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一則來自美國曼哈頓基因組學公司的聲明在全球科學界掀起軒然大波——該公司宣布將啟動美國首批合法基因編輯嬰兒項目,計劃通過CRISPR-Cas9技術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修飾,以阻斷遺傳性疾病的代際傳遞。這一消息迅速引發關于科技倫理、法律邊界與人類進化方向的激烈辯論。
曼哈頓基因組學公司披露的技術路徑顯示,其將針對單基因遺傳病(如囊性纖維化、鐮刀型貧血癥)進行胚胎基因編輯。相較于2018年賀建奎實驗中爭議性的CCR5基因編輯,該公司強調其技術聚焦于"治療性而非增強性"目標,并已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初步倫理審查。然而,美國現行《基因治療政策法案》仍禁止FDA批準轉基因胚胎的臨床應用,這使得該項目處于法律灰色地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生物倫理咨詢委員會近期發布的《生殖技術白皮書》中,已出現"有條件允許治療性基因編輯"的表述,暗示政策松動的可能。
![]()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艾倫·德里斯科爾公開支持該項目,認為"用技術根除遺傳病是醫學人道主義的體現";而諾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則警告,當前技術仍存在脫靶效應風險,且"打開潘多拉魔盒后,社會將無力阻止技術被濫用"。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的統計顯示,全球83%的遺傳學家認為現階段基因編輯嬰兒為時過早,但其中62%支持在完善監管后開展治療性應用。這種分歧折射出科技進步與風險控制的根本矛盾。
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提出"基因編輯三原則":僅限嚴重遺傳病、確保技術安全性、保持社會共識。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標準面臨巨大挑戰。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的模擬研究顯示,即使限定于治療用途,基因編輯技術仍可能導致1.7%的胚胎出現非預期突變。更深刻的爭議在于:修改生殖細胞系意味著改變人類基因池,這種不可逆的干預是否逾越了人類對自然的支配權限?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哲學團隊指出,技術一旦商業化,將不可避免地滑向"定制嬰兒"的深淵。
盡管存在爭議,資本已開始涌入這一領域。據彭博社數據,2025年全球基因編輯市場規模達189億美元,其中生殖醫療占比驟增至35%。曼哈頓基因組學公司的投資者包括多家硅谷風投,其技術顧問委員會更囊括前FDA官員。這種"技術-資本-監管"的復雜勾連,使得倫理討論更添現實復雜性。值得警惕的是,某匿名調查顯示,67%的美國IVF診所表示"已具備基因編輯能力",等待的只是政策綠燈。
回顧2018年賀建奎事件,當時全球科學共同體迅速達成臨時禁令。但七年后,技術進步已使基因編輯效率提升40倍,檢測精度達納米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基因組技術治理框架》承認,"絕對禁令可能阻礙醫學進步",建議建立分級管理體系。中國科技部在2025年9月發布的《基因技術發展綱要》中,首次將"生殖細胞編輯基礎研究"列入重點方向,但明確規定臨床試驗仍需國家倫理委員會審批。
在這場關乎人類物種命運的辯論中,曼哈頓基因組學公司的項目可能成為關鍵轉折點。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所指出的:"問題不再是能否做到,而是社會是否準備好承擔這種能力帶來的后果。"隨著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的潛在誕生,人類正站在生物進化與文明倫理的十字路口,每個選擇都將寫入我們這個物種的永恒基因記憶。在科技狂奔的時代,或許我們需要像雕琢基因一樣謹慎地雕琢共識——因為今天實驗室里的決定,將永遠改變明天全體人類的生物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