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面圖片 加雪球核心交流群 ↑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羅德島研報
來源:雪球
今天這篇長文 , 不唱贊歌 , 也不潑冷水 。 我們回歸基本面 , 用最詳實的數據 、 最嚴謹的邏輯 , 對小米在2025年底的合理價值進行一次深度推演 。 這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只是一份基于公開信息的獨立思考 , 供各位老鐵參考 、 探討和批判 。
01 財報分析
根據小米集團在2025年8月19日發布的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 , 小米上半年總營收達到2272億元 , 同比增長38.2% ; 經調整凈利潤更是高達215億元 , 同比猛增69.8% 。 營收和利潤的雙高速增長 , 證明了小米的增長邏輯正在被驗證 。 但總數之下 , 各業務板塊的分化和進化 , 才是我們研判其未來價值的關鍵 。
1. 智能手機高端化
作為小米的起家業務 , 手機業務永遠是基本盤 。 2025年上半年 , 智能手機業務收入961.32億元 。 雖然Q2的出貨量為4240萬臺 , 僅微增0.6% 且ASP ( 平均售價 ) 因紅米A5系列在海外拉低 , 環比略有下降至1073.2元 但我們必須看到幾個核心亮點 :
高端化成效顯著 : 在中國大陸這個最卷的市場 , 小米高端手機 ( 3000-6000元價位段 ) 的市占率持續提升 這有效對沖了低端機型對ASP的拖累 。
全球地位穩固 :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 小米依然穩居全球前三 , 市占率保持在14%-15%的水平 展現了強大的渠道和品牌韌性 。
毛利率承壓但可控 : 上半年手機業務毛利率約為11.5%-13.5%區間 受到BOM ( 物料清單 ) 成本上漲的影響略有承壓 。 但管理層在電話會議中預期 , 隨著供應鏈成本企穩和高端產品占比提升 , 全年毛利率有望維持在12%以上 。
對于全年出貨量 , 管理層指引相對保守 , 下調至1.75億臺 而部分券商預測仍在1.8億臺以上 。 這反映了市場的審慎和對競爭格局的敬畏 。 總的來說 , 手機業務已經從過去的 “ 增長引擎 ” 轉變為 “ 戰略基石 ” , 它為整個生態提供穩固的現金流和海量的用戶入口 。
2. AIoT與互聯網 ( 被我們忽略的現金重要來源 )
如果說手機業務是小米的 “ 面子 ” , 那AIoT與互聯網服務就是小米的 “ 里子 ” , 是其利潤和生態護城河的核心 。
AIoT與生活消費產品 : 上半年該板塊收入高達710.5億元 更恐怖的是其毛利率 , 已經提升至22.5%以上 。 這塊業務的利潤貢獻能力已經遠超手機 , 成為名副其實的 “ 利潤壓艙石 ” 。
互聯網服務 : 這塊業務堪稱 “ 印鈔機 ” 。 上半年收入約205億元 毛利率高達驚人的75%以上 。 隨著小米全球MIUI月活用戶的持續增長 , 這頭現金牛還將源源不斷地貢獻高確定性的利潤 。
這兩塊業務的強大 , 徹底打破了市場對小米 “ 只是個賣手機的硬件公司 ” 的刻板印象 , 其平臺和生態的價值日益凸顯 。
3. 智能汽車 —— 毛利率驚艷市場
這才是引爆小米估值重塑 ( Re-rating ) 的核心 。 2025年上半年 , 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收入達到驚人的398億元 其中Q1為186億 , Q2為213億 。 更讓市場瞠目結舌的是 , 這個 “ 初學者 ” 的毛利率 , 上半年達到了24.9% , Q2單季更是高達26.4% 。
這是什么概念 ? 這意味著小米汽車一上來就實現了正毛利 , 并且其毛利率水平已經超越了部分新勢力 “ 前輩 ” 奮斗多年的成績 。 盡管該業務上半年仍有8億元的經營虧損 但虧損額度在快速收窄 ( Q1虧5億 , Q2虧3億 。 這證明了小米在供應鏈管理 、 成本控制和規模化制造方面的能力 , 可以成功地從手機行業復刻到汽車行業 。
汽車業務的成功 , 意味著小米的想象空間被徹底打開 。 它不再是一個 “ 手機+家電 ” 公司 , 而是一個真正的 “ 人車家全生態 ” 科技巨頭 。
02 估值推演
對于今天的小米 , 再用單一的市盈率 ( P/E ) 去估值 , 無異于刻舟求劍 。 其業務橫跨消費電子 、 物聯網 、 互聯網服務和智能汽車四大板塊 , 增長邏輯 、 盈利模式 、 競爭格局和估值體系迥然不同 。 因此 , 分部估值法 ( Sum-of-the-Parts, SOTP ) 是當前唯一合理且公允的 “ 標尺 ” 。
1. 2025年全年業績前瞻
