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nèi)容取材于網(wǎng)絡
央視新聞發(fā)布的一條短視頻里,沒有比賽的激烈對抗,只有全紅嬋蹲在地上的溫柔身影。
18歲的全紅嬋剛在全運會跳臺上用近乎完美的“水花消失術”拿下金牌,粉碎了沉寂半年多的質(zhì)疑聲,轉頭就因一個溫柔的畫面刷屏全網(wǎng)。
而就在短短不到一個月前,有關全紅嬋的評論還都是諸如“身材走樣”此類的惡評。
為何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沒能徹底平息的討論,會被一個視頻的溫柔瞬間輕易化解?
![]()
復出奪冠與“紅姨”
2025年11月2日,廣州奧體中心的跳水賽場,全紅嬋的名字時隔183天再次出現(xiàn)在正式比賽的出場名單上。
這是她因腰椎勞損和腳踝韌帶損傷休養(yǎng)后的復出首秀,搭檔王偉瑩出戰(zhàn)女子團體雙人10米臺決賽,對手是實力強勁的陳芋汐/掌敏潔組合。
這場比賽的勝負幾乎系于毫厘之間,三跳動作里,全紅嬋和王偉瑩在第二跳407C、第三跳5253B都與對手打出相同分數(shù),最終僅靠第一跳107B建立的0.9分優(yōu)勢鎖定勝局。
![]()
熟悉跳水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分差意味著每個動作的細節(jié)都做到了極致。
賽后,全紅嬋在社交平臺發(fā)了三個字,“我真棒”,沒有多余的感慨,卻藏著183天堅持后的釋然。
沒人想到,兩天后的另一個畫面會比奪冠更打動人心。
11月4日,廣東跳水男團奪冠的歡慶現(xiàn)場,鏡頭捕捉到全紅嬋蹲在地上的身影。
![]()
她正小心翼翼抱著師兄謝思埸的寶寶,穩(wěn)穩(wěn)托著孩子的腰腹,手指輕輕護在后腦勺,怕孩子熱還拿出證件卡慢慢扇風,動作熟練得不像18歲的姑娘。
央視新聞報道時,配文里的稱呼格外醒目,“謝哥背上的小紅→幫忙帶娃的‘紅姨’!”
這聲“紅姨”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大眾對全紅嬋的全新認知。
![]()
評論區(qū)里,曾經(jīng)的“妹妹好強”“水花絕了”被“全德華上線”“紅姨好暖”取代。
有人翻出四年前的舊圖,2021年全運會,比賽失誤哭鼻子的全紅嬋被謝思埸背著接受采訪,衣服都是師兄幫忙整理的。
如今那個被呵護的“小紅娃”,成了能照顧師兄孩子的“紅姨”,這種溫暖的“反向兌現(xiàn)”讓無數(shù)人動容。
![]()
發(fā)育關里的硬戰(zhàn)
“紅姨”帶來的溫柔還在發(fā)酵,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份能從容照顧他人的成熟,是全紅嬋在“發(fā)育關”的泥沼里一步步掙來的。
在她復出奪冠的高光之前,鋪天蓋地的身材質(zhì)疑曾幾乎將這位年輕運動員淹沒。
對女子跳臺選手來說,14到18歲的發(fā)育關堪稱“魔咒”。
![]()
全紅嬋的身體變化來得又快又猛,從東京奧運時的1.43米長到1.58米,體重從41公斤增至48公斤。
15厘米的身高增長和7公斤的體重增加,讓她的身體重心抬高,旋轉速度變慢,曾經(jīng)駕輕就熟的動作變得遲滯。
她的招牌動作207C成功率一度從85%暴跌至60%,訓練中多次因身體失控崩潰落淚。
更難熬的是外界的議論,2025年她因傷回省隊康復,被網(wǎng)友造謠“因發(fā)胖被國家隊退回”。
![]()
分享吃榴蓮的照片,評論里全是“少吃點,得減肥”,大學開學典禮的合照里,只是青春期正常的圓潤,卻被惡意P圖嘲諷“管不住嘴”。
