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政壇那位被爭議纏繞半生的“幕后掌權者”,終究未能跨過84歲這一關。當地時間11月3日晚,迪克·切尼因肺炎及心血管系統并發癥辭世,消息迅速震動全球政治圈。
2. 白宮第一時間降下半旗以示哀悼,前總統小布什發表聲明稱其為“一位有尊嚴、講原則的愛國者”,言語中充滿敬意與追思。
3. 然而熟悉美國現代政治脈絡的人皆知,這位從底層奮斗至權力核心的政客,一生始終游走于“國家英雄”與“戰爭推手”的極端評價之間。
![]()
4. 34歲執掌白宮幕僚體系,歷經五次重大心臟手術仍堅持履職近半個世紀,主導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場對外軍事行動,卻也因此被反戰陣營冠以“戰爭罪犯”之名——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關于權力、信念與代價的矛盾史詩。
5. 切尼的起點并不耀眼。1941年1月30日出生于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一個普通家庭,童年生活拮據,大學中途輟學,曾做過工地工人和酒保,誰也未曾預料這名青年日后會成為影響世界格局的關鍵人物。
6. 他的政治啟蒙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從國會助理研究員起步,在尼克松與福特政府期間逐步積累經驗,深入掌握了華盛頓權力運作的潛規則。
![]()
7. 1975年,年僅34歲的切尼迎來命運轉折點,被任命為福特總統的白宮辦公廳主任,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該職位擔任者。
8. 那正是水門事件余波未平、公眾對政府極度不信任的動蕩時期,國會與行政機構關系緊張,局勢復雜難測。而切尼憑借冷靜果斷的應對能力穩住了局面,展現出超乎年齡的政治成熟度。
9. 這一表現讓他在共和黨內贏得廣泛認可。1978年,他成功當選懷俄明州聯邦眾議員,并連續連任六屆,在此期間還晉升為眾議院少數黨黨鞭,建立起深厚的政治網絡與立法實績。
![]()
10. 盡管已在立法領域站穩腳跟,切尼并未止步于此。1989年,老布什總統看中其果決強硬的風格,提名他出任國防部長,這也徹底激活了他作為“鷹派戰略家”的一面。
11. 在任期內,他主導了美軍對巴拿馬的軍事干預以及1990至1991年的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以高效精準著稱,極大提升了美軍國際聲望。
12. 正是這場勝利奠定了他在國家安全事務上的權威地位。1991年,他獲頒總統自由勛章,成為共和黨高層不可或缺的核心智囊。
![]()
13. 可就在仕途如日中天之際,切尼卻選擇急流勇退,轉投能源巨頭哈里伯頓公司擔任首席執行官。
14. 外界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他是為財富鋪路,也有人推測這是戰略性蟄伏,等待更高舞臺的召喚。
15. 歷史證明,他從未真正遠離權力中樞。2000年,小布什籌備總統競選時邀請他協助挑選副總統人選,最終經過縝密評估,切尼本人成為最佳選項。
![]()
16. 這段“自我舉薦、自我任命”的過程后來被媒體戲稱為“美國政壇最精妙的操作之一”。2001年,切尼正式就職副總統,原本被視為輔助角色的職位,在他手中演變為前所未有的權力中心。
17. “9·11”恐怖襲擊爆發后,他迅速進入危機指揮核心,主持國家安全緊急會議,并牽頭組建能源政策特別工作組,實際影響力遠超傳統副職范疇,被外界普遍稱為“影子總統”。
18. 在他的推動下,美國全面啟動“全球反恐戰略”:2001年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宣稱要鏟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
![]()
19. 小布什在悼詞中強調,切尼八年任職期間始終提供“坦率且堅定的建議”,是國家危難時刻的“定海神針”。但在許多批評者眼中,這種“穩定”是以無數生命為代價換來的沉重負擔。
20. 最受質疑的便是2003年對伊拉克的軍事介入。切尼多次公開斷言伊拉克擁有核生化武器,并暗示薩達姆政權與基地組織存在聯系,甚至參與策劃“9·11”事件。
21. 然而戰后調查表明,這些指控毫無證據支撐。美軍徹底搜查伊拉克全境,始終未能發現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
