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黛瓦藏古韻,石巷深處見大明。” 屯堡文化,這份延續六百年的活態明代遺存,正以滾燙熱度吸引著全國目光——它不僅是史書上 “屯田戍邊” 的歷史印記,更是能觸摸、能體驗、能品味的文化盛宴。
2023年起,貴州大力實施“四大文化工程”,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 工程正是其中之一。屯堡文化熱度空前,更催生了一波波旅游熱潮,讓這份古老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
云峰屯堡景區地戲表演 陳思雯 攝
這份熱度,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尤為凸顯。在西秀區云峰屯堡景區,來自上海的游客陳學明沉浸式體驗了國慶明 “潮” 集市的熱鬧:穿漢服、逛古街、賞民俗,一場跨越古今的“穿越之旅”讓他直呼震撼:“在這里不是看‘歷史’,而是真的‘走進’了歷史,這種‘活’著的屯堡文化,比課本里的描述更有沖擊力。”
雙節期間,舊州古鎮同樣熱鬧非凡。2025多彩貴州?第十八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成為最大亮點——上千幅聚焦屯堡文化的攝影作品,被精心懸掛在古鎮的青石巷壁、老宅外墻與庭院廊下,六百年的屯堡文化記憶與當下的街景巧妙融合,一步一景皆有故事,引得游客紛紛駐足觀賞、拍照留念。
![]()
在舊州古鎮,第十八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前游客駐足觀賞
假期結束,屯堡文化所帶動的熱潮并未降溫,反而在常態化的日常場景里,持續釋放著獨特魅力。
“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走進平壩區天龍屯堡景區,沿著青石板路漫步。小廣場上,地戲演員已列陣開演,雄渾唱腔在石屋間回蕩;身著屯堡服飾的屯堡嬢嬢正在街頭巷口閑話家常;轉角處的銀飾店內,銀飾匠人正凝神敲打銀坯,敲打聲與街面小食店的叫賣聲一并揉進了這座古屯的煙火氣里。
![]()
嘉賓們參觀天龍屯堡景區 陳思雯 攝
“六百多年前的歷史文化在這里完整保存,既保留了原貌,又在不斷生長,仿佛是一片桃花源。”10月30日,站在天龍屯堡古鎮的古巷中,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感嘆道。
![]()
重陽節的鮑家屯,高山流水敬酒迎貴客。 李航 攝
重陽佳節的鮑家屯,則用更具煙火氣的方式延續著這份活力:一場民俗展演再現軍屯生活場景,一鍋暖香四溢的屯堡菜勾起鄉愁,一壇陳年米酒盛滿待客熱情,一段山間徒步串聯起古寨的歷史遺跡。游客與村民圍坐一堂,在舉杯歡談間,在歡聲笑語中,深度感受這座六百年軍屯古寨的文化肌理。“以前只在書里看過屯堡文化,今天吃著屯堡菜、聽著酒歌,才懂這是‘活著的歷史’。” 游客孫慶華的話,正是屯堡文化 “可體驗、可感知” 的真實寫照。
從國慶假期的客流高峰到常態化的文化熱潮,屯堡文化之所以能持續釋放魅力,核心在于文化保護與創新傳播的精準發力。
![]()
安順古城內,地戲路演吸引眾多市民游客觀看
近年來,安順明確屯堡文化為 “三大核心吸引物” 之一,確立 “景城共建、文旅融合” 發展路徑;一方面強化非遺保護與傳承人培育,依托貴州大學、省社科院等科研力量開展學術研究,夯實文化根基;另一方面豐富產品業態供給,以 “串珠成鏈” 思路整合舊州古鎮、天龍屯堡、鮑家屯、云山屯等資源,打造 “明代慢時光”“石上江南”“屯堡天街” 等特色景區,構建起 “大明風華?江南遺韻” 的文旅圖景,讓文化從 “靜態展示” 走向 “動態體驗”。
如今,屯堡文化的影響力還在持續擴大,更多的交流活動即將展開。據了解,11月初,“屯堡·家國六百年——屯堡文化交流傳播系列活動”將在貴州舉辦。屆時來自全國的文化學者、媒體記者、網絡達人、旅游博主等將走進安順,深入屯堡古寨,通過實地探訪、學術研討、線上傳播等方式,進一步挖掘屯堡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讓這份六百年的文化瑰寶被更多人看見、了解、喜愛。
安順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胡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