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的政治圈從來不缺戲碼,但這次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的左右手、歐盟對外行動署秘書長斯特凡·卡拉斯,算是結結實實踢到了一塊鐵板。事情說起來頗有幾分宮廷劇的味道——卡拉斯盤算著把前歐盟委員會秘書長馬丁·澤爾邁爾請回來,安插在自己麾下擔任高級顧問。消息一出,歐盟總部走廊瞬間炸了鍋。誰不知道澤爾邁爾跟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早有過節?這場看似平常的人事調動,硬生生演成了權力斗獸場。
![]()
這場高層撕破臉的戲碼,表面是人事任命的爭執,骨子里卻是歐盟外交決策權爭奪戰的總爆發。 卡拉斯打的算盤不難理解。澤爾邁爾在布魯塞爾混跡多年,人脈深、套路熟,若能拉他入伙,對外行動署在跟委員會搶話語權時腰桿能硬不少。可馮德萊恩壓根沒給這位同僚留面子,直接動用主席權力把提名按死在搖籃里。更耐人尋味的是,當卡拉斯眼巴巴望向巴黎和柏林求援時,馬克龍和朔爾茨政府竟然集體裝聾作啞。這場潰敗讓歐盟外交體系的“雙頭馬車”困境徹底攤在了陽光下——名義上卡拉斯執掌外交帥印,實權卻始終被馮德萊恩牢牢攥在手里。
要說澤爾邁爾這人,確實是塊燙手山芋。當年他在歐盟委員會秘書長任上,沒少給還是德國國防部長的馮德萊恩使絆子。布魯塞爾圈內人都清楚,這位精通制度漏洞的奧地利老官僚,最擅長的就是在程序環節給政治對手下套。馮德萊恩如今寧可撕破臉也要攔下任命,與其說是針對卡拉斯,不如說是對昔日舊怨的清算。歐盟高層決策圈竟然還被這種個人恩怨左右,實在讓人對所謂“歐洲共同外交”的成色打上問號。
看看當下歐盟面臨的爛攤子吧——俄烏戰場每天燒掉上億歐元軍援,紅海航線被胡塞武裝攪得雞犬不寧,美國大選臨近還可能把北約掀個底朝天。偏偏在這種要命關頭,布魯塞爾的大人物們還在為辦公室政治斗得你死我活。當馮德萊恩和卡拉斯在會議室里掰手腕時,基輔前線的烏克蘭士兵正等著歐盟承諾的火炮,加沙的平民還在廢墟里扒找幸存者。這種荒誕的錯位感,恰恰暴露了歐盟外交機器的結構性失靈。
![]()
深挖下去,這場鬧劇背后藏著更辛辣的現實:歐盟外交體系從誕生那天起就帶著先天殘疾。根據《里斯本條約》,對外行動署本該成為協調27國聲音的“外交總指揮部”,可現實是重要決策依然被德法等大國把持,關鍵行動還得看委員會臉色。卡拉斯想用澤爾邁爾這步棋來破局,結果反被馮德萊恩當成了立威的靶子。歐盟整天把“戰略自主”掛在嘴邊,可連內部權責都理不清,拿什么跟莫斯科、華盛頓談地緣博弈?
更諷刺的是,就在高層內斗的同時,歐洲議會剛在三個月里第二次否決了對馮德萊恩委員會的不信任動議。極右翼議員罵她跪舔華盛頓,左翼黨團斥責她在加沙問題上懦弱,連中間派都在抱怨860億歐元的國防預算漲得離譜。馮德萊恩這邊在議會勉強過關,那邊就急著對外交系統“清理門戶”,這套權力游戲玩得越熟練,布魯塞爾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就越遙遠。
![]()
說到底,澤爾邁爾能不能當顧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爭斗撕掉了歐盟高層的最后一塊遮羞布。當柏林和巴黎選擇作壁上觀,當制度設計永遠理不清權責關系,所謂“歐洲主權”終究是鏡花水月。現在紅海商船被導彈追著跑,烏克蘭電網被炸成碎片,布魯塞爾的大人物們倒是有閑心玩辦公室政治。這套玩法要是再不改變,恐怕用不著外部勢力動手,歐盟自己就能把戰略自主給折騰散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