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嗎?”“笑了嗎?”“邊哭邊笑了嗎?”上海知名滑稽戲演員阿慶爺叔在上影新片《菜肉餛飩》首映后向觀眾喊出三個問題,均得到了大聲而肯定的答復。
由潘虹、周野芒、陳國慶、茅善玉等實力派演員聯袂出演的電影《菜肉餛飩》于11月6日在上海首映。這部改編自紀錄片導演金瑩同名小說的電影作品,以上海退休工程師老汪的生活為切入點,通過“菜肉餛飩”這一極具家常氣息的食物意象,巧妙串聯起幾代人的生活軌跡與情感羈絆,細膩展現了當代上海充滿溫情的市井滋味。
影片不僅生動描繪了上海爺叔阿姨的退休生活現狀,也深刻觸及了年輕人與長輩之間在婚戀觀念上的代際差異,在展現海派文化獨特肌理的同時,更以其真摯的情感內核打破了地域界限,喚起更為廣泛的情感共振。
影片將于11月7日19:00在上海128家影城開啟超前點映,揭曉這碗“菜肉餛飩”背后熱氣騰騰的故事。
![]()
上海是故事的發生地,也是電影的“主角”
《菜肉餛飩》的故事很上海,電影里的人們說著地道標準的滬語,過著熱氣蒸騰的生活,電影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載體,更是情感傳遞的媒介。
“這部電影是我們送給上海的一封情書”,影片編劇金瑩之前在上海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工作,曾經拍攝過許多本地上海老年人的生活,人民公園也是她和同事們時常關注的地方。在金瑩看來,“上海不僅是故事的發生地,更是電影的主角”。
![]()
編劇、小說原著作者金瑩
“我也是一個80后的上海小囡,這是我第一次做電影編劇。我一直想寫一個上海的故事,因為我們上海實在太靈太嗲了,我要把上海人的靈、嗲統統寫到這個故事里面。我們有一群最可愛的,最鮮活的,最‘扎勁’的上海人,每個人都是這部電影的主角。”另外一方面,金瑩也提到自己喜歡不少老上海的電影,《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笑中帶淚,淚中帶笑,雖然講的都是我們家里的故事,但讓我們看到一個城市,還有一個世界。”
茅善玉對影片中濃郁的上海味道感受尤為深刻,她在分享觀影體驗時說:“這部片子很接地氣,是很有市井氣味的一部片子,是一個很弄堂氣息的片子。”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她對影片中呈現的生活場景倍感親切。“片子里有一個鏡頭,音樂一起,有點毛毛雨,一個媽媽在陽臺上收衣服。我看到那個鏡頭,突然之間就想到自己小時候,我們家住的大雜院,衣服全是晾出來的,那種生活的場景,特別讓我們覺得溫馨溫暖。”這個細節生動地說明了影片在場景還原上的用心,也讓土生土長的上海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記憶坐標。
導演吳天戈說他一直想拍一部“獻給家鄉、獻給自己生長這座城市,也是獻給自己父輩的電影,今天是一個圓夢的時刻”。
電影總出品人及總制片人、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雋表示,“這部影片是上海的故事,是老年人的故事,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共同編織更美好的生活故事,共同傳遞更美好的生活情感!”
