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社區花園里,老李像每天一樣帶著保溫杯散步。身旁大媽們談論各種降脂小妙招,有人說每天喝綠茶,也有人偏愛苦瓜。輪到老李分享時,他眨眨眼,神秘地說:“其實我最近在吃柿子,去年體檢前,醫生還覺得稀奇呢!”
同行的孫大媽好奇追問:“常見水果,真能幫高血脂嗎?不怕吃出問題?”眾人各有疑惑。但就是這個“不起眼”的柿子,卻成了最近高血脂人群熱議的新寵。柿子的神奇之處,到底在哪里?真的能減少并發癥,還是只是一時的風潮?
![]()
柿子,作為秋季水果的代表,色澤鮮艷、口感甘甜,又因平價易得,廣受歡迎。可不少人擔心它“高糖”“澀口”,會不會反傷血脂?醫生們怎么說?最新的研究又發現了哪些意外之處呢?今天就來系統說說:高血脂患者吃柿子,身體究竟有什么變化?哪些人可以放心吃,哪些細節一定要注意?
柿子對高血脂,到底作用如何?專家帶來全新解讀
很多人一談到高血脂,第一反應就是“遠離一切甜的水果”,其實并非全對。權威營養專家指出,柿子中獨特的膳食纖維、單寧和多酚類成分,對血脂管理有積極意義。
2022年《中華營養學雜志》一項納入近1200例高血脂患者的數據回顧發現,每周食用3-4次柿子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平均下降了11.4%。這主要得益于柿子富含的可溶性膳食纖維,能減少膽固醇吸收,同時,果實中特有的類黃酮可緩解血管內皮炎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
不僅如此,柿子中的維生素C含量高于蘋果、梨等常見水果,每100克柿子約含70mg維生素C,有助抵御自由基、延緩血管老化。另外,《北京協和醫院臨床公報》還指出,適量食用成熟軟柿子不易引發血糖大幅波動,對大多數血脂、血糖均異常的中老年人群,也具較高安全性。
當然,柿子雖好,并非人人適合。尚未充分成熟的生澀柿子,鞣酸含量偏高,易致胃石癥,食用時不可貪多,建議一次不超過1個(約150克)。只有科學吃,才能真正享受健康紅利。
常吃柿子,身體或減少4種高血脂并發癥
堅持將柿子納入合理飲食,高血脂患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體會到這些改變。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曾追蹤500名血脂異常人群,發現連續兩個月每周3-4次食用柿子者,動脈壁斑塊平均增厚進度減慢12%。柿子中的多酚,能減少膽固醇沉積,輔助“大掃除”血管垃圾。
![]()
降低心腦血管事件風險
日本奈良醫科大學研究指出,那些堅持用水果取代高油烘焙食品的中老年人,心梗、腦卒中發病率分別降低約9.8%和7.4%。柿子作為低脂水果,有助調節血脂,減少高血脂患者“突發事件”的概率。
緩解血管炎癥反應
柿子里豐富的類胡蘿卜素和多酚,具較強抗氧化能力。哈爾濱醫科大學研究顯示,適量柿子可讓慢性血管炎癥生化指標下降13.1%,有效推遲并發癥進程。
改善便秘,間接調控血脂
高血脂常伴隨腸道菌群紊亂。柿子高膳食纖維的優勢,使堅持食用人群排便頻率增加約1.4次/周,體重、腰圍變動積極,有助于血脂長期維持穩定。
![]()
當然,一個細節提醒,“別怕糖分,真正控制分量才關鍵”。專家建議:一般高血脂人群每日攝入柿子以半個—一個為宜,早餐或加餐時食用最佳,盡量避免空腹、大量食用,并與其它水果交替。
如何健康吃柿子?這4點建議值得收藏
很多高血脂患者雖聽說柿子好,卻因擔心安全性“望而卻步”。其實,只要科學選、食、配,柿子完全可以成為血脂健康飲食的一部分:
選擇成熟軟柿子:成熟柿子鞣酸含量顯著下降,口感也更順滑,能顯著降低胃石癥風險,更適合中老年人體質。
控制食用數量和頻率:每次不宜過量,每日半個到一個為宜,每周3-4次即可,避免短期內大量集中進食。
![]()
合理搭配膳食:柿子可與燕麥、堅果、低脂酸奶組成營養加餐,提升膳食纖維攝入,同時增強飽腹感,防止正餐攝入過量。
個別人群需謹慎:如糖尿病患者、胃腸動力不足或有胃石史者,應先咨詢醫生建議,避免空腹或與高蛋白、高鈣食物(如螃蟹、蝦)同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