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點
你發現沒有,現在出門旅游,"吃"已經把"逛"按在地上摩擦了。
以前旅游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景點打卡,啥也沒嘮",現在是"攻略全是美食,行程圍著小吃轉",連博物館、政府食堂都成了干飯人的朝圣地。
![]()
圖源:小紅書
在四川博物院排隊買3元小碗菜,去重慶榮昌政府食堂搶鹵鵝,蹲河南老君山的1元午餐,甚至專門沖泉州菜市場買一碗面線糊……這些聽起來"不務正業"的操作,成了年輕人最潮流的旅行打開方式。
游客用腳投票的背后,藏著一個更關鍵的變化——不是變饞了,是文旅供給側終于開竅了。以前是"你愛來不來,反正景點在這兒",現在是"客官您慢用,服務給您拉滿",這場從"宰客"到"寵客"的全面迭代,才是味蕾游真正的底層邏輯。
公共空間集體"破圈",博物館和政府食堂成干飯圣地
誰能想到,以前"高冷"的博物館和"神秘"的政府機關,現在靠做飯火上熱搜?這波供給側的"跨界打劫",直接把旅行體驗拉上了新臺階。
四川博物院的食堂堪稱"性價比天花板",3元的川北涼粉、5元的麻婆豆腐、12元的回鍋肉,擺了滿滿一柜臺。網友評論:"以前逛博物館餓了只能啃面包,現在能吃熱乎飯,還比外面餐館便宜一半"。更絕的是湖北省博物館,能和研究員同桌,一邊吃著文物造型的漂亮飯,一邊聽文物故事,這體驗比看展還上癮。畢竟欣賞完文物重器,轉身就能吃到熱乎飯菜,"藝術氣息" 與 "煙火氣" 在舌尖完美交融。
![]()
圖源:小紅書
政府食堂更是把"寵客"玩明白了。重慶榮昌區政府食堂國慶假期第一天就用了550斤米飯、250斤鹵鵝提前售罄。成都游客陳先生曬出賬單:"四菜一湯不到50元,有非遺鹵鵝還有本地涼粉,比景區盒飯實在多了"。
景德鎮政府食堂的操作更貼心,采用 "平價套餐 + 特色單品" 雙軌模式,15—20 元的套餐能吃到土辣椒炒肉、浮梁米粉蒸肉等本地風味,還提供 "小份菜""半份菜",既避免浪費,又能讓游客多嘗幾樣特色。來自宜春的小陳就說:"這里干凈衛生,還很照顧外地人吃不了太辣的習慣"。
如今,佛山順德、安徽淮南、江蘇揚州、浙江衢州等越來越多的地方,都在假期開放政府食堂,用平價餐飲接住了游客的期待。這些操作看似簡單,實則是供給側的 "思維革命"—— 以前公共空間只服務 "內部人",現在主動拆墻迎客,把閑置資源變成了文旅特色,并用"好服務"火速出圈。
景區終于不"搶錢",1元午餐比門票還賺口碑
如果說公共空間的破圈是"驚喜",那景區的"改邪歸正"就是"救贖"。畢竟誰沒被景區坑過?68元的速食面、30元的礦泉水,以前總覺得"這輩子就來一次,不坑你坑誰"。
現在的景區終于想通了。口碑比宰客的快錢值錢多了。河南老君山的"1元午餐"連續9年不漲價,玉米糊涂面配饅頭咸菜,無人值守全靠自覺,去年不僅沒虧,還多收了913元。開封萬歲山更絕,景區門口賣7元雨衣,比商販便宜3塊,還印著景區LOGO,游客說"這波操作太圈粉,下次還來"。
這種"反向盈利"的邏輯,本質是供給側從"一次性交易"轉向"長期經營"。以前景區靠門票賺錢,現在靠"良心"拉客流。老君山靠1元午餐帶火全年游客,淄博燒烤靠平價小餅讓八大局持續熱鬧,連榮昌政府食堂都聯動景區搞活動,游客吃了鹵鵝順便逛安陶小鎮、買夏布特產。
就像國研新經濟研究院朱克力說的,現在文旅拼的是"情感共鳴",一碗1元的面,比100句宣傳語都管用。景區終于明白,把游客的胃伺候好了,他們才會把錢花在住宿、購物上,這才是長久生意。
市井場景成新寵,煙火氣比網紅店更吸睛
