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恒
11月5日,小鵬在第七屆小鵬科技日發布會上首次公開了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一場本應屬于前沿科技突破的發布,卻因為“走得太像人”,在社交平臺被迅速質疑“是不是里面藏了真人”。一天之內,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多次回應,先是發布一鏡到底的視頻,再到在通電狀態下當眾剪開機器人的“腿”,展示內部結構,一場“辟謠秀”拉滿全網關注度。
背后的問題遠不只是“像不像人”這么簡單。大眾被震驚的,不是技術“造假”,而是這個機器人顯然已經跨過了某個心理安全線。一個在機械與生命之間模糊邊界的機器體,第一次讓人們質疑:技術是不是已經發展得比我們想象中快得多,而我們,還沒準備好接受它。
對于小鵬來說,這可能是一次意外的“信任危機”,但放在更大的時間坐標里,它更像是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首次真正走入公眾敘事的節點事件。
一、不是機器人不夠真,而是人不相信進化發生得這么快
IRON的“真人質疑事件”從一開始就不是關于真假,而是關于“認知落差”。
一個機器人若像機器,大眾理解為“科技進步”;但如果它看起來“太像人”,就變成了“偽裝”。小鵬的IRON恰好踩中了這個臨界點:它的動作協調到足以模仿貓步、體態自然到可與真人模特比肩、步伐輕盈到讓人難以察覺背后的控制邏輯。這種“太完美”的流暢,反而觸發了最深層的不適。
這其實是心理學中被反復驗證的“恐怖谷效應”:當一個非人對象(比如機器人)在外形或動作上越來越接近人類時,人的情緒反應會先上升,再在“逼真到幾乎難辨真偽”的節點上迅速跌落,引發排斥甚至恐懼。IRON在大眾視角里剛好跨過了那個谷底。你不知道它是不是人,但你本能地覺得“不正常”。
這類質疑從來都不是新鮮事。在波士頓動力的人形機器人第一次做后空翻時,評論區也充滿“造假”的聲音,幾乎所有突破性擬人AI,第一波輿論從來不是“技術好”,而是“太假了不信”。這不是因為人類識別能力變差了,而是因為AI正逼近人類心理安全邊界。
更重要的是,IRON的發布疊加了一個傳播時代的特征:社交媒體結構讓“懷疑”成為流量密碼。當你看見一個“可能是機器人”的角色時,如果你說“哇,好厲害”,這只是一個普通評價。但如果你發一條“我賭一包辣條,這里面絕對是人”,立刻可以帶動截圖、比對、瘋狂轉發。質疑,變成了網絡世界最簡單的情緒動員方式。
二、這不是危機公關,而是一次高密度產品敘事的重新注入
面對突如其來的“真人質疑”,小鵬沒有選擇冷處理,也沒有將責任歸結于“用戶誤解”。反而在24小時之內完成了一系列密集操作:一鏡到底的視頻、剪腿直播、技術細節公開,再到董事長親自下場講解。這看起來像是澄清,但是在這場全網注意高流量的第二次傳播下,小鵬得到了充分的宣傳空間。
一開始,何小鵬在視頻中展示了IRON的耳部麥克風、肩部運輸機構、后背的晶格結構,都是針對網友“從耳朵輪廓看出是真人”的質疑點精準回應。隨后在X9發布會上,當眾剪開機器人腿部“皮膚”,讓觀眾在通電狀態下直觀看到機器結構。這種極具戲劇性的“物理證明”,很少出現在機器人行業,幾乎是自斷形象優雅感,去做一次“證明它不是人”的高強度舉動。
但冷靜看,這一系列操作恰恰體現了小鵬在品牌戰略與信任建立上的靈活策略:讓懷疑發酵熱度發酵時,把主動權握回手里,再把危機當作教育用戶、重塑機器人認知邊界的機會。而且,它不只是在“消除誤會”,更是在補充故事。首次亮相時,IRON是一個優雅走貓步的“AI模特”,而在后續的回應中它成了一個可拆、可講解、可讓人近距離驗證的“真實機器體”。
這場回應也同步強化了IRON背后的技術構成敘事:3顆圖靈芯片、全固態電池、22個自由度仿生雙手、晶格肌肉、柔性皮膚,原本只屬于工程師圈子的概念進入大眾語境被一場非預期的質疑事件包裝成了全網傳播研究的素材,深入人心。
同時,小鵬趁勢宣布了IRON SDK的開放、2026年規模量產目標與寶鋼合作拓展工業場景。這不只是“回應網友”,而是在重構機器人的整個生態定位。某種意義上,這種正面“開箱”的方式,比一場標準發布會更有記憶點,也更能建立與非專業用戶之間的情感鏈接。
這場“真人質疑”所帶來的品牌曝光雖然帶有偶然性,但小鵬的應對節奏說明,它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從講產品到講結構、從展示動作到闡釋架構,小鵬正在試圖構建一個能被大眾理解的“機器人新物種敘事”,而這正是當下所有人形機器人玩家最缺的一塊。
三、量產之前,機器人要跨過還有人類的心理防線
小鵬IRON“像人”的外觀與動作,如今已足以沖擊大眾對機器的固有印象,但如果它真的要走出發布會,進入商用場景,面臨的將不僅僅是成本、算法、部署效率這些產業命題,而是一個更復雜也更模糊的課題:公眾情緒與社會接受度。
當機器人長得不再像機器,行為舉止開始接近人類,大眾首先要回答的,不是“它能做什么”,而是“它是不是安全的、可信的、屬于我們的”。這是一道隱形但高聳的“心理門檻”。在這場“藏人”風波中我們看得很清楚:IRON表現得越像一個人,觀眾越本能地產生不適,甚至懷疑背后有人在操控。這種情緒底色的本質,是社會尚未建立起對“非人智能體”的應對機制和信任結構。
對比來看,工業機器人、掃地機器人甚至送貨無人車的接受度反而更高,因為它們都被清晰地歸類為“工具”,不觸碰人類對“類人存在”的認知邊界。但人形機器人不同,它自帶“情感投射”“主體性”“社交互動”的影子。一旦出現,就會被歸入“類人”,而不是“類物”。這也意味著,它進入任何商業場景,都要承擔更多預設期待、審視眼光和行為道德的約束。
小鵬規劃IRON將優先應用于導覽、導購、導流等服務型場景,這類場景需要高度互動性和擬人親和力,理論上是人形機器人的優勢舞臺。但現實里,哪怕只是機器人在商場中為你導航、推薦商品,人類的第一反應仍然可能是“它在看我嗎”“它懂我說話嗎”“它到底是機器還是人演的”。更多的還是好奇為主。這說明:機器人落地路徑上的最大變量,仍是“人”本身。
這也倒逼企業必須在技術之外,發展一套完整的“人機共存倫理”與“公眾教育體系”。不是每一個產品都能靠一次辟謠視頻、一場發布會來構建信任。技術透明、產品開放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接受,需要時間、習慣、認知遷移,以及一個緩慢發生的社會共識:機器人,不是人類的替代者。
對小鵬而言,2026年量產的目標并非只是技術沖刺,它意味著一個更大的賭注:機器人是否真的能在未來兩年內,從展示廳走進公共空間,從產品形象轉為“社會角色”。這是一個技術突破與文化適配雙重推進的過程。它難以標準化,也難以復制,但它是人形機器人通向現實的唯一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