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樹影迷宮》中,警方與兇手明暗對峙的同時,父母與子女的矛盾貫穿全劇。
劉珂父母離婚多年,爹不疼、娘不愛,只能用文字與筆友隔空對話;冉東東日常半放養,爸爸瑣事纏身,媽媽醉心事業,沒人關心他的所思所想;張丹完全沒人管,父母長期缺位、從小寄人籬下,無人在意無人問。
和這些生來就被忽視的孩子不同,在所有的孩子中,田暢是紙面上最幸福的那個。
![]()
別人的家長都是完全放手,只有她的父母全程守護。
田暢的父母日常關心、長期陪伴,既能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又能滿足女兒的情緒價值。特別是父親田浩,張口小故事、閉口大道理,分分鐘就能化身演說家。
只是,對于田暢而言,所有的美好都是假象。和大撒把式的父母不同,田浩小梅夫婦對女兒則是完全的過度保護。他們對孩子滿滿的控制欲,對女兒缺乏性教育,妄圖用禁錮的方式來抵擋時代的洪流。
田浩夫婦對于女兒控制,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女兒上學要和母親實行物理意義上的捆綁;放學回家則直接落鎖就地圈禁。別人的父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心理體驗,田浩夫婦則是習慣檢查女兒的內褲與處子之身。
![]()
在田浩夫婦的身上,有著中國式家長最常見的標簽——性格強勢、控制欲強、脾氣暴躁、高高在上、談性色變、死要面子。
這樣的父母,像是一條瘋狂生長的藤蔓,打著愛的名義,對孩子捆綁身體、纏繞靈魂。
世上所有的事情,永遠都是過猶不及。完全放養和過度保護,看似南轅北轍、實則殊途同歸,從某種意義上講,亂作為帶來的傷害遠大于不作為。
父母的控制欲,最終幻化成為孩子的恐懼感。于是,田暢不出意外地離家出走了。
![]()
孩子走了,父母的天塌了。換作正常人,立刻會進行自省,一秒鐘進行自查自糾,變身成為我們印象中的反思怪。畢竟,痛定思痛、久病成醫是大多人用血與淚換來的人生經驗。
諷刺的是,在田暢被冉曦送回家之后,田浩夫婦絲毫沒有認識到此前犯下的錯誤,反而變本加厲、深度控制。
他們口口聲聲為你好,反反復復別學壞,卻并不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更不會尊重孩子的意愿,他們從來不會成為孩子生活中的哈哈鏡,只是一廂情愿地當著雕刻家——用刻刀和戒尺,將孩子雕琢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回到包子鋪之后,田暢發現家里的窒息感沒有任何改觀。父母對她依然是只管不教,從醫院到校園、從學習到社交,爸媽關心的只有她的處(女)膜,而不是她內心的小宇宙。
![]()
在劇中,田暢的遭遇不是個案。
在水塔相遇、田暢歸家之后,冉曦與兒子冉東東之間也發生了誤會。本來,這不過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事情,但是冉曦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切斷了溝通的渠道。
在孩子面前,冉曦也是說教者,不是傾聽者,他不是回聲壁,而是審判官。在家長身份的加持下,他居高臨下地俯視著兒子,從來沒有放下身段平視已然成年的兒子。
和心理極端、病態控制的田浩夫婦相比,冉曦愿意開展平等的對話、傾聽兒子的聲音。乍一看,冉曦比田浩夫婦好得不是一星半點。
![]()
只是,我們判斷評價任何一個人,永遠不要看他說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冉曦前一秒剛剛與兒子和解、答應給田暢送藥,下一秒就走出家門、隨手丟進胡同的垃圾桶。
這光速變臉的速度,直接暴露了冉曦的內心——自始至終,他對兒子沒有任何的信任。放下身段、俯身傾聽只是他故作姿態的表演,本質上不過是為了引蛇出洞,驗證自己錯誤的判斷。
如此看來,冉曦與田浩,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
假以時日,父子之間終將會陷入相看相厭、相顧無言的尷尬階段。
好父母與好孩子一樣,不是完美無缺,而是知錯就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