22. 這場基于虛假情報發動的戰爭,導致長期區域動蕩,數十萬平民傷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美國自身亦深陷泥潭十余年,財政與軍力均承受巨大壓力。
23. 批評聲音指出,切尼蓄意夸大威脅、誤導民眾,利用國家安全議題掩蓋真實動機。更引人側目的是,他曾領導的哈里伯頓公司在戰后獲得超過百億美元的無競爭性合同,引發嚴重利益輸送嫌疑。
24. 此外,他支持實施的“強化審訊技術”及關塔那摩監獄無限期羈押政策,也成為國際社會猛烈抨擊的對象。
![]()
25. 所謂“強化審訊”,實質包含水刑、感官剝奪、長時間站立等已被聯合國定義為酷刑的行為,嚴重違反《日內瓦公約》和基本人權準則。
26. 人權組織多次呼吁將切尼列為“反人類罪嫌疑人”,民間反戰團體更是持續要求將其移交國際刑事法院接受審判。
27. 2018年上映的政治傳記片《副總統》以黑色幽默手法再現了他的職業生涯,揭露其如何悄無聲息地擴大行政權力,影片引發廣泛討論,進一步放大了公眾對其政治遺產的審視。
![]()
28. 卸任公職后,切尼并未淡出公眾視野。他頻繁發聲,撰寫回憶錄,聯合學者剖析國家安全機制,對民主黨多項政策提出尖銳批評,立場鮮明、毫不妥協。
29. 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在2016年后的政治轉向:起初支持特朗普當選,但2021年1月6日國會山騷亂發生后,他公開譴責特朗普“煽動暴力、破壞憲政秩序”,與其徹底割席。
30. 到了2024年大選,他做出震驚共和黨的決定:公開背書民主黨候選人卡瑪拉·哈里斯,理由是“必須捍衛美國民主制度免遭極端主義侵蝕”。
![]()
31. 這一舉動使他與黨內主流保守勢力產生深刻裂痕,其女利茲·切尼也因此成為反對特朗普派系的重要代表,父女二人一度遭到黨內孤立與攻擊。
32. 很少有人提及的是,切尼的政治生涯幾乎是在與心臟病的殊死搏斗中完成的。自37歲首次突發心梗起,他的健康狀況便頻頻告急,共經歷五次重大心臟危機。
33. 1988年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2001年剛上任副總統即植入心臟起搏器;2005年因腹主動脈瘤緊急手術;2010年心臟功能嚴重衰竭,安裝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并被列入移植名單。
![]()
34. 經過長達20個月等待,71歲時終于匹配到合適供體,順利完成心臟移植手術,成為美國歷史上接受心臟移植年齡最大的前高級官員之一。
35. 此次手術雖挽救了他的生命,但也引發輿論爭議,部分民眾質疑其是否利用政治地位“插隊”獲取器官資源。不過官方醫療系統隨后澄清,切尼完全符合分配標準,未享有任何特權。
36. 正是這次重生,讓他多贏得了十三年的光陰。回望切尼的一生,很難用簡單的善惡二元論加以評判。
![]()
37. 他是共和黨內罕見的“四十年不倒翁”,歷任五位總統信賴的顧問,從基層研究員一路升至國家第二號人物,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深遠。
38. 支持者視他為“國家安全的守護神”,在恐怖主義威脅面前挺身而出,維護了國家主權與全球戰略優勢。
39. 反對者則指責他是“戰爭機器的操盤手”,以謊言開啟戰火,踐踏人權準則,給中東帶來毀滅性后果,也讓美國信譽受損。
![]()
40. 如今,這位極具分裂性的政治人物已然謝幕。白宮的致哀儀式與民間抗議活動形成強烈反差,正如他生前激起的兩極反應。
41. 他推動的兩場戰爭留下的不僅是戰場上的廢墟與傷亡數字,還有至今無法彌合的地緣政治裂痕。
42. 他的執政實踐重塑了副總統的角色定位,極大擴展了行政分支的應急權限,同時也促使社會反思權力集中可能帶來的濫用風險。
![]()
43. 或許正如歷史學者所言:切尼是美國史上最具實權的副總統,也是最受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名字注定與這個時代的重大抉擇緊密相連。
44. 他的故事畫上了句點,但關于戰爭與和平、權力邊界、道德責任與國家利益之間的辯論,仍將繼續在公共空間回響。
45. 一名出身寒微的政治強人,用畢生書寫了一段關于意志、野心與代價的復雜篇章,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每一次重大決策的背后,都牽連著千千萬萬人的命運軌跡。
46. 在你看來,切尼的人生究竟是功大于過,還是罪重于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