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殲-35隱身戰斗機的彈艙緩緩開啟,露出精心設計的LD-8A空對地導彈時,中國在空中力量建設上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美媒《軍事觀察》表示,這將是一款專為第五代戰機內部彈艙優化的小型化導彈,其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在戰機與武器系統整合上取得突破,更意味著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同時量產兩種五代機并配備先進反輻射能力的國家。
在殲-20負責奪取制空權的同時,殲-35憑借其多用途特性,正在構建中國版的"防空壓制"體系。
(圖1)
![]()
殲-35與LD-8A的組合(圖1)絕非簡單疊加。這款導彈的小型化設計充分考慮了隱身戰機的內部空間限制,既保持了隱身外形,又確保了對地打擊能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LD-8A很可能具備反輻射功能,能夠自動追蹤并摧毀敵方雷達信號源。這種能力在現代空戰中至關重要,它使得戰機能夠在敵方防空系統的探測范圍外實施精確打擊,大幅提升了生存能力和打擊效率。
對比美俄兩國在同類武器研發上的困境,中國的進展尤為引人注目。美國的F-22由于早期設計定位和預算限制,至今仍只能使用小型炸彈執行對地任務;F-35計劃配備的AGM-88G反輻射導彈則因技術問題推遲了十余年。
俄羅斯的蘇-57雖然號稱第五代戰機,但在反輻射導彈研發上進展緩慢,這一點在俄烏戰爭中暴露無遺——俄羅斯空軍由于缺乏有效的防空壓制能力,在面對烏克蘭防空系統時顯得束手束腳。
(圖2)
![]()
中國能夠在這個領域取得領先,源于其清晰的戰略規劃和持續的投入。
與美俄在冷戰結束后放松相關研發不同,中國始終將突破敵方防空體系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這種戰略聚焦在臺海背景下顯得尤為明智。臺灣長期依賴"天弓"等陸基防空系統(圖2)來彌補其戰機數量的不足,一旦這些防空節點被摧毀,整個防御體系將陷入癱瘓。
回顧以往,防空壓制能力往往決定著空戰的成敗。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憑借F-117隱身戰機和"哈姆"反輻射導彈的配合,在開戰初期就基本摧毀了伊拉克的防空體系。
相反,在當前的俄烏沖突中,俄羅斯由于缺乏有效的防空壓制手段,其蘇-34戰斗轟炸機屢遭烏克蘭便攜式防空導彈擊落。這些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顯然已被中國軍方充分吸收。
殲-35配備LD-8A的出現,正在改變亞太地區的軍事平衡。對美國及其盟友而言,這意味著他們長期以來依賴的防空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圖3)
![]()
特別是在臺海方向,解放軍現在具備了在沖突初期就迅速癱瘓臺灣防空網絡的能力,這將極大削弱臺灣的持久防御能力,同時提高美軍介入的門檻(圖3)。
這種能力提升還輻射到更廣闊的地緣政治格局。在南海和東海爭端中,中國增強的防空壓制能力將成為重要的戰略籌碼。對日本、菲律賓等美國盟友來說,他們不得不重新評估現有防空體系的可靠性,并考慮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升級改造。
中國在五代機反輻射能力上的突破,不僅體現了其在軍事科技領域的進步,更反映了其以實戰需求為導向的建軍思路。當美軍還在為F-35整合新型導彈而苦惱時,中國已經將這種能力付諸實踐。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上,更體現在將技術轉化為戰斗力的效率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