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9月1日《蘭州市文明城市建設促進條例》正式施行以來,蘭州市市政工程服務中心以“五個精致市政”為引領,聚焦城市路網建設、道路維修、管網完善、排水照明、無障礙設施建設等關鍵民生領域,以系列精準務實舉措,全面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精細化管理,加快構建適配蘭州高質量發展的市政管養體制,為打造高品質宜居幸福城市夯實市政基礎。
織密無障礙設施網絡
鋪就民生“幸福路”
11月4日,西站十字電信大廈旁的人行天橋上,新安裝的兩部無障礙電梯已投入試運行,市民們正有序乘梯通行。“這電梯真是建到了我們心坎上。”首批體驗電梯的78歲王奶奶欣喜地對記者說,“對我們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真是辦了件大實事、大好事。”記者注意到,天橋下,施工人員也正抓緊修補人行道磚,力爭在冬季雨雪來臨前鋪平市民回家路。
建設和完善無障礙設施、行人過街設施,是踐行《蘭州市文明城市建設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重要內涵,也已成為蘭州市市政工程服務中心一以貫之的著力點。據蘭州市市政工程服務中心道橋養護科科長常學林介紹,自2023年全市綜合交通大會戰啟動以來,“無障礙設施建設”便被列為重點民生工程持續投入。為落實《條例》中“完善無障礙設施”的要求,中心持續優化人行步道、盲道,并在多座天橋加裝無障礙電梯,極大便利了市民出行。
2024年,靜寧路與慶陽路相交十字等四座人行天橋電梯投入使用,有效緩解了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過街難問題;2025年,無障礙建設持續提速,西站十字電信大廈、雙城門東西側、秦安路等人行天橋再添8座無障礙電梯,五星坪、“四改五”平沙落雁等重點項目也相繼在改造中加裝了無障礙電梯,日益織密的“無障礙出行網絡”,正讓蘭州的城市環境變得更加友好、包容。
精細養護與智慧賦能
筑牢城市“生命線”
在推進硬件建設的同時,市政部門形成“網格化管理+分級巡查”機制,主干道實行“一日兩巡”,次干道“一日一巡”,確保設施狀態動態可控。在日常運維中,嚴格落實“及時巡查、及時上報、及時維修”工作機制,堅持“補早、補小、補好”原則,做到問題“發現即處置、處置即清零”。今年以來,市市政工程服務中心已完成道路油補6.69萬平方米、道板維修6294.03平方米、道牙新建及維修1386.76米,橋面、伸縮縫、防滑條等設施維護同步推進,累計完成橋面維修69.14平方米、伸縮縫維修43.7米、防滑條維修215.6米,城市道路通行品質持續提升。
科技正為城市管理注入新動能。在市市政工程服務中心的智慧水務平臺監測大廳,大屏幕上實時更新著主城區地下管網水位、路面積水等數據,視頻監控對各易積水點進行循環掃描,現場情況一目了然。
遵循《條例》中“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引,中心著力強化排水防澇能力,通過科學布局管網、加強清掏疏浚,并依托智慧水務平臺對易澇點重點監控,完善應急預案與聯動機制。“我們通過布設48處道路積水監測站、16處下穿隧道監測站、34處視頻監控等裝置,構建了覆蓋城區的智能監測網絡。”中心項目管理科副科長楊勤珊介紹,“在強降雨期間,系統能實時感知水位變化,自動預警并觸發應急機制,推動防汛工作從‘事后搶險’向‘事前預警、事中調度’的智慧模式轉變。”
據介紹,該平臺集成了數據處理、統一認證及智慧泵站、管道監測等系統,并開發了配套移動App,實現了監測數據的集中管理、智能分析和遠程監控,顯著提升了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
強化協同共治
繪就文明共建“同心圓”
文明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蘭州市市政工程服務中心副主任金琪余表示,中心將嚴格按照《條例》確立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推進、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共同參與”原則,在市政設施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各環節,主動加強與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城管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同時,通過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引導市民愛護市政設施,共同守護安全、文明、宜居的城市家園。
“我們嚴格對標《條例》要求,銜接《蘭州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按照‘五個精致市政’的標準,持續提升設施建管水平。”金琪余說:“未來,我們將繼續以《條例》為根本遵循,讓市政基礎設施不僅成為城市文明的硬支撐,更成為傳遞城市溫度的軟實力。”(記者 常亞金)
來源: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