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日出前的奎達天空突然闖進“不速之客”,一團形似科幻電影中外星飛行器的奇特云層,懸在穆爾達爾島地區上空,持續20分鐘后悄然消散。
這段被民眾拍下的畫面近期刷爆社交平臺,有人篤定這是巴基斯坦軍方秘密測試高超音速導彈,也有人猜測是不明飛行物造訪,甚至有傳言稱這是新型武器留下的軌跡。
這團“飛碟云”到底是什么,國防部長面對提問避而不談,氣象部門卻緊急下場辟謠,這場爭議背后藏著哪些真相?
![]()
2025年11月初,奎達民眾的社交賬號被同一類畫面刷屏:天空中懸浮著一團輪廓清晰、呈透鏡狀的云層,陽光未完全升起時,云層邊緣泛著淡淡的光暈,整體形態與影視作品中的UFO高度契合。
不少民眾拿出“佐證”:近期巴基斯坦國防領域動作頻頻,而高超音速導彈試驗往往會伴隨特殊的空中痕跡,加上這類軍事行動通常不會公開,這團奇怪的云自然成了“間接證據”。
更有網友翻出過往案例,稱其他國家曾有過武器試驗痕跡被誤認為自然現象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討論熱度,一時間,公眾對官方回應的呼聲越來越高,大家都希望能得到一個明確說法,平息這場愈演愈烈的猜測。
![]()
面對洶涌的輿論,巴基斯坦國防部長赫瓦賈·阿西夫的回應卻讓事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早在云形出現后的本周初,就有媒體就此向他提問,當時他明確駁斥了“高超音速導彈試驗”的說法,稱網上的相關討論都是沒有根據的猜測,并非事實。
但這番回應并未平息疑慮,反而讓部分民眾覺得“欲蓋彌彰”,相關視頻和照片仍在持續傳播。
隨后在“MereSawal”節目訪談中,記者再次直接追問“能否確認巴基斯坦進行了導彈試驗”,阿西夫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他沒有繼續駁斥,也沒有正面證實,而是表示“現在不要問所有這些問題,私下里再探討這類事情”。
![]()
這種回避式的回應,不僅沒能打消公眾的疑問,反而讓外界對事件真相的好奇心更加強烈。如果只是普通氣象現象,為何不能公開明確說明,這也讓“導彈試驗”的傳言有了更多發酵空間。
就在輿論持續升溫之際,巴基斯坦氣象部門于云形出現當天晚些時候,通過社交平臺X發布了一份詳細聲明,從科學角度給出了明確答案。
聲明指出,奎達上空出現的特殊云形實為“透鏡狀云”,是一種正常的氣象現象,觀測地點具體位于穆爾達爾島地區上空,日出前出現后持續約20分鐘,最終在日出前逐漸消散。
![]()
為了讓公眾更容易理解,氣象部門還引用了英國氣象局的專業解讀作為補充,透鏡狀云屬于地形波云,其形成需要特定的氣象條件。
當大氣處于穩定狀態時,不同高度的風從相同或相近方向吹過丘陵、山脈等地形,氣流在對流層中會發生波動,此時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結,形成這種呈透鏡形狀的云層。
這種云層之所以容易引發誤解,核心原因在于它的外觀太過特殊,它常出現在丘陵或山脈的下風處,外形規整且少見,給人一種“不自然”的感覺。
![]()
事實上,全球多地曾發生過類似的不明飛行物(UFO)目擊事件,最終經調查證實,引發爭議的“不明飛行物”其實都是透鏡狀云,它也因此成為UFO傳聞最常見的科學解釋之一,只是大多數人平時很少有機會見到,才會在首次接觸時產生聯想。
盡管氣象部門給出了詳盡的科學依據和權威解讀,但部分民眾的懷疑并未完全消散。有人在社交平臺留言稱“官方說辭太敷衍,沒有說服力”,也有人堅持認為“這么罕見的云不可能只是普通氣象現象”,這種持續的疑慮,并非毫無緣由,而是由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
一方面是公眾對特殊氣象現象的認知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接觸最多的是積云、層云、雨云等常見云層,對透鏡狀云這類需要特定條件才能形成的特殊云形了解甚少。
![]()
缺乏相關知識儲備,就容易在面對陌生現象時,傾向于相信更具話題性的猜測,而非專業的科學解釋,就像此前全球多地出現的“日柱”“幻日”等大氣光學現象,也曾被誤傳為“異象”,直到相關科普信息廣泛傳播后,才逐漸消除了公眾的誤解。
另一方面,這也與巴基斯坦在國防領域的保密傳統密切相關,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巴基斯坦軍方對武器試驗、新型裝備研發等相關信息,通常不會公開披露,這種保密政策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也讓公眾對國防相關的未知事件更容易產生過度聯想。
當罕見的自然現象與“國防秘密”這一敏感話題碰撞,就很容易滋生各種猜測,即便有科學解釋,也難以立刻打消所有疑慮。
![]()
截至目前,巴基斯坦軍方尚未就此次云形事件發表額外聲明,國防部長阿西夫也沒有進一步補充解釋,氣象部門的科學解讀與官方對“導彈試驗”的回避回應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對比讓部分民眾始終保持懷疑態度,也讓事件的后續走向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場“飛碟云”引發的爭議,看似是一場簡單的“自然現象vs軍事行動”猜測,實則折射出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一,是公眾對特殊氣象知識的普及需求。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各類自然現象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但相關科普卻沒能及時跟上,導致誤解頻發,如果能加強氣象知識的日常普及,讓更多人了解透鏡狀云、日柱等特殊現象,或許就能減少類似的無意義猜測。
![]()
其二,是官方在平衡“國家安全保密”與“公眾知情權”之間面臨的挑戰。國家安全固然重要,但公眾也有了解事件真相的權利。
如何在不泄露核心機密的前提下,及時、透明地回應公眾關切,避免因信息差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猜測,是各國官方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此次事件中,氣象部門的及時辟謠值得肯定,但如果官方能在回應時更具耐心,提供更多易懂的科普細節,或許能更快地平息輿論。
![]()
對于公眾而言,這場爭議也算是一次特殊的科普契機,它讓大家意識到,面對陌生的自然現象,與其輕信沒有根據的猜測,不如相信科學解讀。
而對于官方來說,此次事件也提醒著,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今天,及時回應、有效溝通,才是化解疑慮、引導輿論的最佳方式。
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關于此次云形事件的細節披露,能否徹底打消部分民眾的疑慮,我們仍將持續關注,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團“飛碟云”最終的答案,早已藏在科學規律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