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隨著2025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收官,非上市人身險公司的階段性成績單完整呈現。整體來看,行業保費收入跨越萬億規模,凈利潤同比實現近乎兩倍的增長。
受訪業內人士均認為,資本市場回暖帶來的投資收益是險企業績增厚的關鍵引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其次是IFRS9新準則提前上線,大量FVOCI資產浮盈可“一鍵”轉損益。并且,預定利率的下調降低了利差損失,報行合一政策的推行也使得成本下降。
然而,在一片向好的數據之下,部分公司的償付能力指標大幅“跳水”乃至跌破監管紅線,以及十余家機構仍深陷虧損的現實,也揭示出行業內部愈發深刻的分化格局。
凈利潤激增近兩倍
今年前三季度,58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1.17萬億元,這一數字標志著行業整體規模的又一次跨越。
不過,市場集中度依然高企,其中泰康人壽保費收入分別高達1968.71億元,中郵人壽保費收入達到1513.11億元,二者合計便占據了行業總保費近三成的份額,構建了遙遙領先的第一梯隊。位列第三的陽光人壽保費收入為921.27億元,與前者拉開了明顯差距。
緊隨其后的第二梯隊由信泰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建信人壽、農銀人壽等機構組成,保費規模在400億至500億元區間內激烈競爭。此外,包括招商信諾人壽、中意人壽、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在內的共26家公司保費收入超過百億,構成了行業的中堅力量。另有28家險企保費收入在10億至100億元之間,體現了市場主體的多樣性。
而小康人壽、三峽人壽、恒安標準養老和華匯人壽4家機構的保費收入均不足10億元。其中,華匯人壽前三季度保費收入僅為100萬元,業務幾近停滯。
“頭部公司憑借其龐大的資產規模、強大的品牌效應和成熟的渠道網絡,建立了很寬的護城河。”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告訴本報記者,中小型險企如果繼續在它們設定的賽道,比如追求規模、比拼躉交、依賴銀保渠道上進行同質化競爭,幾乎是沒有勝算的。
在楊帆看來,中小險企的突圍之路必然在于“差異化”和“特色化”。它們必須放棄與頭部公司在規模和渠道上的正面競爭,轉而深耕細分市場,例如聚焦特定人群的健康險、養老險,或依托股東資源在特定領域形成獨特優勢。同時,要通過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實現精細化運營,從過去的規模驅動轉變為價值驅動,構建起自身獨特的、難以被復制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保費增長態勢也并非全線飄紅,盡管多數公司實現了保費同比增長,但華匯人壽、長生人壽和橫琴人壽卻分別出現了61%、36%和23%的大幅下滑,這些負增長的個案凸顯了部分險企在渠道、產品或資本等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
盈利能力的顯著改善是三季報最亮眼的地方。除信泰人壽未披露凈利潤數據外,57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前三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638.2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88%。盈利機構的數量從去年同期的34家增至45家,行業盈利面顯著拓寬。
不過利潤的貢獻同樣高度集中于頭部。泰康人壽以247.72億元的凈利潤一騎絕塵,是57家保險公司中唯一利潤超百億的機構。中郵人壽以91.29億元的凈利潤穩居第二。僅這兩家公司便貢獻了行業總利潤的一半以上。
銀行系險企在盈利榜上表現尤為突出。工銀安盛人壽凈利潤達39.68億元,同比增長121.18%;招商信諾人壽凈利潤為32.03億元,實現了超過十倍的驚人同比增長;中信保誠人壽則成功扭虧為盈,錄得31.4億元凈利潤。此外,農銀人壽、交銀人壽、建信人壽等也均位列凈利潤前十,顯示出銀保渠道深厚的客戶基礎和穩健的盈利能力。
楊帆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前三季度的利潤爆發式增長,主要得益于兩大核心驅動力:一是資本市場回暖帶來的投資端顯著改善,有效提振了投資收益;二是“報行合一”等監管政策的深化,大幅擠壓了費用水分,提升了負債端的經營質量。
談及盈利可持續性,楊帆認為,由政策驅動的負債端成本優化和效率提升是具有長期性的,但投資端的高收益則面臨資本市場波動和利率下行的雙重挑戰,因此未來盈利水平將更趨平穩,行業整體已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和價值創造。
仍有13家機構虧損
在整體向好的背景下,仍有13家機構未能擺脫虧損。北大方正人壽、長生人壽、愛心人壽、橫琴人壽等公司的凈虧損額在3億元至4.35億元之間。
分析這些虧損機構,可以發現它們往往同時伴隨著保費增長乏力、投資表現不佳或償付能力緊張等多重問題。例如,凈虧損4.35億元的北大方正人壽,其償付能力充足率也在本季度出現顯著下滑。
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的核心風險指標,絕大多數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環比有所下降,但仍遠高于監管紅線。然而,個別機構的狀況急劇惡化,引發了市場高度關注。
長生人壽是本季度風險最為突出的案例。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從上一季度的107.2%驟降至38.9%,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從131.6%暴跌至61.3%,雙雙大幅低于50%和100%的監管要求。
長生人壽在報告中解釋為受3季度利率跳升的影響,長期利率債賬面價值大幅降低,同時準備金折現率的下降使得償付能力準備金增加較多,導致實際資本較2季度末出現較大幅度下降,進而使得償付能力下降。
受訪人士均認為長生人壽的案例是行業在低利率環境下資產負債管理挑戰的一個縮影。王國軍告訴本報記者:“長生人壽在2018年前銷售的大量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仍處于退保期,現金流流出剛性。非上市險企缺乏股權融資、永續債等多元資本補充工具,一旦虧損,償付能力迅速惡化。
楊帆指出,在“資產荒”背景下,優質長期資產與負債端久期難以匹配,導致險企利差損壓力持續累積。其次,部分公司過去依賴高保證利率產品擴張,形成了沉重的剛性負債成本,在市場利率下行時,資產端收益無法覆蓋,迅速侵蝕資本。最后,這也反映出部分公司風險管理體系不夠健全,對利率風險的預判和壓力測試不足,未能及時調整業務結構和資產配置。
長生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股東方高度重視公司償付能力問題,已加快推進資本補充的相關工作,盡快解決償付能力問題。”
華匯人壽則面臨的是公司治理困境。其風險綜合評級已連續多個季度為C類,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相關問題長期未能解決,“三會一層”無法正常運行,業務經營基本停滯。盡管公司自稱資產流動性較好,但治理僵局無疑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性障礙。
北大方正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也出現了超過20個百分點的下滑。其背后原因與一項不良投資有關。該公司于2017年投資的一筆3億元金融機構資本補充債券出現利息支付延遲,目前已累計計提減值損失1.61億元,直接侵蝕了其資本金。
在償付能力報告中,北大方正人壽表示:“公司管理層將密切關注資產負債的匹配情況,制定合理的戰略資產配置,并密切關注資產信用評級,同時嚴格管控保單退保情況,提升業務品質。”
“行業在資產負債管理上最核心的挑戰是利差損風險的陰影重現。在長期利率下行的環境中,保險公司為了匹配長期負債,大量配置了長期利率債。”楊帆指出,當利率突然快速跳升時,這些存量債券的賬面價值會大幅下跌,直接侵蝕公司的實際資本。同時,準備金評估利率的下降,又要求公司計提更多準備金,進一步消耗資本。
在楊帆看來,這一“資產端縮水”和“負債端增提”的雙重擠壓,對一些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形成較大沖擊。這暴露了許多公司資產負債久期匹配不足的問題,以及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和壓力測試可能不夠充分。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張志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