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表示,要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牽引,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十五五”時期,力爭建成100個左右國家級零碳園區,為綠色低碳產業帶來巨大發展空間。
一場綠色變革正按下“快進鍵”。然而,零碳園區并非單一技術或項目的簡單疊加,而是一項涉及能源、產業、機制、管理的復雜系統工程。在從理論概念走向火熱實踐過程中,一系列深層挑戰逐漸浮現:如何客觀衡量當前的建設成效?如何調動園區、企業、電網等多方合力,探索出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實施路徑?
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備進一步達到“凈零”條件的園區。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園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作出明確部署,使其迅速成為熱點。
從內蒙古草原到江蘇水鄉,從海南自貿港到四川盆地,各地紛紛將零碳園區建設作為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開展一系列積極探索。多地先后出臺地方標準或行業規范,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然而,在這股建設熱潮中,各地標準不一、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首次從國家層面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系統性指引,明確建設要求和統一衡量標尺,標志著零碳園區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高度重視、大力推動,零碳園區建設意義何在?
在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中國區副主任游夢娜看來,零碳園區是需求側資源協同的“試驗田”,以低碳方式實現能源供應與需求的實時匹配,不僅能直接降低園區整體的能耗與碳排放,更有機會為電網提供寶貴的靈活性服務。
“過去,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因用能成本較低,企業節能改造意愿并不強烈。如今,隨著產品與‘碳成本’掛鉤,節能降碳已成為經濟可行,甚至能帶來收益的選項。”中國節能協會秘書長辛升指出,零碳園區構建低成本、低碳的能源供給模式,能夠促進東西部地區能源與產業的優勢互補,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
零碳園區更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系統工程。遠景能源零碳產業園產品開發總監張明指出,在產品層面,零碳園區通過降低產品碳足跡,有效幫助企業突破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國際貿易壁壘;在企業層面,依托綠電直連和大比例綠電應用,助力企業實現RE100目標及供應鏈碳中和要求,顯著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在園區層面,零碳園區構建綠色電力成本洼地,不僅降低生產要素成本,更將綠電資源從單一的商品屬性轉變為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石,實現從“賣綠電”到“引產業”的轉變,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仍面臨諸多挑戰
盡管各地對零碳園區建設展現出熱情,但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業內人士坦言,當前存在將零碳園區簡單等同于“風光+儲能”項目的認知誤區,更有部分地區出現“掛牌子、戴帽子”的現象,這種傾向若不加以引導,可能導致零碳園區建設“脫實向虛”。
遠景能源零碳產業園產品開發總監張明指出,零碳園區建設需要著力解決三大關鍵問題:首要問題是綠色能源的穩定供給。“如何實現分布式與集中式風電、光伏及其他清潔能源的高效協同,滿足園區企業生產對電能質量的嚴格要求,這依托新型電力系統及配套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確保綠色能源的可靠供應。”
“其次是產業規劃的頂層設計。”張明指出,園區產業布局需要與能源結構實現精準匹配,不同產業對電能質量存在差異化需求,碳排放特征也各不相同——既有能源消耗產生的排放,也涉及工業過程排放。特別是化工等行業的工藝過程排放治理難度較大,必須做好產業規劃與能源規劃的統籌,實現源荷互動的最佳配置。
“第三是建立國際互認機制。”張明坦言,亟須構建一套完整的零碳數字體系,實現產品碳足跡和碳中和進程的可追溯、可驗證,推動中國零碳標準獲得國際認可,助力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爭取更多話語權。
張明表示,在實踐層面,零碳園區建設還需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包括綠電直連交易、配套電網建設等制度保障,以促進綠色能源體系的完善和電力技術持續進步。
江蘇省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涂遠東具體分析了當地面臨的特殊挑戰,江蘇多數園區在達成“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90%以上”,這一“近零碳排放”核心指標上壓力較大,主要源于江蘇省“先天不足”的資源能源稟賦——當前電力系統仍以煤電為主,電力碳排放因子較高。
面對現實困境,江蘇零碳示范園區申報多采用“園中園”模式。“如果以整個開發區申報,包含大量傳統產業,達標難度極大。而在園區內劃定邊界清晰、以新興產業為主的區域創建‘園中園’,更符合省情和現實基礎,是一種務實選擇。”涂遠東稱。
因地制宜推進系統建設
有效推進零碳園區建設,必須系統謀劃、精準施策。
在辛升看來,首要任務是全面“摸清家底”。園區需準確核算碳排放來源,識別主要排放企業與能源類型,在此基礎上系統規劃重點方向——是加強綠色能源供應,提升能源效率,還是通過多能互補優化整個能源系統。通過全面診斷,識別出一批具有潛力的減排項目,再按照經濟性和減排潛力進行優先排序,遵循“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原則,確保轉型過程穩健可行。
在推進機制上,需要建立協同聯動的工作體系。工業園區作為碳排放重點領域,零碳轉型是一塊“硬骨頭”,需要多方協同發力。在實踐中要堅持“園區主導、企業實施、電網支撐、第三方服務”的多元協作模式,形成推進合力。
鑒于零碳園區建設尚處于發展早期,最有效的推進策略是通過典型地區、典型行業開展先行先試,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再向全國和全行業推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今年7月,三部門聯合啟動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申報工作,推薦有條件、有意愿的園區建設國家級零碳園區。
在日前召開的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蔣毅介紹,將根據地方推薦情況,統籌考慮產業代表性、綜合示范性、碳減排潛力等因素,確定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在政策先行先試、體制機制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地方、園區、企業要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產業特點、發展階段,科學確定零碳園區建設的路徑和方式,確保技術方案可操作、工程項目能落地、創新舉措能實施、要素資金有保障,一定要避免盲目決策、貪大求全、大干快上的誤區。
辛升強調,零碳園區不是一個局部項目,而是一項系統性、戰略性工程,融合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創新等多重目標,必須從整體優化布局。現在各地都已積極行動,但關鍵在于落實,必須因地制宜。“例如,國家級園區要求清潔能源占比超過90%,而某些省級標準可能在50%—60%,這正是考慮了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差異。因此,每個地區都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走出一條適合的零碳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