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節日,歷代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詠這一節氣,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詩篇。
古人的立冬詩,大多數是描繪時令景象與氣候變化的。詩仙李白《立冬》詩曰:“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這是一首悠然輕松的閑適詩。讀此詩句,油然讓人想起他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凍”“寒”二字非常具體、形象地點出了立冬時的節令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唐詩人釋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詩人在家時并沒有發覺天已漸冷,而外出行吟時才感到“秋冬氣始交”。此時不宜出游,得連夜回歸家園。
宋詩人仇遠《立冬即事二首》:“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美好一綻香。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詩句明白如話,沒有生澀詞語,沒有典故傳說,卻生動地描繪了立冬時梅花綻放、細雨霏霏的景象。最后兩句則是感嘆時光如白駒過隙、飛快流逝,不知不覺間就到了立冬,可自己的布衣還沒有裝進御寒的棉花呢。
除了描繪初冬的自然環境,也有詩人在詩里抒發心情,寄托自己的期盼和憧憬。詩圣杜甫《初冬》曰:“垂老戎衣窄,歸休寒色深。漁舟上急水,獵火著高林。日有習池醉,愁來梁甫吟。干戈未偃息,出處遂何心。”初冬時,詩人在漂泊中身著窄短的戰衣,遭受寒冷的侵襲,空想飲宴的陶醉,憂愁來臨時,只能朗誦《梁甫吟》那樣的葬歌。至今干戈未停,什么時候才能讓人遂心如意啊!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令人動容。
和大詩人白居易有深厚友誼的元稹在《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中寫道:“乍起衣猶冷,微吟帽半欹。霜凝南屋瓦,雞唱后園枝。洛水碧云曉,吳宮黃葉時。兩傳千里意,書札不如詩。”這是一首寫給白居易的酬答詩。雞鳴時分,詩人突然醒來,感到寒氣襲人,兩位友人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卻仿佛都能看得見滿目的秋景……文字清淺,雙方的情誼溢滿字里行間。
立冬時,情緒最低落的要數宋代詩人方回,他在《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見北人云大都是時亦無》中如此書寫自己老年的生活狀況:“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通袖藏酸指,憑欄聳凍肩。枯腸忽蕭索,殘菊尚鮮妍。貧苦無衾者,應多疾病纏。”立冬時,詩人還穿著沒有裝進絲綿的夾衣,再加上朔風翻屋、雪落滿船、“酸指”“凍肩”,都表明詩人遭受著無情的折磨和摧殘……詩中除了“殘菊尚鮮妍”有點亮色外,全詩充滿了悲涼痛苦的情緒。
當然,在眾多的立冬詩中,也有一些詩人表達了豁達、樂觀、積極的心態。宋代詩人張無盡《立冬日》:“已亥殘秋報立冬,新新舊舊迭相逢。定知天上漫漫雪,又下人間疊疊峰。無意自然成造化,有形爭得出陶镕。夜來西北風聲惡,拗折亭前一樹松。”在詩人看來,立冬時盡管大雪彌漫、狂風折枝,但這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人是不能違抗的。表現了詩人面對讓人蹙眉的凜冽環境,不驚不嘆、不溫不火、順其自然的平靜和淡然。
宋詩人范成大《立冬夜舟中作》:“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增。山頭望樵火,水底見漁燈。浪影生千疊,沙痕沒幾棱。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立冬時,詩人夜游江邊,“望樵火”“見漁燈”,看浪影千疊、沙痕幾棱,即使是寒意濃濃,也不能阻擋其夜游的閑情逸致。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高尚而又雅致的心態和情趣。
宋詩人余安行在《游龍舟中遇立冬》中寫道:“掛帆朝發龍游浦,天寒正下瀟瀟雨。共道人間今日冬,連檣處處歡相語。我今與汝共孤舟,寂寞舟中任水流。人生自適乃為樂,莫把閑腸生寸愁。”可見,在宋代,立冬是個相當快樂的節氣。尤其是最末兩句,雖然通俗直白,但深含哲理。人生就應該以“自適”為樂,不要在“閑腸”里生出一丁點兒的愁苦。不難看出,余安行的詩在眾多的立冬詩中別具一格、秀出班行,其傳遞的是積極、樂觀的正能量。
時時品讀這些意味深長的詩篇,不僅能夠欣賞深秋、初冬之交的別樣風景,了解古人各種各樣的情趣與心態,也能夠讓今人得到教益和激勵。
◎本文原載于《西安晚報》(作者:朱耀儒),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圖片由豆包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