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下午,為奔馳效力23年的工程師漢斯攜優厚補償離職。他的離開,如同一個時代的余燼,映照出德國汽車工業體面之下的轉型陣痛。
財報雪崩:結構性危機的產業映照
德國經濟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危機。繼2023年、2024年連續萎縮后,這個“歐洲經濟火車頭”正面臨罕見的“三連降”:失業率創十年新高,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創新能力持續下滑,一系列結構性問題日益嚴峻。
在這個背景下,德系車企的財報數據更顯得觸目驚心。昔日的“利潤機器”如今集體失靈:
奔馳營業利潤同比暴跌70%,宣布2030年前全球裁減3萬個崗位,與燃油車鼎盛時期動輒兩位數利潤率的盛景形成鮮明對比;
保時捷一年內第四次下調業績預期,營業利潤率修正至2%以下,第三季度營業虧損9.66億歐元,創1991年上市以來最大單季虧損(去年同期盈利9.74億歐元);
大眾第三季度營業虧損12.99億歐元,為五年來首次出現季度虧損(去年同期盈利28.33億歐元),凈現金流預期從10—30億歐元下調至零;
寶馬同樣難逃厄運,汽車部門營業利潤率收窄至5%—6%,自由現金流縮水一半至25億歐元。
汽車產業作為德國經濟的“壓艙石”,貢獻了6%的GDP和數百萬關聯崗位,其衰退正引發連鎖反應。整個德國工業銷售額持續下滑,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訂單不足。上游的博世、采埃孚等零部件巨頭紛紛啟動萬人規模裁員。德國民眾的消費信心跌入負值區間,整個社會陷入一種壓抑的緊縮氛圍。
![]()
圖片來自鳳凰新聞護城河變天塹:成本、戰略與市場的三重絞殺
歐洲每生產一臺電動車,要比中國車企多付出數千歐元的成本——這一差距不僅體現在電池、供應鏈和規模經濟上的系統性落后,更暴露出其在產業結構與成本控制能力上的根本性缺陷。
而在成本劣勢之外,戰略上的反復搖擺與對市場趨勢的嚴重誤判,更讓德系車錯失了電動化轉型的黃金窗口期。四年前,歐盟高調推出“Fitfor55”氣候計劃,并于2023年正式立法,規定從2035年起全面禁售包括插電混動、合成燃料車型在內的新燃油車,僅允許零排放車輛銷售。然而不到兩年,德國總理默茨便在產業壓力下改口,聲稱將在歐盟層面推動放寬燃油車禁令,為混合動力等技術“開綠燈”。這種缺乏連續性的政策轉向,不僅削弱了法規的公信力,也使企業在制定長期技術路線與投資計劃時陷入困惑。
其背后根源,在于德國政府高層與企業領袖對全球汽車市場需求的嚴重誤讀。2018年,以大眾集團為代表的德系車企盲目宣布“ALLIN純電”,全面押注純電平臺,卻忽視了消費者對過渡型混動技術的實際偏好。直到2024年,比亞迪憑借DM-i混動系統在歐洲實現插混銷量暴漲368%,德系車企才倉促調整戰略,重新投入混動領域——而此時市場格局已初步固化,技術差距被大幅拉開。
更嚴峻的是,外部環境正在全面收緊。全球經濟放緩導致高端消費趨于保守,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40萬以上的車型銷量同比下滑9.7%。德系品牌中除少數超豪華車型如奔馳G級(參數丨圖片)、保時捷911仍能維持“排隊訂購”的光環外,主力產品全面陷入“以價換量”的競爭,利潤空間被持續侵蝕。
![]()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1至9月,中國40萬以上的新車銷量同比下滑9.7%,30-40萬的車型銷量同比增速為0%。
![]()
2025年1月至9月,德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新車銷量占比為15.8%,較去年同期下滑6.7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大力扶持本土電動車產業鏈,歐盟則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高額關稅——本意是保護本土產業,實則將德國車企置于“中美夾擊”的全球困局中:既難以進入美國補貼體系,又因對華依賴而承受供應鏈反噬。
戰略滯后引發轉型遲緩,市場份額流失倒逼價格戰,價格戰又進一步放大成本劣勢——德系車企已陷入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這已不再是周期性的市場波動,而是標志著其在成本結構、產業生態與競爭范式上全面落后的結構性危機。
破局之路:政策、技術與時間的賽跑
當成本失控、戰略搖擺、市場萎縮三重壓力疊加,德國汽車業不得不直面一個殘酷現實——那座曾被視為堅不可摧的“技術壁壘”,正在中國車企的成本優勢與市場敏捷性面前加速瓦解。面對生存危機,德國政府與車企被迫啟動一場全方位的“救市行動”,從政策托底到技術突圍,展開了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自我革命。
默茨政府開啟所謂“改革之秋”,一方面推出規模達6310億歐元的“為德國制造”投資計劃,試圖通過去官僚化、削減行政成本來重塑企業信心;另一方面重啟已中止的電動汽車補貼,計劃在2029年前撥款30億歐元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購買電動車,并延長零排放汽車免稅期限,目標直指扭轉2024年純電銷量暴跌27.4%的嚴峻局面。
在車企層面,變革顯得更為具體而迫切:大眾果斷關閉三家德國本土老舊工廠,將研發決策權大幅下放至區域團隊以提升市場響應速度;奔馳全力簡化內部審批流程,試圖打破大企業病的桎梏;寶馬則與寧德時代深化合作,直指核心的電池成本問題。而更具象征意義的是,德系車企正試圖以“技術極致化”路線重建護城河:
奔馳引入納米級陶瓷涂層技術,宣稱將車漆耐候性提升30%,以降低長期售后維護成本;
大眾推出新一代CEA電子電氣架構,實現底層軟件的集中化管理,將迭代周期壓縮50%;
寶馬突破大圓柱電池技術,實現“充電10分鐘,補能400公里”,直擊用戶的續航焦慮痛點。
與此同時,德國汽車業正在經歷從“垂直整合”到“開放生態”的艱難轉型。大眾放下身段與中國的小鵬合作開發下一代電子電氣架構,寶馬與寧德時代共建電池工廠,這些舉措在過去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歐盟層面,貿易壁壘也被迅速筑起:對中國車企上汽、比亞迪分別征收48.1%和30%的關稅,并計劃通過“碳足跡”標準限制中國電池進口。然而,奔馳CEO康林松的清醒認識道出了真相:“關稅只能為我們爭取時間,真正的護城河終究還是技術。這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
![]()
首次傳出將關閉本土工廠消息后,大眾汽車在總部舉行員工大會,工人們手舉標語抗議。圖片來自路透社
在小鳳看來,這場自救行動的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政府的巨額補貼能否真正抵消中國品牌的系統性成本優勢,尚待市場檢驗;各項技術突破大多仍處于從實驗室到量產線的艱難爬坡階段;而貿易壁壘在阻擋外來競爭的同時,也可能引發新一輪貿易摩擦,進一步推高本土零部件采購成本。
在這場深刻的結構性轉型中,被犧牲的不僅是過時的生產線與技術路線,更是數以萬計像“漢斯”這樣的產業工人的職業生涯。他們的命運,成為了德國汽車業轉型路上最真實、也最沉重的代價。而留給德國車企的時間,可能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緊迫。(文|李健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