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西藏民族大學“我們‘粽’在一起”端午節主題活動現場。通訊員 張翠娟 攝
“從藏族同學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真實變遷!”西藏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云丹頓珠發布的一組西藏新貌照片,讓同學劉嘉福心中的雪域高原,從遙遠的想象變成了真實的圖景。
在西藏民族大學,這樣的跨文化互動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悄然發生,已成為各族學子傳遞文化、交流生活、凝聚情感的隱形橋梁,也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課堂。
運動會開幕式剛結束,藏族學生仁青卓瑪就迫不及待地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九宮格:身著藏裝的她跳起鍋莊,漢族同學圍過來合影、學動作,每個人臉上都笑開了花。“大家都非常喜歡了解西藏的民族文化。”仁青卓瑪的“朋友圈”里,納木錯的星空、冒熱氣的手抓肉、家鄉的新居“輪番登場”,成了展示西藏發展的微觀窗口。
“以前說起祖國只知道‘遼闊多元’,現在看得見日喀則青稞田的金色麥浪、那曲草原的牧歌、墨脫梯田的稻穗,藏族同學的每條‘朋友圈’都是西藏風物志。”劉嘉福說,這正是學校“文化浸潤”育人理念的生動體現——用年輕人的方式,讓民族文化可感可觸。
“仁青頓珠教我寫藏文名字,我幫他捋數學公式,我們的宿舍小課堂天天開課!”河南學子孫雯博的“朋友圈”里,他和藏族室友并肩學習的照片溫暖了許多人。
這背后,是學校推行的“混合編班、混合寢居”政策——綜合考量民族、地域等因素,打造“共居共學”的嵌入式環境。剛開學時孫雯博還怕合不來,直到一次幫仁青頓珠講數學題,兩人打開了話匣子:扎念琴彈唱遇上周口豫劇,羽毛球愛好碰上火辣口味,陌生感瞬間消融。“就是想用‘朋友圈’記錄下這份情誼。”孫雯博說。
甘肅姑娘劉梓妍的“朋友圈”里,藏著更多溫暖碎片:第一次梳藏式發型時室友的夸贊,冬至和藏族同學包的歪扭餃子……
“以前覺得民族團結很宏大,現在才懂它藏在室友遞來的酥油茶里、難過時的安慰里。”24級新聞學專業的王一如也深有感觸。今年暑假,她帶藏族同學回寶雞看秦嶺,“朋友圈”里存滿了“跨省家人”的回憶。
“看完玉麥鄉軍民巡邊的視頻,更加堅定了我要去西藏教書的想法。”江西學子謝斌的這條“朋友圈”,源于藏族同學分享的興邊固防故事。
這樣的思想轉變在西藏民族大學很常見。陜西學生任宇想親眼看看青稞田,為西藏教育添磚加瓦;藏族姑娘次珍則在同學們“想去西藏”的留言里堅定了回家鄉創業的決心……
指尖的共鳴,正逐漸轉化為腳下的行動。2025年暑期,西藏民族大學赴西藏開展社會實踐的學生達400人,較上年增長33%。“這就是潤物無聲的教育力量,”學生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日常分享正是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自然延伸,比任何說教都更具感染力。
指尖滑動間,“朋友圈”里的故事仍在不斷更新;青春成長中,民族團結的旋律越發響亮。在西藏民族大學,一條條動態、一次次互動,正讓“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理念落為日常,也讓青春理想與家國情懷,在共同成長的土壤中綻放出最絢爛的光彩。(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 王莉 通訊員 張翠娟 孫霖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