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這個名字,對樂華娛樂而言既是點石成金的魔咒,也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2025年中期報告首次抹去這個名字,當股價應聲暴跌28%,這家號稱“內娛經紀第一股”的公司,正迎來成立以來最殘酷的生存考驗。
![]()
一、虛假繁榮:60%營收貢獻背后的畸形生態
樂華用7.65億年營收的漂亮財報,掩蓋不了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其中4.59億來自同一個藝人。這種將企業命運系于單人之身的賭徒式經營,在資本市場上演著驚心動魄的走鋼絲表演。更諷刺的是,公司一邊在招股書445頁里18次高喊“王一博”,一邊在投資者會議上輕描淡寫“依賴度下降”——這套左右互搏的話術,連最蹩腳的魔術師都要自愧不如。
二、續約拉鋸:當頂流開始討要尊嚴
傳聞中8000萬年薪留不住人的背后,是新時代藝人對傳統經紀模式的反叛。王一博提出的“半年自主時間”,看似是檔期要求,實則是對創作自由權的宣示。當樂華還在用“資源置換”的陳舊套路強推新人,頂流早已用個人工作室、國際經紀合約、商標布局筑起了獨立王國。那些曾被忽視的威亞事故、強塞新人的舞臺、消極應對的黑公關,如今都化作續約談判桌上最鋒利的匕首。
![]()
三、轉型困局:虛擬偶像救不了現實危機
樂華將希望寄托在虛擬藝人A-SOUL和新團體的身上,卻選擇性地忽視了最殘酷的數據:藝人管理業務仍占86%的絕對比重。當公司高管在發布會上大談“元宇宙戰略”時,資本市場用腳投票告訴所有人:在找到下一個王一博之前,任何轉型故事都是空中樓閣。所謂的“去頭部化”,不過是營收整體下滑導致的占比被動降低,這套數字游戲連散戶投資者都騙不過。
四、權力更迭:內娛迎來藝人覺醒時代
從王一博注冊個人商標到肖戰自立門戶,頂流藝人們正在完成從“資本棋子”到“資本玩家”的身份轉變。樂華的困境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當藝人發現自己的商業價值遠超公司貢獻時,傳統經紀公司抽成過半的商業模式必然崩塌。那些還在用“雪藏威脅”控制藝人的公司,很快會發現手中的籌碼早已清零。
![]()
結語:
樂華與王一博的續約博弈,早已超越普通商業談判,成為檢驗傳統經紀模式成色的試金石。當“王一博概念股”的光環熄滅,當60%營收可能瞬間蒸發,這家公司終于要直面那個它逃避已久的問題:除去王一博,樂華還剩下什么?答案或許就寫在暴跌的股價曲線里——在藝人覺醒的時代,不能為創作者賦能的經紀公司,終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