還有自稱“懂跳水”的人說“體重漲一斤,空中轉體就多一分難度,再胖奧運資格都懸”,甚至把身材和訓練態(tài)度掛鉤,暗指她“偷懶”。
這些聲音背后,是對跳水運動的無知,專業(yè)教練早就明確,身高體重的快速變化是所有頂尖女跳臺選手的必經(jīng)之路。
![]()
就連跳水皇后郭晶晶當年也差點因長胖斷送生涯。
全紅嬋面對的,是每個同行都要闖的難關,只是因為她是“天才選手”,就被架上了“不能有瑕疵”的高臺。
她沒有辯解,只是悶頭訓練,飲食被精確到克,每天熱量控制在1800卡,晚餐只有水煮青菜和雞胸肉。
舊傷復發(fā)時,她貼滿肌貼繼續(xù)練,訓練結束常扶著欄桿揉腳踝,卻從不說累。
![]()
而全運會的金牌,就是對這些質(zhì)疑最有力的回應。
她用實力證明,體型變了但技術還在,核心力量和入水控制依舊頂尖,
“體重比隊友重,入水卻更穩(wěn)”的表現(xiàn),讓所有“身材決定實力”的論調(diào)不攻自破。
賽后混采區(qū),面對追問,她只說了八個字,“繼續(xù)練,別想太多”,簡單卻比任何反駁都有力。
![]()
從“小紅娃”到“紅姨”
扛過發(fā)育關的陣痛,用金牌擊碎流言,全紅嬋的復出之路早已超出“奪冠”本身的意義。
當“紅姨”的稱呼與她過往的經(jīng)歷重疊,人們才猛然發(fā)現(xiàn),那個曾經(jīng)需要被呵護的“小紅娃”,早已完成了一場脫胎換骨的成長。
她的成長,藏在對榮耀的清醒認知里,2021年東京奧運會,14歲的她糊里糊涂拿下冠軍。
466.2分的成績打破女子10米臺奧運紀錄,五跳三滿分的表現(xiàn)震驚世界,可那時的她連領獎臺流程都不太清楚,只想著“賺錢給媽媽治病”。
![]()
如今再拿金牌,她在領獎臺上反復撫摸獎牌27秒,這枚金牌的分量,她比誰都懂。
那是183天傷病康復、技術重建的煎熬換來的,是與身體發(fā)育對抗的勝利。
她的成長,更藏在“取舍”的智慧里,這次全運會,她主動放棄了單人項目,理由直白又實在,“舊傷沒完全好,健康比金牌重要”。
這在“唯金牌論”的慣性思維里,是需要勇氣的決定。
![]()
對全紅嬋來說,這是經(jīng)歷傷病后最真實的感悟,也是對自己職業(yè)生涯的長遠負責,這種清醒,遠比盲目追求成績更讓人敬佩。
大眾對她的態(tài)度轉變,也印證著她的成長被看見。
曾經(jīng)的評論區(qū)里,全是“必須奪冠”“不能失誤”的苛刻要求,她被當成“比賽機器”,所有情緒和變化都不被允許。
如今“紅姨”的畫面流出后,評論區(qū)畫風徹底變了,不參加單人賽,網(wǎng)友說“養(yǎng)好傷再說”。
![]()
提到體重變化,大家回“健康第一”,看到她滿場撿玩偶的樣子,有人感慨“她首先是18歲的女孩,再是冠軍”。
現(xiàn)在的全紅嬋,有了新的目標,接下來要優(yōu)化體重,把207C動作練到100%穩(wěn)定,為明年的奧運席位做準備。
她的榮耀清單上,又多了一枚全運會金牌,但比金牌更珍貴的,是她從“天才小將”到“成熟運動員”的蛻變,是從“小紅娃”到“紅姨”的擔當。
![]()
結語
因為這聲“紅姨”,讓大眾放下了對“完美偶像”的執(zhí)念,看見了全紅嬋作為“人”的成長。
她不僅能在跳臺上創(chuàng)造奇跡,也能在生活中流露溫柔,不僅能扛住金牌的重量,也能熬過成長的陣痛。
“紅姨”的稱呼,是對她溫柔的認可,更是對她奮斗的見證。
真正的體育精神從來不是永遠贏、永遠完美,而是像全紅嬋這樣,在成長的挑戰(zhàn)中咬牙堅持,在外界的雜音里專注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