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人民銀行披露2025年10月中央銀行各項工具流動性投放情況,顯示10月公開市場業務重啟國債買賣,當月該項操作買入國債200億元。
浙商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廖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從政策演繹進程來看,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屬于重要的政策儲備。
廖博還指出,央行國債買賣操作重點仍在釋放流動性及與財政政策的配合。
10月凈買入國債200億元
2025年10月中央銀行各項工具流動性投放情況顯示,當月流動性延續合理充裕運行態勢。
廖博提示,建議重點關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
今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
9月29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介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共5000億元,全部用于補充項目資本金。
廖博指出,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由政策性銀行委托旗下的基金公司以股東借款或股權的方式將資金注入項目,在股東借款模式下,基金公司委托母行對項目公司股東發放貸款,項目公司股東再以貸款資金對項目公司進行增資,由此10月社融口徑下委托貸款可能出現異常高增。比如,2022年8月、9月委托貸款因2022年投放74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而分別實現當月大幅新增1755億元、1508億元。
10月公開市場業務重啟國債買賣,當月凈買入國債200億元。
記者注意到,在10月27日舉行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開幕式上,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發表演講并提到,目前債市整體運行良好,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
潘功勝指出,2024年,人民銀行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在二級市場開始國債買賣操作。這是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增強國債金融功能、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基準作用、增進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互協同的重要舉措,也有利于我國債券市場改革發展和金融機構提升做市定價能力。實踐中,人民銀行根據基礎貨幣投放需要,兼顧債券市場供求和收益率曲線形態變化等情況,靈活開展國債買賣雙向操作,保障貨幣政策順暢傳導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今年初,考慮到債券市場供求不平衡壓力較大、市場風險有所累積,因而暫停了國債買賣。
廖博分析,從政策演繹進程來看,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屬于重要的政策儲備。國債買賣于2024年正式納入央行政策工具箱,這是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增強國債金融功能、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基準作用、增進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互協同的重要舉措,也有利于我國債券市場改革發展和金融機構提升做市定價能力。2024年8—12月共進行操作5次,合計凈買入國債1萬億元。其中8月采用“買短賣長”方式,9月開始停止“賣長”、操作以短端買入為主,且隨著接近年底,操作規模逐漸增加。
廖博指出,央行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豐富和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
廖博判斷,央行未來將根據基礎貨幣投放需要,兼顧債券市場供求和收益率曲線形態變化等情況,靈活開展國債買賣雙向操作,保障貨幣政策順暢傳導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央行國債買賣操作重點仍在釋放流動性及與財政政策的配合
客觀來看,廖博指出,央行國債買賣操作重點仍在釋放流動性及與財政政策的配合。近年來,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每年第四季度在當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包括一般債務限額和專項債務限額)的60%以內,提前下達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從地方實踐看,這一做法既有利于加快新增債券發行使用,保障重點項目建設進度;也有利于推動政府債券市場平穩運行,增強地方預算編制的完整性。
廖博分析,2025年,為進一步發揮積極財政政策效能,保障重點領域重大項目資金需求,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財政部將繼續提前下達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一是工作進度上,抓緊履行有關程序,盡早下達限額,便于各地做好與2026年預算編制的銜接,支持重點項目2026年一季度建設資金需求。二是項目安排上,提前下達的限額重點支持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戰略、重點項目。財政部將持續指導督促各地加快做好項目儲備,抓緊推進項目前期工作,指導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地區優化項目審核機制;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加強非試點地區項目審核,進一步提高項目質量。三是使用方向上,提前下達的限額除用于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外,還繼續支持各地按規定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和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推動地方財政平穩運行。
比較典型的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當前財政經濟運行情況,近期中央財政從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中安排5000億元下達地方。
廖博指出,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是指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限額大于余額的差額,主要是地方通過加強財政收支管理、安排預算資金償還到期法定債務形成的。近年來,在全國人大批準的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限額內,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適時安排一定規模的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用于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與2024年相比,此次安排結存限額有兩方面特點:一是力度有增加。總規模較上年增加1000億元。二是范圍有拓展。今年的5000億元除用于補充地方政府綜合財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外,還安排額度用于經濟大省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精準支持擴大有效投資,更好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目前各地正在抓緊履行有關程序,力爭早發行、早使用、早見效。這部分結存限額的使用,有助于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有力支持地方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此外,廖博從宏觀審慎體系的角度更深層次理解流動性。他指出,構建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意味著防范三大系統性風險的決心更為強烈。從地產而言,我國正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房地產新模式。當前中央明確收購存量商品房作保障房舉措,城市政府可自主定價、定主體、定用途,央行再貸款額度逐步放開,同時,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擴圍增效,對合格項目應貸盡貸,加快房地產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的平穩健康轉型。從地方債而言,我國政府負債率處于合理區間,風險安全可控。各地置換后,將有效節約利息支出,持續化解地方政府融資與發展建設風險,加快各地步入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長效機制。從中小金融機構而言,統籌推進“減量提質”,對高風險機構早識別、早處置,限期清零,保障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