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全市上下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走好集約化、內涵式、可持續的精明增長之路,持續深化“四個結構”調整,全力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濱州樣板”。
近年來,濱州始終將“精明增長”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縱深推進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在外部經濟下行壓力與產能轉移挑戰的雙重考驗下逆勢突圍,不僅有效化解不利影響,更實現全市主要經濟和民生指標增速持續領跑全省,經濟運行呈現持續向上向好的強勁態勢,品質濱州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開創嶄新局面。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流擊水正當其時。開創品質濱州建設新局面,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最美濱州篇章,關鍵在于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以科創賦能為核心,推動轉型躍升實現新突破。市之強,強在科創驅動。當前,濱州堅持“五主并舉”,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連續4年保持全省第1位。新征程上,必須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首位:一方面持續擴大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面,強化與“中科系”“高校系”合作,完善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推動技術、資本、人才、服務等要素向企業集聚,放大“握指成拳”的聚合裂變效應。另一方面要厚植創新基因、放大資源優勢、增強平臺效能,為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拓展更廣闊空間。加速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科創生態,推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讓更多“科研之花”結出“產業之果”“發展之果”。
以結構調整為抓手,助力產業轉型邁上新臺階。作為工業大市,濱州擁有38個工業大類、128個工業中類、506個工業小類。面對產能轉移、產業轉型“雙轉”巨大壓力,要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從傳統動能向新動能轉變、能源結構從偏煤向綠色能源轉變、運輸結構從偏公路向多式聯運轉變、用地結構從散而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立足“5210N”產業集群,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把產品做優、把品牌做強、把附加值做高,推動產業集群加速邁向產業鏈“關鍵環”、價值鏈“中高端”。聚焦“四化方向”,統籌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特色產業園區化、未來產業協同化,努力實現產業集群“擴張”、經濟體量“擴大”,全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塑造綠色轉型新優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濱州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創了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新局面。新起點上,要始終堅定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底線,做好轉型發展“加減乘”三篇文章:做好技改賦能的“加法”,靠技術、靠數字賦能增效,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治理數字化“四化”步伐,搶占發展“智”高點;做好能源替代的“減法”,前瞻性布局、有效性對沖,積極投身綠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裝備制造這片“新藍海”,大力建設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做好集約利用的“乘法”,用最小的資源代價獲得最大的成果效益,向空間要效益、向集約要效益,讓產業的“含綠量”加速轉化為發展的“含金量”。
高質量發展是貫穿各領域的總要求,是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導向。全市上下要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契機,保持戰略定力、強化實干擔當,以科創賦能激活動力、以結構調整夯實根基、以綠色轉型塑造優勢,讓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態勢持續鞏固,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最美濱州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濱州日報
編輯:隆衛
審核:管林忠
終審:韓俊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