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的掌聲還沒落下,加拿大就突然變臉!
幾天前,加拿大方面還在會場里與中方握手言歡、談笑風生,說著“重視對華關系”。
![]()
轉眼72小時,加防長就飛到菲律賓簽《訪問部隊地位協定》,為自己在南海的亮相找好了法律理由。
聽瀾認為,加拿大這樣的操作,可不僅僅是簡單的外交姿態轉變,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
![]()
在APEC舞臺上,加拿大總理卡尼面對鏡頭微笑,話里話外都在說要“推動中加關系向好發展”,強調合作、開放、機會。
看似誠意滿滿,誰能想到短短兩天后,他的防長就已經在馬尼拉簽下軍事協議。
![]()
這樣“前后判若兩人”的節奏,實在讓人懷疑,加拿大的友好,是談出來的,還是演出來的。
其實,加拿大的這份《訪問部隊地位協定》(SOVFA)并不簡單。
它意味著,加拿大軍隊今后可以在菲律賓境內合法活動,甚至參與演習、訓練、共享情報。
![]()
而菲律賓軍人也能赴加接受培訓。
聽起來是“互惠”,但實際是加拿大獲得了入場券——可以堂而皇之地把觸角伸向南海。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加拿大在亞洲簽下的第一份這種類型的軍事協定,而菲律賓卻已經是第五次這種操作——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之后,又多了一個。
![]()
表面看是“多邊合作”,實質上加深了外部勢力在南海的存在。南海的問題由此更不只是地區事務,而成了大國博弈的新場。
可以說,加拿大這一步,絕不是心血來潮。
![]()
![]()
加拿大為啥非要插手南海?在聽瀾看來,核心原因就是——焦慮。
2022年,加拿大發布第一份《印太戰略》,高調宣布要把印太放在外交的核心位置。
![]()
問題是,這個舞臺早就有美英澳的AUKUS聯盟、美日印澳的QUAD機制在運作,重要角色早已排好站位。
加拿大一直在外圍兜圈——既進不去核心圈,又沒人給它話語權。這種尷尬感,讓它不得不想辦法找存在感。
![]()
于是這次與菲律賓的簽約,對加拿大來說就是一場“我要來啦”的秀。
加拿大防長在儀式上說著那些漂亮話:規則、合作、穩定。
但從行動看,這是一次刻意的亮相。派軍艦、搞聯合演習、象征性巡航——改變不了安全格局,卻足夠讓加拿大上,顯得自己在“參與大事”。
![]()
別忘了,加拿大海軍的主力不過12艘“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每次去南海也就派兩三艘,遠談不上“威懾力量”,更多是政治姿態。
他們喜歡用“道義立場”包裝行動,標榜是在維護所謂“航行自由”。
實際上,是在給美國打輔助——幫大哥省力氣,自己刷下存在感。
![]()
菲律賓這邊同樣有自己的盤算,馬科斯政府上臺后,頻頻在南海爭議海域挑事,靠引外部力量來給自己助陣。
但軍力有限、財政吃緊,一些軍購計劃要么延遲要么擱置。
于是他們就廣撒網,誰愿意來就歡迎,只要能撐場面。
這樣的“雙向焦慮”,就成了這份看似“合作”的協議。
![]()
一方要存在感,一方要靠山,目的不同,但在短期內互相利用。
可是這種組合,說白了就是風險捆綁。
加拿大很可能被拖入并不屬于它的地緣沖突,菲律賓也可能淪為外部勢力的跳板,失去更多自主性,而這才是協議背后更大的隱患。
![]()
![]()
加拿大的動作,中國自然心知肚明。外交部發言人擲地有聲的表示,防務合作不能針對第三方或損害第三方利益,“炫耀武力、挑動對抗不利于地區和平穩定”。
這不僅是原則宣示,也是直接提醒,防務合作可以有,但不能拿來針對中國,更不能在地區制造對立。
![]()
南海是中國核心利益所在,一旦被挑戰,回應會有實質行動,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
這其實也是給加拿大一個臺階——如果只是刷存在感,那趁早止步;如果真打算介入,那就做好面對中國反制的心理準備。
歷史已經證明,任何外部勢力把南海當作博弈棋盤,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看。
![]()
結語
南海,不是哪個國家的秀場,也不是某些人刷存在感的地方。
南海的安穩,不是靠外來干涉維持的,而是依靠地區共識和務實合作才能實現。
聽瀾我想說,加拿大如果繼續執迷不悟,這出“變臉大戲”的最終結尾,十有八九會是它的孤立與尷尬收場。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為“抗衡中國”,菲律賓和加拿大簽署軍事協議》2025年11月3日
環球時報:《菲加簽署《訪問部隊協議》合伙針對中國?中方回應》2025年11月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