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最近這波震蕩,最爆炸的消息之一,莫過于“大空頭”邁克爾·伯里盯上了英偉達和Palantir。要知道,這位在金融圈以《大空頭》電影原型著稱的投資人,曾精準押注2008年次貸危機,如今再度下場做空,直接引發了英偉達單日蒸發近2000億美元市值的風暴。
根據Scion資產管理公司三季度的持倉報告,伯里買入了名義價值超10億美元的看跌期權。其中對Palantir的押注超過9億美金,對英偉達也投了近2億。這意味著,他押注這兩家AI巨頭未來會跌,甚至賭得非常重,占了他投資組合的80%。這一消息一出,美股科技股應聲大跌,英偉達收跌近4%,特斯拉、英特爾、谷歌、Meta、微軟無一幸免。
說句實話,伯里這個人,雖然總給人一種“末日預言家”的濾鏡,但他每次出手背后都有深層次的邏輯。你可以說他悲觀,但不能說他沒腦子。他看空英偉達,絕對不是“反AI”,而是對當下的AI泡沫,持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
這波做空,不是“反AI”,而是反“AI炒作”
英偉達能火成這樣,本質是因為它幾乎壟斷了AI訓練所需的高性能GPU市場。哪怕是OpenAI、Meta、谷歌這些科技巨頭都得靠它的芯片來堆大模型。上半年ChatGPT熱潮最猛的時候,英偉達市值一度突破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三的公司,風頭無兩。
但資本市場有個規律:當所有人都在一個方向下注時,往往就是反向資金該進場的時候了。
伯里看空英偉達,可能并不是懷疑它的基本面,而是認為市場對它的估值已經透支了未來的想象力,泡沫味太重。
這也解釋了另一個看點:英偉達CEO黃仁勛最近悄悄減持了手里的股票。SEC披露的資料顯示,他在10月29日,即英偉達創下歷史新高那天,賣掉了2.5萬股。而且整個2024年下半年,他陸續減持了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股票。這是巧合?還是對市場過熱的某種“提示”?
科技股估值真的高了嗎?
如果說伯里的操作是個人判斷,那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類大投行的表態,就更像是市場的“集體預判”。
高盛CEO直接在公開場合說,科技股估值已經觸頂,未來一兩年可能回調10%~20%。摩根士丹利也認為,至少會有10%的回撤。這些話并不是說AI不行了,而是提醒市場要回歸冷靜:再好的故事,也不能無限上調市盈率。
要知道,現在英偉達的PE(市盈率)已經飆到80倍上下,這在科技股里不算低。而AI的商業化落地,還沒真正跑通。企業客戶的投入熱情在降溫,成本也壓得越來越緊張。而且,地緣政治的風險也不是吃瓜群眾想象的那種“喊幾句口號”那么簡單——芯片禁令、出口限制、下游需求不穩,這些都會真實地反饋到財報上。
伯里看空的另一家公司Palantir,也是同樣的邏輯。它今年股價飆了150%,但一旦財報沒超出預期,或者市場對未來營收增長產生疑問,就立馬跳水。11月4日那天,Palantir一度跌了16%,收盤也跌了快8%。這說明了什么?AI行業不是不能投,但不能盲投。
現在做空英偉達,是不是在刀尖起舞?
有人說,伯里這波是“頂風作案”,明知道AI熱,還敢唱反調。也有人覺得,他不過是利用市場恐慌制造波動,賺快錢。
但我想說的是,他這波操作的確很極端,但未必不理性。從對沖的角度看,買看跌期權,最多虧掉期權費,但一旦市場真如預期崩塌,收益是成倍的。而且,他不是全倉做空,只是買了大量期權,對他來說,這是一種非對稱的下注。
站在散戶的視角,我們更應該學的是他對市場“熱度”的警惕。不是說看到一家公司漲得猛、概念夠熱,就沖進去買。資本市場最怕的,就是“高處不勝寒”。
現在英偉達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好到讓人懷疑還能更好嗎?泡沫往往不是在最差的時候破的,而是在最輝煌的時候悄然泄氣的。
不是反AI,是回歸理性。
這場“英偉達大空頭”風波,其實是一場關于估值、預期和情緒的博弈。伯里下注市場情緒即將轉向,黃仁勛選擇在高點減持,投行CEO們發出回調預警,這些信號疊加在一起,不是偶然。
如果你也在投科技股,或者對AI賽道很感興趣,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現在的這些價格,是基于真實的盈利能力,還是基于“故事”?未來的AI,是持續放量,還是高開低走?市場是用腳投票的地方,真金白銀落地,永遠比PPT更重要。
與其一窩蜂沖進去,不如站在浪頭前,多看幾眼,哪怕慢一步,也許能少踩幾個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