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川中腹地的中江縣卻處處涌動著生產的熱潮,作為四川縣域糧食生產的“領頭羊”,這片孕育著希望的熱土已連續18年蟬聯全省糧食總產量第一。“十四五”收官之際,中江持續錨定“農業固縣”,聚力高標準農田建設,以“良田沃野”為紙、以“科技興農”為筆,向糧食總產“19連冠”發起沖刺。
作為四川縣域糧食生產的“領頭羊”,中江已連續18年蟬聯全省糧食總產量第一。今年該縣預計完成糧食播面218萬畝,總產86.2萬噸,在“十四五”收官之際,正奮力向糧食總產“19連冠”發起沖刺。
中江多丘陵,過去農田分散、基礎設施薄弱,“巴掌田”“雞窩地”制約著農業發展。如何突破瓶頸?中江縣的選擇是:向高標準農田要產能、要效益。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這是中江農田改造的目標,通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設施配套,將零散地塊整合為集中連片的現代化良田。“十四五”以來,該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 33.82 萬畝,特別是2023年以來,率先在全省探索高標準農田“施工+運營”模式,明確只接受由施工方與運營方組成的“聯合體”報名投標,并要求其具備相應農業產業經營業績以及中標后至少10年運營期限,同時通過責任連帶、利益捆綁方式,推動施工方主動加強施工管理、運營方積極參與監督,雙方共同保障建設質量。目前中江通過該模式已建設高標準農田15.9萬畝,2025年該模式更是獲得農業農村廳認可,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實施。
良田是基礎,科技是引擎。中江在高標準農田上嫁接智慧農業,讓糧食生產更加精準高效。在永太鎮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該鎮多寶村的90后種糧大戶常滔正為油菜、小麥播種做準備。
“過去干農業要‘跑斷腿’,自從建成高標準農田,種、管、收等各環節的效率都大幅提升。”常滔表示。在這1000多畝的良田上,從智能化育秧流水線到無人機灌溉與病害防治,從多種類智慧農機到手機端的動態觀察,良田為基、科技助力,這位“農二代”的種糧事業越干越得心應手。(王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