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吃柚子不?”“今天的降壓藥該吃幾粒?”……11月4日,在永川陳食街道瓦窯村,二十幾位居民圍坐一堂,舉著手機,在西南政法大學“AI普惠”社會實踐團志愿者手把手的指導下,用當地方言向AI提問。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問題,在騰訊元寶的即時回應中找到答案。
![]()
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們使用AI。秦榛攝
從課堂到市井
“雙軌模式”縮短數字鴻溝
“先點這個綠點點,再把你想問的問題給它說,等兩秒就有結果。”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高琦用重慶話耐心講解。她所在的13人社會實踐團隊,正在瓦窯村開展“AI普惠公益行動”。
團隊發現,雖然智能手機已普及,但多數鄉鎮居民對AI的認知仍停留在“復雜高科技”層面。為此,他們設計出“課堂宣講+場景體驗”的雙軌模式,讓前沿科技下沉到菜市場等生活場景。
在AI公益課堂里,志愿者們將專業術語轉化為生活語言:“圖像識別”變成“手機幫你看菜新不新鮮”,“智能檢索”變成“方言查健康”。同時,在陳食文化廣場的現場宣講中,團隊通過“下載AI領雞蛋+實操互動領洗潔精”的層級獎勵,吸引更多數字技能薄弱群體參與。
![]()
AI公益課堂。秦榛攝
從“怕用”到“愿教”
青年與鄉鎮居民共成長
“這些娃娃們教得特別好!”剛學會用AI識別菜品是否新鮮的李叔叔贊不絕口,“一點不嫌棄我們問得多,講得又細又容易懂。”
最讓團隊成員有成就感的,是見證張阿姨從“怕用AI”到“愿教他人”的轉變。她首次用AI查高血壓飲食時,重慶方言精準識別的結果讓她驚喜不已。后續不僅主動帶著跳廣場舞的姐妹參與公益課堂,還自制“AI查健康三步卡”分享給鄰居。
公益賦能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們自我重塑的旅程。本次實踐團隊的帶隊老師、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必華觀察到,學生從“在校學生”到“社區老師”和“公益推廣者”的角色轉變中,表現出了“主動調整、專業下沉、公益走心”的品質。
“起初部分學生沿用課堂授課模式,講‘算法合規’‘傳播邏輯’,居民難以理解。”劉必華說,“但他們迅速放下學生思維,把‘隱私保護’改成‘這個功能不會偷泄信息、亂扣錢’。”這種以居民為中心的調整,正是從學生到老師的核心蛻變。
![]()
線下推廣。秦榛攝
從法條到方言
專業賦能讓AI成為生活幫手
作為法學和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團隊展現出獨特的“專業賦能公益”優勢。
法學專業的學生以《個人信息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依托,幫助居民解讀AI工具的隱私條款,規避“虛假AI養生信息”“養老詐騙”等風險。
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則發揮內容創作與傳播優勢,設計“重慶話AI問答”趣味互動,讓復雜技術“看得見、聽得懂、用得上”。
“以往科普多以‘理論講解’為主,內容脫離生活,聽完容易忘。而這種模式讓居民學完就能用AI識物,真正把科技工具變成生活幫手。”瓦窯村黨總支書記朱萍評價。
在劉必華看來,這種跨界實踐打破了專業壁壘與校園圍墻,讓學生明白“專業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服務社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學生收獲了比獎項更重要的東西:為民服務的同理心、知行合一的實踐力和扎根基層的責任感。
臨近中午,幾位剛下課的居民邊走邊討論著剛學會的AI功能,相約一起去菜場“實戰演練”。張阿姨掏出手機,給兒子發了條微信:“今天學會了用AI查血壓高吃什么,以后你不用總擔心我了。”
科技的溫度,正悄然融入這座山城社區的市井生活中,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為買菜、做飯、查健康的生活幫手。(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