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404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59個詞條
前段時間刷到一則求助帖,網友說,自己總被別人的壞態度牽著走。
公交車上,司機一句不耐煩的回應,會讓她沮喪半天;工作里,同事一個敷衍的眼神、一句冷淡的語氣,也會讓她反復琢磨“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她明知這樣內耗沒必要,卻始終找不到改變的突破口。
看到這段文字時,我瞬間想起身邊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歷:
有人因為老板的一句批評,連夜推翻所有工作成果;
有人因為朋友聊天時語氣冷淡,糾結到整宿焦慮失眠;
起初我以為這只是未經世事的玻璃心在作祟,直到翻查資料才發現,“自我主體性缺失”這個概念,似乎能更好地解釋這一現象。
當我們把對“自己是誰”的定義權,拱手讓給別人的態度時,他人的每一句否定、每一個質疑、每一道審視的目光,都會變成刺向自己的刀。
01
你在意的不是壞態度,是主體性被否定的痛苦
心理研究表明,在主體性缺失的人看來,自己怕的是他人的負面情緒,但其實真正令他們難受的,是自我價值被否定的無力感。
所謂主體性缺失,簡單來說,就是把“我是誰”的定義權完全交給了外界。
比如有些人會因為別人說一句“你這點事都做不好”,就認定自己真的很沒用,而不會去想對方其實沒有真的了解自己,或者壓根不是針對自己;
有些人會因為別人一句“你性格太內向”,就強迫自己變得外向、合群,即使那不是自己的舒適區。
當主體感缺失時,我們會下意識把別人對自己的態度,默認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即便事實并非如此。
哲學家里薩特曾說:“他人即地獄”。
這句話不是說別人本身很可怕,而是當我們任由他人用態度定義自己時,就會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這種主體性被侵犯的痛感,才是內耗的根源——并不是你討厭別人態度差就是玻璃心,有些時候,那其實是我們對自我完整的本能守護。
《被討厭的勇氣》里提到過一個案例:
有位女士總因為上司的冷淡態度焦慮,直到和咨詢師復盤疏導后才明白,原來上司那段時間家里有事,對所有人都很冷淡。
而在此之前,她一直把上司的情緒和自己的行為掛鉤,篤定是自己有問題,才讓上司態度轉變。
所以你看,只有把他人態度和自我價值徹底剝離開,你才能跳出內耗,客觀判斷事情的走向。
我們有時會因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煩躁的眼神、一種不友好的語氣而糾結,這些糾結,都是在把他人的情緒壓力扛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別人的情緒是他的課題,你的價值是你的底色。
你想要的堅定與從容,需要你親手把定義自己的權利從別人那里拿回來。
當你能分清他人評價”和真實自我,當你能明白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問題,你有權選擇是否承接時,那些意外的突發情況、別人的壞情緒,就再也傷不到你了。
02
對壞態度格外敏感,或許是你曾受過傷
為什么有的人能坦然面對別人的負面態度,而有些人卻容易陷入內耗?
其實這里沒有什么天賦玄學,出現內耗,不是我們不夠堅強,而是一些被忽視的過往,悄悄影響著我們對他人態度的反應。
? 第一個根源,是成長中“條件性尊重”留下的創傷。
前段時間去聽一場脫口秀,演員說起自己的童年時提到:
“小時候爸媽總說,‘考得好才喜歡你’‘聽話才是好孩子’。
這種帶著條件的認可,讓我從小就形成一種思維模式:只有做得足夠好,我才能得到肯定;只有得到肯定,我才能安心。
成年后的很多時刻,別人的壞態度就像一個“觸發信號”,瞬間激活了我‘不夠好’的童年記憶。”
這時,小時候的創傷與當下的否定疊加在一起,就會以成倍的負面能量攻擊自己。
這種對否定態度的敏感,正是童年“條件性尊重”留下的印記。
? 第二個根源,是心理邊界的模糊。
邊界模糊的人,會下意識把別人的態度當成對自己的評價,把別人的情緒當成自己的責任。
別人語氣冷淡一點,他會糾結“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了”;別人急著趕路沒回應他,他會覺得“是自己惹到人家了”。
心理邊界不清,就容易把別人的情緒包袱當成自己的人生考題。
想跳出這種內耗,就要先學會劃清“我的事”和“別人的事”的界限。
? 第三個根源,是高敏感人格的情緒放大特質。
研究一些心理文獻,你會發現,高敏感人群的大腦杏仁核活躍度更高,對負面信息的捕捉和加工能力,比普通人強很多。
這類人會格外在意他人態度里細節信號,對方語氣里的敷衍、眼神里的不耐煩,這些細節會在他們心里被不斷放大,進而引發自我懷疑。
這時可以試著情緒隔離:察覺到自己因他人態度焦慮時,先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建設,告訴自己,他人的情緒和我無關,我無需接盤這個情緒,幫自己從負面聯想里抽離出來。
其實,哪有什么天生的玻璃心,不過是那些沒被看見的過往,在悄悄影響著我們。
因為未知,所以困惑;因為沒被治愈,所以格外敏感。
當我們找到對壞態度敏感的原因,就像找到了內耗的開關,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這個開關握在自己手里。
03
重建主體性,跳出態度敏感
想要跳出對壞態度的敏感,重建自我主體性,有兩個具體方法可以嘗試。
一方面,可以用具象化的自我肯定,強化內在認知。
演員宋慧喬曾在采訪里說,自己人生低谷時,每天都會寫“感恩日記”,用文字記錄當天自己做過的小事、值得慶祝的事。
通過這些具體的小事,她不斷確認“我是有價值的”;久而久之,外界的否定再也難撼動她,因為她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這確實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具體的小事會像小石子一樣,慢慢堆成“我很好”的堅定信念。
當“我的價值由我定義”的認知足夠牢固,別人的態度就成了無關緊要的耳邊風。
另一方面,表達不適情緒,也是可以刻意練習的。
很多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是怕得罪人,但其實溫柔的表達,既能守住自己的邊界,又不會引發沖突。
《非暴力溝通》里有句話:
“不帶評論的觀察,加上具體的感受,是表達需求的最好方式。”
表達感受不是挑事,每一種感受都值得被看見。
讓別人知道你的感受、清楚你的邊界,別人才會學著尊重你;而你,也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主體性。
或許你的主體性生來不強,或許你因為后天的經歷,不小心把定義自己的權利交了出去,但這些都能一點點重建。
從“解離他人情緒”,到“肯定自我價值”,再到“守住自我邊界”,每一步都能幫你把“定義自己”的權力,重新握在手里。
04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
“我走過的漫長道路上,有過坎坷,有過平坦;有過成功,有過失敗。我待人以誠,人亦待我以誠。我辦事情力求公允,不敢存半點私心。”
這份從容,正是源于他清晰的自我認知——他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么,外界的評價再怎么變,他的底色始終不變。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主體性缺失的時刻:
可能是學生時代,因為老師一句“你不是學習的料”,就厭棄了喜歡的科目;
可能是剛工作時,因為同事說“你太社恐了”,就逼著自己融入不喜歡的社交;
可能是生活里,因為家人說“你這樣不行”,就懷疑自己的選擇。
但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一直把定義自己的權力,交給別人的態度。
人生這條路,我們會遇到無數人的態度:有人夸你,有人貶你,有人對你溫柔,有人對你冷淡。
但真正能決定你是誰的,從來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你對自己的認知。
活成一棵樹吧:別因為風的方向改變自己的姿態,也別因為別人的態度動搖自己的底色。
希望你永遠記住,你的價值,從來都只由你自己定義。
作者:如青,溫暖如初,青澀慢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