在進行SOTP估值前 , 我們首先需要對2025年全年的業績做一個合理的預測 。 基于H1財報和管理層指引 , 我做出如下推算 :
智能手機 : 采納管理層1.75億臺的保守指引 , 假設下半年ASP因高端機型發布而略微回升 , 全年收入預計在1900-2000億元 。
AIoT與生活消費品 : 延續上半年強勁增長 , 全年收入預計在1500億元左右 。
互聯網服務 : 穩定增長 , 全年收入預計420億元左右 。
智能電動汽車 : 考慮到產能爬坡和新車型預期 , 下半年交付量有望超越上半年 , 全年收入沖擊900-1000億元是大概率事件 。
總收入 : 加總后 , 2025年全年總收入預計在4720-4920億元區間 。
經調整凈利潤 : 綜合各業務板塊毛利率趨勢和費用控制 , 我預計2025年全年經調整凈利潤將落在400-450億元人民幣的區間 , 取中值425億元 ( 約467億港元 ) 作為我們后續估值的基準 。 這一預測與多家券商400億+的預測基本一致 。
2. 分部估值法 ( SOTP ) 測算
下面是關鍵的拆分估值環節 :
Part A : 核心業務 ( 手機 + AIoT + 互聯網 )
這三塊業務的本質是成熟的消費電子與互聯網生態 , 我們可以用PE法估值 。 我們將這三塊業務貢獻的凈利潤打包 。 假設汽車業務全年經營虧損收窄至10億元左右 , 那么核心業務貢獻的凈利潤約為435億元人民幣 。
可比公司方面 , 蘋果 ( AAPL ) 作為高端標桿 , 2025E PE在27-33倍之間 ; 傳音控股 ( 688036.SH ) 作為中低端手機代表 , 2025E PE約15-20倍 。 小米的品牌定位和生態布局介于兩者之間 , 但擁有更強的IoT和互聯網生態 。 綜合考慮 , 給予其核心業務20-22倍的2025E PE是相對公允的 。
核心業務估值 = 435億 * 21 (取中值) = 9135億元人民幣 。
Part B : 智能汽車業務
對于高速增長但尚未穩定盈利的汽車業務 , PS ( 市銷率 ) 是更合適的估值工具 。 參考國內新勢力 , 在銷量和毛利爬坡期 , 其PS通常在2-4倍之間波動 。 小米汽車一出場就展現了強大的產品力和盈利潛力 , 市場理應給予一定的溢價 。
我們取全年100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預測 , 并給予2.5倍的PS 。 這個倍數既考慮了其高成長性 , 也計入了一定的競爭風險 。
智能汽車業務估值 = 1000億 * 2.5 = 2500億元人民幣 。
3. 結果匯總 : 萬億之上 , 價值幾何 ?
將兩部分估值相加 , 并考慮公司持有的凈現金及投資 。 截至2025年中 , 小米的現金儲備雄厚 。 我們保守估計其非經營性凈資產 ( 凈現金+投資 ) 價值約1000億元 。
小米集團總估值 = 核心業務估值 + 汽車業務估值 + 凈資產
總估值 = 9135億 + 2500億 + 1000億 = 12635億元人民幣
折算成港元 ( 按1人民幣 ≈ 1.1港元計算 ) , 目標總市值為 13898億港元 。
截至2025年11月4日 , 小米總股本約為260.69億股 , 那么對應的每股合理價值約為53.31 港元 。
03 2025年底股價預測與投資策略
基于上述1.39萬億港元市值的測算 , 我們可以設定出年底前的三個關鍵價格區間 :
被低估區間 (< 48港元): 市場過度悲觀的黃金坑
如果股價回落到48港元以下 , 對應市值約1.2萬億港元 。 這可能意味著市場完全忽視了汽車業務的長期價值 ( 僅給予1倍PS甚至更低 ) , 或者對手機主業過度悲觀 。 對于長期看好 “ 人車家 ” 生態邏輯的投資者而言 , 這個區間可能提供了極佳的建倉或加倉機會 。
合理價格區間 (52 - 60港元): 價值與成長的平衡點
這個區間圍繞我們測算的53.31港元中樞波動 。 它反映了市場對小米核心業務的穩健表現和汽車業務的樂觀預期給予了相對公允的定價 。 在這個區間內持有 , 投資者賺取的是公司業績增長的錢 , 估值相對合理 , 泡沫較小 。
止盈區間 (> 68港元): 情緒亢奮可能達到的價格
如果股價沖上68港元 , 對應市值將超過1.7萬億港元 。 這意味著市場可能給予了汽車業務超過4倍的PS , 或者給予核心業務接近30倍的PE , 這已經達到了蘋果的估值水平 。 除非公司發布超預期的業績 ( 例如汽車月交付量突破5萬臺 , 或手機高端化取得突破性進展 ) , 否則這個價位已明顯透支了未來的成長預期 , 情緒博弈成分大于價值投資 , 風險收益比下降 , 或是部分獲利了結的考慮時點。
雪球三分法是雪球基于“長期投資+資產配置”推出的基金配置理念,通過資產分散、市場分散、時機分散這三大分散進行基金長期投資,從而實現投資收益來源多元化和風險分散化。點擊下方圖片立即領取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