陳國慶給各位演員們在電影里的角色分了工,“周野芒是菜、潘虹是肉、茅善玉是餛飩皮,我是湯。”他出演的老金,大概是電影里最歡樂的存在,有點“和稀泥”,有點“豁胖”,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阿慶介紹自己沒少“下生活”,“一開始不知道怎么演,睡不著,就‘暗戳戳’去虹口公園,觀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他們的言談舉止。”
![]()
阿慶爺叔陳國慶
制片人顧曉東說自己去人民公園的時候,被問起兒子的情況,也有過被老阿姨們團團圍住的經歷。為了拍攝這部電影,顧曉東甚至一度抵押了自己的房產,如今電影終于和觀眾見面,他激動得數次落淚。“我是一個電影人,以前在國外拍電影,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想著還有哪個東西是我們最眷戀的,就老想拍跟我們自己生活切身相關的故事,所以就決定一定要拍這樣的一部電影。”
影片首映當日,吸引了大量上海本土的觀眾來到電影院,他們中有不少都是老年群體,有人和電影中老汪一樣到人民公園給孩子相過親,有的像老金一樣,退休后喜歡去跳舞。“在上海的老年生活很幸福,上海這座城市也很包容,給我們很多的空間,讓老年人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還能看到這么親切的說上海話的電影。”和小姐妹相伴來看片的曹阿姨如是說。
看到愛情老去的樣子,《菜肉餛飩》是一份人生祝福
電影里有鬧忙的海派生活,而老年群體要面對的人生階段,注定不可能真的如此前風靡的上海題材《愛情神話》或者《好東西》那般松弛輕快。
《菜肉餛飩》中老汪要處理的人生課題不少,生老病死愛別離,都讓這碗“菜肉餛飩”有了更復雜的人生況味。面對第一批看過電影的觀眾,主創們也掏心窩子地講起他們對于晚年這個人生階段的諸多感悟,說到動情處,好幾個人都數度哽咽或落下淚來。
![]()
潘虹談電影感悟
“我們是一個老齡社會,很多獨居的老人。”飾演老汪太太于素娟的潘虹在分享此次演出感受時感觸良多,“很多人沒有看到愛情老了的樣子,但是這部戲會告訴大家,咱們要努力,咱們要加油,我們都應該看到愛情老了的樣子。”
老汪夫婦相伴一生,潘虹感慨,“那是一輩子的責任和擔當,對家庭、對孩子、對親人的不舍。”她認為,這種經過歲月沉淀的感情,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浪漫,升華為一種更深沉的生命聯結。即使面對生離死別,這種情感依然保持著它的溫度:“哪怕一個人先走,也會希望去告訴另一個人:你要站在高樓去看風景,而不是站在人群里面去找背影。”
![]()
周野芒想起媽媽包的餛飩落淚
老汪的扮演者周野芒在茶話會上說起“媽媽包餛飩”的往事不禁落淚。之后他分享了自己對角色的獨特理解:“一個不正常的人開始了一段正常的生活,在這段生活中他碰到了許許多多的事情,帶出了上海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周野芒看來,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品味的電影。
電影里展現了不同的老年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他們都經歷辛苦的一生,也樂觀面對更無力的人生下半程。老金勸導老汪“你不要和花草玩,要多和人玩”,電影中“不必執著,活在當下,享受生活”的理念,也是各位主創希望傳遞給當下老年朋友們的生命哲學。
對于復雜的人生況味,潘虹用菜肉餛飩作喻:“菜肉餛飩才是我們的人生,這個餡里面可能我們包進去咸了、甜了,味道不夠了,沒有關系,你得認可,你得接受,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她說,“菜肉餛飩是人生的一份祝福,人生如同一面哈哈鏡,我們對著它笑,它就會笑;對著它哭,它就會哭。在有光、有健康的地方,我們就擁有全世界。”
銀幕內外,與城市深度連接
首映當日,劇組特別設置“感恩場”映后交流,邀請500位參與拍攝的群眾演員、為劇組提供熱心幫助的社區居民、主創團隊的朋友們,以及澎湃新聞觀影團“電影湃隊”共同觀影。這也是“電影湃隊”的首場落地活動。
跟著“電影湃隊”嘗鮮菜肉餛飩(02:13)
影片上映期間,片方也將積極聯動多家上海老字號品牌與本地商業,以票根撬動多元消費場景,將觀影行為延伸為城市文化體驗的重要一環。觀眾不僅能在銀幕上感受故事,更可循著電影場景,走進真實生活中的石庫門、咖啡館與小吃店,實現從“觀看一部電影”到“體驗一座城市”的跨越,讓“跟著電影去旅游”“跟著電影品美食”逐漸成為觀眾生活新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