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庭院內可不可以種樹,在民間有爭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說法。這與當地的地理氣候、當地條件、住宅建筑特點等有關。
![]()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說: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明代馮夢龍創作的《喻世明言》第25卷中說:
“名謂南橘北枳,便分兩等,乃風俗之不等也。”
這就是“南橘北枳”這句成語的出處。意思是說,事物因環境或條件不同而發生變化。
《喻世明言》中的這句話,指的就是不同的環境和條件,會產生不同的風俗。民間也常說的“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其意思也是如此。
![]()
本期內容要解讀的是農村一句傳統俗語:“入門若見木中木,必定其家有涕哭”。此話正應了“南橘北枳”的“兩等”不同風俗。
這話應該來源于我國古代一部分農村地區,是古人在住宅庭院內能否種樹經驗之談,因此,在一些地方也被視為生活方面的俗語,至今仍然如此。
后來,這話被吸收到風水習俗之中,成為一句風水俗語,在民間被稱為“風水口訣”。如今提到這句話時,因風水習俗在我國民間在古代的已深入人心,民間一般當成是風水俗語。而從事民間地理行業的一些人士,則將其視為“風水口訣”。
這句俗語中,比較難理解的是“木中木”。不同的地方,因當地地理氣候、民居宅院的樣式、建筑風格等因素不同,當地人對“木中木”的理解也不相同。
![]()
現在人們對“木中木”的理解,一般認為是指庭院中的樹木很多,樹木中生長樹木,稱為院中的樹林。這話俗語也與另一句俗語“院中樹一片,妻兒不相見”,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
這種說法,一般是指那些可以在庭院種植喬木的地方,但是,灌木、花草花木和盆栽除外,只是不可種植太多的樹木,更不能讓樹木成木。如北方地區的庭院及江南園林式庭院等。
但是,對于另外一些地區,因在庭院內不允許種植喬木,或者說,對種植樹木有所禁忌,當地民間對這句俗語的理解就不同了。
一是指院大門和樹木。過去民居庭院的大門,一般為木制,也就是木大門,因此,“木中木”中的第一個“木”字,指的是庭院圍墻的木大門,第二個“木”字指庭院內的樹木。
![]()
另外,舊時長江流域地區的農村庭院的圍墻,有很大一部分是用竹木籬笆筑成,門也是木制門,“木中木”中的第一個“木”字,既指大門,也指竹籬巴墻。
為些地方的風俗,在庭院種植除果樹外的其他樹木,尤其是喬木,如果要種樹木,也只能在庭院圍墻外。
如果庭院屬于開放式庭院,也就是沒有庭院圍墻,可以種植樹木,但不可離房屋太近,更不能讓樹枝伸到屋檐之上。這就是我們在這些地方,很少看到有圍墻的庭院內種植樹木。
這些地方主要是長江中游及以南地區、西南地區,這些地方一年四季氣候濕潤,雨水較多,即使是晴天,樹木上也會有很多的露水。
![]()
庭院內種樹木,使院內的空氣更潮濕,又不利于庭通風,容易使室內儲存的糧食、放置的衣服、家具等,產生霉變,從而壞掉。再加上潮濕的地方容易生蚊蟲和病毒,不利于居住者的身體健康。
二是四合天井式庭院。這種庭院通常由四座房屋或三座房屋一道墻直接圍成的四合天井。
因為傳統民居大多為木房屋或磚木混合結構的房屋,“木中木”的第一個“木”指房屋,而第二個“木”指種植的樹木。
![]()
這種傳統民居,比如“四水歸堂”的天井,本來就是用來采光的通風的空間,再說空間比較狹窄,如果在天井內種樹,不利于采光和通風,還有諸多的不利。
這也就是這種天井內不能種樹的原因,只能用花盆擺放一些花草和盆景,用來裝飾。
至于俗語的后半句,是民間俗語的慣用方式,用比較壞的結果,來嚇唬人們,來規范民間的民居布局,從而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總而言之,民間有很多俗語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本文解讀的這句俗語就是這樣,不同的地方,因當地的地理氣候、當地條件、住宅建筑特點等的不同,對這種俗語的理解也不同。
![]()
我們現在對這樣的俗語的理解,一定要把握好“南橘北枳”的地域性差別,不可一成不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