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廣東省委政法委邀請中央、省主流媒體開展“法治平安建設廣東行”集中采訪活動,并于9月8日走進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南沙法庭,實地探訪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在開展涉外涉港澳臺知識產權民事案件審判方面的實踐舉措。
![]()
近日,《長安》雜志刊發《以法治引領灣區發展 用平安筑就未來基石》反映此次集中采訪活動的文章,現予轉載。
以法治引領灣區發展
用平安筑就未來基石
嶺南大地,法治潮涌。“法治平安建設廣東行”媒體采訪活動深入廣州、東莞、深圳、汕尾、惠州、韶關、肇慶、陽江等地的政法一線,通過實地走訪、面對面交流,感受南粵大地以法治保障高質量發展、以平安促進社會和諧、以科技賦能治理現代化的澎湃脈動。
強基固本:社會治理提效能
筑牢平安穩定“壓艙石”
廣東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為牽引,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力量下沉,通過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一站式調解中心打造、基層自治活力激發,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一)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打造基層治理“指揮樞紐”與“實體堡壘”
綜治中心是基層治理的“樞紐站”。廣州市黃埔區綜治中心推動功能布局、運行管理和信息支撐迭代升級,整合多方力量和資源,形成集指揮調度、矛盾化解、信訪接待、網格管理、法律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工作平臺。
位于羅浮山北麓、作為“最美旅游公路”起點的惠州市博羅縣長寧鎮綜治中心,則展現了鎮級綜治中心在化解基層矛盾、服務保障民生方面的獨特作用。中心整合公安、司法行政、網格等多方力量,設立五個便民窗口,巧妙運用“線下聯調+云端解紛”組合拳,無論是三天快速化解吊車意外致死糾紛,還是春節前通過遠程調解室高效處理7起勞資糾紛,都體現了其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的能力。
在粵西陽江市陽西縣織篢鎮,記者們看到了綜治中心在整合資源、激發基層治理合力方面的探索。織篢鎮以打造示范性鎮級綜治中心為抓手,用好專職網格員、“一村(社區)一警(輔)”巡防隊和鎮村干部三支隊伍,加強風險排查,完善領導包案化解、接訪下訪和“五室合一”聯調機制。
(二)打造一站式調解中心:暢通矛盾糾紛化解“專業賽道”與“高速通道”
面對社會矛盾類型的多樣化、專業化趨勢,如何構建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糾紛解決機制?廣東的回答是:打造專業化、一站式調解平臺,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
位于深圳市金融業集聚區的福田區商事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由區委政法委、區法院、區司法局等多部門共建,內設多元調解、司法確認、金融網格員工作基地等多功能服務區,推動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從“分散治理”向“集約高效、協同聯動”轉型,為各類金融主體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在“中國彩寶之都”汕尾市海豐縣可塘鎮,針對當地珠寶產業經營主體超8500家、交易糾紛頻發的特點,可塘人民法庭與鎮政府聯合在珠寶交易市場設立海豐縣可塘珠寶產業訴求調解中心,由鎮綜治工作人員、社區干部擔任特邀調解員,與法庭干警共同組成專業調解團隊,實行日常值班制度,針對珠寶交易常見糾紛,通過類案引導提示風險、換位思考促成調解,做到“讓糾紛不出基地”。
肇慶市端州區人民檢察院刑事和解中心則聚焦于刑事案件中的矛盾化解,特別是輕微刑事案件。堅持“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能調盡調”,打造集案件辦理、調解修復、司法救助于一體的和解平臺。中心配備專業化辦案團隊,設置“背對背”情緒宣泄室、反思懺悔室、“面對面”調解室與“心連心”簽約區,分階段分區域開展矛盾化解,兼顧情緒舒緩與結果達成。
(三)基層自治激發活力:繪就和諧家園“同心圓”與“善治圖”
社會治理的核心在人,活力之源在基層。廣東高度重視激發基層自治活力,鼓勵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治理模式,讓“微治理”釋放出大能量。
東莞市大朗鎮“鄉情警務”調解室充分發揮東莞市大朗鎮與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兩地人員往來密切的特點,攜手搭建東莞市首個跨區域警務合作(鄉情調處)工作站,推動兩地資源整合、異地聯合調處、雙向調度協作。同時打造“全方位守護、零風險抵達”護航模式,在暑假期間閉環護航“小候鳥”往返粵川與父母團聚,開設“落地第一課”進行安全教育,守護千里親情團圓路。
惠州市惠城區江北街道惠新社區作為一個擁有1.6萬常住人口的人口密集型高檔住宅社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以黨建為紐帶,整合各方資源,深耕網格化管理,創新開展“三訪三走”工作法(訪民情、訪民意、訪民需,走企業、走小區、走住戶),及時了解群眾需求,做實服務管理。
鄉村是社會治理的基礎,也是自治活力迸發的沃土。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金町村打造“有事好商量”名片,完善各項議事制度,投入打造黨群議事廳,并組建“夕陽紅·老舅公”矛盾糾紛調解隊,發揮鄉賢長者“村情熟、有威望”的優勢,三年調解成功率100%。陽江市陽西縣織篢鎮石埗村則科學劃分網格,用好“五室合一”矛盾化解機制,調解率同樣達100%,同時打造平安法治公園、檢察文化長廊,將法治元素融入公共空間。
法治護航: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激發經營主體“新活力”
