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Tess
公眾號| Tess外貿Club(Tess_2006)
01
有家公司老板去找“大師”算命。
大師說:“今年財運一般,合伙人恐怕會離開。”
老板回來后,看誰都不順眼,尤其是合伙人,那個從公司成立之初就在,為公司立下汗馬功,還被贈與股份的功臣。
他開始讓財務查合伙人的發票,讓人事查合伙人的聊天記錄。
合伙人察覺被懷疑,怒而對抗。
幾個月后,兩人果然分道揚鑣。
老板嘆:“大師真準。”
大師算得準不準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算準了人性在暗示下的自毀規律。
信念變成懷疑,懷疑制造敵人,敵人成就了“大師的預言”。
人相信算命,是因為命運不確定,而人渴望確定。
明白人都知道,大師提供的不是預測,而是一種心理暗示。
一旦信了,你就會主動去“尋找印證”,就像那位老板,看合伙人的眼神變了、語氣變了、態度變了。
其實不是別人變了,是自己變了。
心理學里有個詞叫“自我實現的預言”:意思是你越怕什么,就越會吸引什么。
本文中的老板,就是典型案例。
02
聰明的業務員也會“算命”。
這里的算命,不是掐指一算的玄學,而是善用暗示的藝術。
他們不靠星象八字,而是靠人性邏輯去把影響客戶的決定,控制事情的走向。
歪個樓。
很多人認為算命和催眠是兩種學科,但在我看來,他們都差不多,我會配合用。
催眠讓人說真話,算命讓人自動改變行為軌跡,最終達到觀測者的目的。
我自己就多次運用過種基于事實的心理暗示達到目的。
比如,面對猶豫不決的中小客戶,我不會說:“快來買吧,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
這種直白推銷只會引起防備。我讓他們看到不少大型企業正在關注我們的產品,部分已經下單。
沒有勸他買,只展示事實。
客戶的潛意識替我補上那句話:
- “既然連大客戶都在買,那我也該下單。”
他不是被我說服了,而是被我啟發了。
在客戶心里,這不是我的建議,而是他自己的決定。
再比如,開發日本市場的時候,我日本人討厭推銷,尊重數據和事實。
我不說“這產品在日本市場反響很好”,只讓他看到我們在日本市場的月度眾籌金額。
幾組數字比一千句推銷都有效。
因為在那一刻,他自己得出了結論:
“這產品被日本市場驗證過。”
03
生而為人,一定要知道:人的感知不是客觀的,而是被信念過濾的。
就像那位相信“大師說合伙人會出問題”的老板,他會自動放大所有“可疑”的舉動,把中性行為解讀成威脅。
而信念一旦改變,行為也會隨之調整。
因為相信大師的話,他開始疏遠、防范、試探合伙人。
他的防范和試探帶來的結果就是,對方感到不被信任,于是疏離、防御、反擊。
此時,雙方的互動成為信念的回聲。
當這種心理暗示蔓延至團隊,連第三方也會受影響。
財務、人事在老板暗示的氛圍下,會主動尋找“證據”,整個組織陷入“獵巫模式”。
如果財務和人事恰好是合伙人的朋友,那老板的“運氣”會更差,也會更堅定地相信——
“大師說得沒錯。”
于是,結果與預期一致,信念被強化,迷信被鞏固。他更相信“大師很準”,而非我被心理暗示牽著走。
你看,笨老板被心理暗示操控,聰明業務員利用心理暗示引導。
一個被動走向命運,一個主動改寫結果。
前者信命;后者懂人。
前者被“預言”,后者“創造預言”。
他們的差別,只在一個念頭,是讓信念支配你,還是讓你支配信念。
所以,最好當個聰明人。
最后,不建議大家算命。
命運本來有無限的可能,但是如果在被觀測的狀態下,就只能向固定的方向去走。
所以,民間有命越算越薄的說法。
如果真想算命,可以來找我,免費的,說不定比大師還準呢
今天就這樣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