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退休后的生活平靜而規律。每天早上,她總要滿滿當當地泡上一杯牛奶,已經成為她十幾年來的“健康習慣”。可最近,街坊鄰居議論紛紛:“你聽說沒,哈佛最新研究說,牛奶喝多了會得肝癌!”
王阿姨有些猶豫了,一直公認的營養好物,現在卻成了健康隱患?她一邊將信將疑,一邊忍不住在網上搜索各種說法,心里更加迷惑:牛奶到底是保健康“神器”,還是致癌“隱形殺手”?每周多喝幾杯,真的會讓肝癌風險暴增?
![]()
這個問題,不只王阿姨關心,相信不少愛喝牛奶的朋友們也在困擾著。那么,這項哈佛新研究到底發現了什么?背后有怎樣的科學邏輯?牛奶與肝癌之間,真有那么大風險嗎?
喝牛奶和肝癌有關?科學證據到底怎么說
牛奶一直被譽為“全營養食品”,富含優質蛋白、鈣、維生素B2等多種營養素。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多數成年人每天攝入300毫升牛奶及奶制品。
但近期一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導的隊列研究引爆爭議:研究追蹤了12.7萬成年人的飲食及健康狀況長達16年,數據顯示,每周攝入超3.5杯牛奶(約840毫升)的人群,其肝癌風險相較于適量飲用者增加了45%。
![]()
這個數字引起了廣泛關注。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喝牛奶等于增加得癌風險?”其實,這樣的結論需要科學分析。
“相關”不等于“因果”。研究發現,經常飲用大量牛奶的個體可能同時伴有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綜合征等問題,這些因素同樣會增加肝癌等慢性疾病風險。哈佛原始文獻中特別強調:牛奶是整體飲食結構中的一部分,肝癌的發生涉及多重風險因素,而非單一飲品決定。
各國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在適量攝入范圍內,牛奶及其制品對骨骼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均有積極作用。當然,過量攝入高脂肪乳制品,可能加重肝臟代謝負擔,這也是專家提出“適量為宜”的原因之一。
所以,喝牛奶本身不會直接導致肝癌,但在“超量、高脂肪、飲食不均衡”背景下,健康風險確實會上升。
![]()
每周喝超3.5杯牛奶,身體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如果長期高于建議量飲用牛奶,尤其是每周超過3.5杯(約840毫升),人體會有哪些“默默發生的變化”?以下根據已公開研究歸納幾個常見影響:
肝臟負擔加重
牛奶含一定量的飽和脂肪,長期過量飲用,容易使肝臟代謝壓力升高。部分肥胖、脂肪肝患者若大量攝入,全身炎癥水平可能會升高。一項歐洲隊列研究顯示,肝功能異常發生率在高奶制品攝入人群中平均上升了約13.5%。
內臟脂肪堆積
牛奶熱量密度較高,如果生活方式不活躍,容易造成多余能量轉化為內臟脂肪,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謝紊亂的風險。《中國食物成分表》統計,普通全脂牛奶每100毫升能量約為61千卡,每天多攝入1-2杯,一年下來可能超標2-3公斤體重。
![]()
乳糖不耐不容忽視
部分中老年人乳糖酶活性下降,若攝入過多易腹脹、腹瀉,腸道菌群紊亂,間接影響肝臟解毒與代謝功能。哈佛團隊在研究中也提醒,“高頻牛奶和奶制品攝入者,乳糖不耐發生率增加近28%”。
腫瘤風險升高?謹慎看待 “45%” 結論
當前針對中國人群的肝癌流調數據顯示,影響最大依舊是乙肝病毒、飲酒、黃曲霉毒素攝入等因素。牛奶的作用極有限。即使在哈佛數據中,“45%風險增加”只出現在極高攝入群體,并伴隨多種不良習慣,普通人不必為此焦慮。
如何科學喝牛奶,遠離肝臟風險?
牛奶營養豐富,是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中老年朋友,做到以下幾點,既能獲得牛奶好處,又能規避潛在風險:
![]()
根據自身需求合理定量:多數成年人每天推薦攝入牛奶及奶制品300-500毫升,分早晚飲用更佳。特殊體質(如乳糖不耐、脂肪肝等)應根據醫生建議調整。
選“低脂”或“脫脂”產品:低脂或脫脂牛奶可減輕肝臟脂肪代謝壓力。研究發現,每天適量低脂奶攝入可使肝轉氨酶異常風險降低14%左右,同時不影響鈣質和蛋白質攝入。
搭配均衡飲食,遠離高糖高脂:喝牛奶最好搭配全谷物、堅果、新鮮蔬果,而不是高糖點心。這樣有助于平衡總能量和各類營養素,減少脂肪堆積。
避免過量、亂加“花樣”:市面上一些“網紅奶飲”多添加糖漿、奶油或超標配料,反而會帶來健康負擔。盡量選擇原味純牛奶,堅持不過量,就是最安全的做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