以前旅游總追"5A景區",現在年輕人專挑"煙火氣":沖菜市場、蹲老店、逛夜市,這些最接地氣的地方,成了供給側新的發力點。
泉州西街菜市場早上 6 點就擠滿了游客,阿婆的面線糊攤前排起長隊,10 塊錢加份醋肉,能配著閩南語閑聊半小時;南寧官塘市場的酸嘢攤,芒果、菠蘿泡在酸湯里,江西游客林女士邊吃邊拍:"本地網友推薦的果然沒錯,比網紅店真實多了";太原老軍營小吃街的沾串攤,幾十種蘸料隨便選,老板還會教你 "麻醬要加腐乳才香",這體驗感直接拉滿。
供給側的聰明之處在于,不再刻意 "造景點",而是把 "原生場景" 包裝成體驗。景德鎮沒給 "雞排哥" 修網紅店,就讓他在老巷子里擺攤,反而更有真實感;安慶沒把牛肉包子搞成 "文創產品",就讓老店保持 5 塊錢兩個的價格,上海游客專門坐高鐵來吃;榮昌政府甚至把食堂開放日固定下來,讓 "機關干飯" 成了常規項目。這些老店和市井場景的走紅,印證了一個道理:游客要的不是 "人造網紅",是 "真實生活"。供給側只要做好 "守護" 和 "引導",把衛生搞好、把秩序理順,煙火氣自然能變成吸引力
從 "一碗飯" 到 "一座城",美食帶活全域生態
最絕的是,現在的供給側已經不滿足于"讓你吃好",而是要"讓你住下、玩透、帶走",從"單點服務"升級成"全鏈條作戰"。這正是三部門部署 "吃貨季" 活動所倡導的,通過 "食品 + 文旅" 融合打造消費新生態。
榮昌的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因為鹵鵝火了游客太多,當地直接開放政府食堂解決吃飯問題,還在小程序搞預約、派志愿者維持秩序,怕游客不夠玩,又聯動萬靈古鎮、安陶小鎮搞非遺表演,讓游客"吃了鹵鵝逛古鎮,玩了制陶買夏布"。數據說話,食堂開放后,景區游客量直接暴漲,這就是"一碗鹵鵝帶活一座城"的魔力。
泉州更厲害,把美食做成了"文化套餐":吃姜母鴨時能聽老板講"四物燉鴨的典故",吃面線糊時能學閩南語,逛菜市場時能順便看非遺手藝。中國淮揚菜博物館甚至搞"跟著大師學做早茶"項目,游客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搟制蟹黃湯包、制作翡翠燒賣等,體驗感直接變成傳播點。
這種"美食+文化+服務"的生態打法,徹底改寫了文旅邏輯。以前是景點孤立,各賺各的,現在是全域聯動,提升城市文旅體驗。美食的輻射效應激活區域經濟的毛細血管,形成自循環的商業生態。
最好的旅游廣告,藏在飯碗里
現在再有人問"旅游去哪玩",答案早就不只停留在"去看什么景",而是"去吃什么飯"。
想吃平價美味,去博物館食堂蹲小碗菜;想吃地道鹵鵝,去榮昌政府食堂趕早;想體驗煙火氣,去泉州菜市場找面線糊;想打卡良心景區,去老君山吃1元午餐……這些藏在市井里的美食,比任何宣傳都管用。
![]()
圖源:小紅書
游客其實特別好哄:不坑錢、吃得香、能體驗點不一樣的,就愿意掏錢包、曬朋友圈。以前供給側總在"造大景點"上砸錢,卻忽略了"吃口熱乎飯"這種小事;現在終于回過味來,把服務做進細節里,把誠意放進飯菜里,反而迎來了真正的爆發。
說到底,味蕾游的火爆,不是游客變饞了,是文旅行業終于回歸了本質。當博物館愿意為游客開食堂,景區愿意賣1元午餐,政府愿意拆墻迎客,這場舌尖上的供給側革命,才剛剛開始。
下次出門,別再盯著景點清單了,先查當地的美食地圖——哪個食堂開放,哪家老店正宗,哪個市場熱鬧。畢竟,能讓人記住一座城的,從來不只是照片里的風景,更是舌尖上的那口煙火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