橋上建3亭,亭上懸額:一為“幽篁鹿過”,一為“深樹云來”。由此穿林,登山,前有陳仲言所建3楹小屋,名雪影山房。后有澗池,名甘泉。旁有百年茶梅。上新辟照影池,建有西子軒、準望亭,以紀念西施。
踏花亭,位于盤山公路的停車坪旁,六角雕花,飛檐攢尖。
呦呦亭,取《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句命名,隱喻鹿頂之鹿。匾額由王能父書。亭呈長方形,兩旁為漏窗,透過漏窗,可見悠然立于石巖芳草間的6只梅花鹿雕像。其下清泉一泓,石壁刻“仙蹤” 二字;并鐫王能父所書元代華幼武《登鹿頂山》詩一首。
準望亭,金山石建筑,六角,為鹿頂山最高處。原為城市水準測點,故為“準望”,含辨認地理方位水準之意。
金漚亭,四方琉璃頂,取郭沫若“萬頃泛金慪”詩句命名。由展錦昶書額。其旁碑刻影壁,正面“鹿頂迎暉”為劉海粟所書;背鐫《鹿頂迎暉建設記》。其下有環碧樓,由黃養輝書額。游人置身其間,品茗覽物,靜觀自得,故懸有“靜觀” 一額。
舒天閣,為鹿頂迎暉景區的主體建筑,坐落于鹿頂山的一塊臺地上。閣高24米,為山高的1/4;八角,三層,四重檐,黃琉璃頂。“舒天”有寬廣無垠之意,取王問所作《湖山歌》中“卷舒隨天機”之句而名。底層懸王個簃所書“湖山勝概”一額。第二層懸朱復城所書“畫圖難盡”額。高層為莊瑞安所書“天光云影”額。登閣一望,湖山景色美不勝收,真有畫圖難盡意境。
范蠡堂,位于鹿頂山西側。古屋5間,系1982年由城中大王廟遷來。上懸“范蠡堂”額,黑底金字,劉鐵平書。內塑范蠡像,高兩米多,手執竹簡,兩旁置泛舟湖濱、捕撈養魚、燒窯制陶、貨殖商賈四幅壁畫,均為范蠡功成身退、遨游從商故事。
十七、充山隱秀
![]()
位于鹿頂山東南山麓原陳家花園所在地。原稱“若圃”,為無錫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于民國17年所建。占地70余畝,廣植中西花果、樹木。民國35年至無錫解放前夕,曾辟為農場。解放后,市園林處辟為育苗場。1976年,改稱充山苗圃。面積擴至200多畝,培植雪松、龍柏、香樟、玉蘭等樹木和花卉。1983年,列入具區勝境規劃。充山隱秀景區,面積11公頃,內置植物園,設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區。至1985年,春花區已鑿池,名翠湖;旁置土山,種植桃李、杏梅、玉蘭、竹柳、香樟、杜鵑等,鋪設草坪,形成百花齊放景色。翠湖上架橋兩座,名跨綠、俯青。翠湖南建一橋亭,名荇香,有“魚撥荇花游”之意。翠湖臨水建有醉芳樓,二層三間,青瓦粉墻,內有“春風入座”題句。樓房水邊建方亭,名寥風。于翠竹土山上,建六角竹亭,名個亭,取“個”字形如竹葉之意。山坡上建有杏花樓5幢,總面積980平方米,現辟為旅游飯店。夏蔭區,有陳仲言建園時所植兩株古櫧、一株冷杉、五株龍松。古櫧,高20米,四五人合抱,已有六七百年樹齡。冷杉,長在陳仲言的雪影書屋前,已50多年,據說由日本移來,樹形挺拔美觀,為無錫所罕見。龍松,又名“大王松”,亦從國外引進,高十七八米,姿態盤曲,松針長達30厘米。還有一株百年茶梅,花開似霞,旁有數十米長的荼糜柵架,具有夏蔭特色。
十八、聶耳亭
![]()
在陳家花園內。亭高兩層,正方形,為歇山式建筑。民國23年,聶耳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攝制組及劇作家于伶、導演孫瑜等一行,在此拍攝電影《大路》外景時,獨住此閣,創作《開路先鋒》《大路歌》兩首插曲。無錫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聶耳亭。1961年,于伶舊地重游,作《減字木蘭花·太湖陳園憶聶耳》詞一首:“黿頭獨立,舊地重來何悒悒。斷續歌聲,水天遙憶故人劫。行行何去,湖畔盡多留情處。《先鋒》《大路》,灼灼陳園春長駐。” 1981年,于伶又為“聶耳亭”書額。1985年,于聶耳亭畔,新塑聶耳半身像,連座高約2.5米。旁增建廳屋3間,作為紀念室,題名“聶耳遺蹤”。
十九、茹經堂
位于風景秀麗的五里湖畔、寶界橋堍、琴山之麓,占地10畝許。由國立交通大學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的師生以及薛明劍等,為紀念該兩校校長、我國著名教育家唐文治70壽辰所建。民國23年3月動工,次年12月10日落成,由錢鐘聯教授撰寫《茹經堂碑記》。1984年,為紀念唐文治誕辰120周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撥款進行重修,辟為“唐文治先生紀念館”,并附設“俞慶棠先生紀念室”,1985年12月20日揭幕。重修的茹經堂門頭,質樸典雅。門頭上金色的“茹經堂”橫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陸定一書寫。門頭背面“師表人倫”,為朱東潤教授的篆書匾額。正房前懸掛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所書“ 唐文治先生紀念館”橫匾。墻上嵌王蘧常教授所撰《重修先師唐蔚芝先生茹經堂記》,由胡邦彥書。紀念室前所懸“俞慶堂先生紀念室”橫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愈之書。室內懸有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的題詞:“紀念人民教育家俞慶棠先生”。紀念館和紀念室內陳列唐文治及其長媳俞慶棠的部分著述、實物;懸掛周谷城、劉海粟、朱屺瞻、蘇步青等題詞和詩畫。堂依山而筑,民族形式的正房,上下兩層,飛檐翹角,背山面湖,環境幽靜,是西五里湖沿湖的重要景點之一。
二十、三山
![]()
位于黿頭渚以南梅梁湖中。頭尾兩山名東鴨、西鴨,主山名三峰。主山高49.8米,距黿頭渚2.6公里,遠看三座翠峰沉浮于波濤間,面積12公頃。無錫解放前無人居住。1956年始行開發,大規模地種植松、柏、楓、梅、杏、桂、桔等,辟環山大道。1960年后,又建亭3只、五孔橋1座。1973年,建成三峰茶樓、游船碼頭。1974年,輪渡開放。三山,以孤見奇,若翠螺置于玉盤。全山林木繁茂,郁郁蔥蔥,山徑幽靜深邃,景觀明媚。1983年,三峰茶樓題額為“聳翠樓”。樓上下兩層,上有寬暢平臺,供游人賞景。山頂建文徵明詩碑亭,琉璃瓦歇山頂。詩碑高1.40米,寬0.90米,上鐫文徵明所書,《太湖詩》:“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中流仿佛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渚頭臨湖立一亭,黃頂圓形,題額“點鷗亭”。東鴨島上有亭,四角重檐,作為點綴。三峰與西鴨之間,架有五孔拱橋,連接兩山,登橋一覽,群山歷歷在目。
(圖片來源:無錫市太湖黿頭渚風景區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