廣東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局,聚焦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商事仲裁、法治服務監督等重點領域,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一)規則銜接與制度創新:夯實營商法治“根基”與“標桿”
完善的法治規則體系是營商環境優化的基礎。廣東注重發揮立法引領作用,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廣東南沙基層立法聯系點構建“區人大常委會-鎮(街)人大-人大代表聯絡站”三級功能陣地體系,形成立法征求意見的完整閉環。自2024年3月15日揭牌運行以來,已完成65部法律法規的意見征集任務,反饋立法意見建議2500余條,在重大立法中發揮重要作用,讓立法工作載滿民意民情,更貼合改革發展實際需求。
廣州市南沙區司法局推動市政府規章《廣州市南沙區港澳專業機構和港澳專業人士執業實施辦法》出臺實施,主動牽頭推動建立港澳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在工程建設、城市規劃、醫療、動物醫學、教育、旅游等6個領域執業的規則銜接保障機制。
陽江市檢察院設立優化營商環境法治服務監督e站,采用“線下設站點+線上推平臺”雙融合模式,實施“1+N+1”工作機制(一個歸口管理、N個協同聯動、一個閉環反饋),提供訴求受理、多元協作、服務監督等一站式法治服務,確保各項惠企政策和法律法規真正落地見效。
(二)專業服務與跨境協作:提升法律保障“能級”與“視野”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需要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國際化法律服務。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南沙法庭作為專門知識產權法院的派出法庭,集中審理涉外涉港澳臺知識產權民事案件以及南沙區和周邊部分市的技術類知識產權民事案件,專業化審判有力地加強了對創新成果的司法保護,激發社會創新活力。
粵港澳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致力于法律服務領域跨境協作,專注跨境投融資、海外合規、國際爭議解決等領域,實行中國律師主導型出海服務模式,構建中國涉外法律總顧問機制,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安全、可控、高效的法律支撐。
仲裁是國際通行的糾紛解決方式。廣州仲裁委員會南沙國際仲裁中心推出廣州、香港、澳門三套庭審模式,可適用《聯合國貿法會仲裁規則》,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秘書處,其受理案件爭議金額持續增長,國際公信力不斷增強。深圳國際仲裁院(SCIA)作為粵港澳地區第一家仲裁機構,其仲裁和調解當事人覆蓋全球143個國家和地區,其所在地深圳2025年被國際權威報告列為最受亞太地區受訪者歡迎的全球五家仲裁地之一。
(三)高效解紛與柔性執法:維護市場公平“秩序”與“溫度”
公正高效的糾紛解決機制和包容審慎的監管執法,直接關系到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松山湖人民法庭是廣東法院系統優化營商環境的尖兵。法庭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注重柔性執法,與園區企業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設立“優化法治營商環境黨員服務站”,主動送法進企,助力產業與人才“雙向奔赴”。
科技賦能:智慧政法提質增效
鍛造平安廣東“新引擎”
廣東省大力推進政法工作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以智慧法院、智慧公安、智慧檢務等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政法工作核心戰斗力和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一)智慧司法:人工智能助力審判執行“提質加速”
深圳市法院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建立“通專結合”大模型集成智能工程,覆蓋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及立案、閱卷、庭審、文書制作等四大環節85項流程,實現司法辦案全流程AI輔助。系統設有智能閱卷、庭審輔助、案情研判、文書輔助生成等模塊,堅持輔助工具定位,深度融入辦案環節,同步落實司法責任。
(二)智慧警務:數據驅動構筑公共安全“銅墻鐵壁”
韶關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高速公路一大隊、三大隊面對京港澳高速韶關北段(京珠北)線形復雜、氣候惡劣、曾為全國事故黑點的嚴峻挑戰,全體民警輔警扎根山區,研發應用山區危險高速公路長下坡交通管控方法、長大隧道群交通管控模式,成功攻克低溫冰雪交通管理難題,變“死亡高速”為平安大道。
肇慶市公安局大旺分局及其城區派出所是智慧執法與基層治理的標桿。分局以“制度+科技+人才”驅動執法規范化建設,構建智能化執法辦案管理中心,創新執法監督數據模型,實現執法質量和效能雙提升。城區派出所面對轄區流動人口眾多的復雜情況,科技賦能社區防控,構建社區智防共同體,精塑最小應急單元網,確保響應迅速;推動警企融合、警務聯動,源頭化解糾紛;創新“流動+智能”服務窗口,實現民生事項24小時高頻服務。
(三)智慧治理:平臺增效夯實基層“和諧善治”
廣東各地綜治中心、法庭、派出所廣泛應用“粵平安”“惠眼通”等智慧平臺,實現網格事件線上錄入、視頻資源全域覆蓋、矛盾糾紛云端調解。韶關市委政法委推動政法惠民“十件實事”,建立法學會“1+8”法學研究體系,標志著韶關法學研究工作邁向體系化、專業化發展新階段。深圳國際仲裁院、廣州仲裁委員會南沙國際仲裁中心通過智慧仲裁平臺,實現跨境商事糾紛在線立案、在線庭審、在線送達,提升仲裁服務的便捷性與公信力。
廣東政法系統以“走在前列”的擔當、“久久為功”的韌勁,推動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法治廣東平安廣東的畫卷,正在南粵大地上揮毫潑墨,愈發絢麗多彩。
來源 | 《長安》雜志 廣東政法
編輯 | 文亞欣
校對 | 羅冠明
審核 | 冼文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