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7歲,本該是人生中最燦爛的年華,卻因一場意外徹底畫上句號。更令人唏噓的是,這場悲劇的發生,竟與逝者自身的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近日,湖南街頭發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一名年僅17歲的中專學生陳思諾在事故中不幸離世。他的母親在其個人社交賬號發布悼念視頻,試圖寄托哀思,卻未曾料到,輿論的矛頭不僅沒有指向肇事方,反而將她推上了風口浪尖。
![]()
原本應是安慰與共情的時刻,網絡評論卻迅速演變為對母親教育方式和責任歸屬的激烈爭論。隨著母子雙方信息的逐步披露,事件背后隱藏的多重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陳思諾來自湖南湘潭,就讀于當地一所中專院校。由于自幼對跆拳道懷有濃厚興趣,父母全力支持其發展特長,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與經濟成本,只為助力孩子追逐夢想。
![]()
功夫不負有心人,17歲的他已榮獲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多次代表學校參賽并摘得榮譽,屢次被校方公開表彰。這樣一位前途光明的少年,卻在2025年10月29日的一場車禍中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明年即將迎來高考,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陳思諾選擇以體育生身份參加單招考試,希望通過專業成績進入理想高校。
![]()
臨近體考,訓練任務日益緊張,他與同學頻繁結伴加練,希望能在關鍵節點發揮出色,順利邁入大學門檻。
事發當天,訓練結束后,陳思諾騎著電動摩托車搭載同學返家,途中突發嚴重交通事故。他當場失去生命體征,而同乘的同學則身受重傷,緊急送醫后直接轉入ICU病房,至今仍未蘇醒。
![]()
據受傷學生家屬透露,該同學眼部遭受毀滅性損傷,未來極有可能永久失明;同時伴有全身多處骨折、下尺橈關節脫位、肺部嚴重挫傷及呼吸功能障礙,并引發廣泛性創傷性炎癥反應。事故發生當晚即接受了緊急外科手術。
兩個家庭傾盡所有培養的孩子,在即將展翅高飛之際驟然折翼。這不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兩個家庭精神支柱的崩塌,隨之而來的還有沉重的醫療債務與無盡的心理創傷。
![]()
2025年11月3日晚,陳思諾的母親在抖音平臺發布一段緬懷兒子的視頻,配以孩子領獎、訓練合影等畫面,字里行間滿是遺憾與悲痛——“他在奔赴榮耀的路上,卻被命運無情攔截”。
視頻中出現了陳思諾與一位易姓教練的合照,以及多次獲獎記錄,整體內容看似僅為表達哀思,未涉及責任追究。然而正是這張教練照片,引發了后續爭議。
![]()
起初有網友留言詢問事故詳情,陳母回應稱:孩子是在訓練結束回家途中遭遇車禍身亡。出于同情,不少人準備送上安慰之語。
但部分湖南本地網友指出,涉事車輛并非普通電動車,而是速度遠超標準的改裝電摩,且駕駛時未佩戴頭盔,存在明顯違法行為,因此質疑事故主因或源于孩子自身違規操作。
![]()
對此,陳母進一步解釋稱,此前曾與單招培訓班教練達成協議,由教練負責孩子的食宿與通勤,家長已支付相應費用。按約定,出行不應由孩子自行解決,故她難以理解為何孩子會獨自騎車外出。
隨后,一些不明就里的網民開始指責視頻中的易教練,認為其疏于管理,甚至懷疑其默許學生騎行危險車輛,一時間網絡聲討聲四起。
![]()
關鍵時刻,知情網友站出來澄清事實:這位易教練其實是陳思諾過去的啟蒙教練,曾傾注心血將其培養成國家一級運動員。后來家長為備戰單招,另聘其他教練接管訓練事務,易教練早已不再參與日常管理。
![]()
此次事故發生在新教練負責期間,實際是兩名學生訓練后私自騎行高速電摩回家,途中因超速行駛、路線不穩定(走S形)導致失控釀禍,連帶造成同伴重傷。
有湖南IP用戶表示,涉事教練曾查看過事發路段監控,確認陳思諾當時未戴頭盔、車速極快,并在道路上蛇形穿行,最終失去平衡撞上障礙物,屬于典型的危險駕駛行為。
![]()
盡管陳母強調提及易教練只是因為孩子對其感情深厚,絕無嫁禍或索賠之意,但她仍將疑問拋向當前教練:“不清楚為什么教練會允許他騎車”,此言一出,再度激起公眾不滿。
更有細心網友翻查其社交賬號過往動態,發現一家人出游時副駕駛竟擠坐兩人,且均未系安全帶。此類行為被廣泛視為家庭長期忽視交通安全規范的佐證,也為此次悲劇埋下了隱患伏筆。
![]()
隨即,大量聲音質問家長:為何為未成年人購置如此高危的交通工具?陳母回應稱確曾購車,但從不允許使用,訓練期間車輛一直鎖在地下車庫,由爺爺專門看管。
這一說法暗示可能存在鑰匙保管疏漏,孩子擅自取用車輛。然而她在結尾補充一句“不知教練為何同意騎行”,瞬間將責任引向第三方,仿佛試圖轉移焦點,此舉令許多圍觀者感到不適與震驚。
![]()
試想,若車輛鑰匙真正嚴加管控,即便教練知情又如何能讓學生接觸到車輛?更何況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教練知曉該車存在,更遑論批準使用。
當然,如果如陳母所言,當前教練確實承擔接送職責,那么兩名學生為何能脫離監管自行離開?這一點同樣值得深入調查。目前官方尚未公布調查結果,教練方面也暫未發聲,具體責任仍需等待權威通報。
![]()
回顧整起事件,悲劇的發生絕非單一環節所致。倘若教練能密切關注學員動向并與家長保持溝通;倘若家長能更加嚴密地管理車輛與鑰匙;倘若孩子本人能克制沖動、遵守交規,都有可能避免這場慘劇。
更重要的是,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未滿十八周歲者駕駛電動摩托車屬于違法行為。家長除了反思監管缺失外,更應強化對子女的交通法規教育,杜絕未成年人非法騎行,這是預防類似事故的核心防線。
![]()
與此同時,社會整體安全意識的薄弱也不容忽視。現實中,未成年人騎電摩、闖紅燈、超速行駛等現象屢見不鮮,既危及自身生命,也威脅公共道路安全。
這些行為的背后,折射出交通安全教育的普遍缺位,以及部分家庭對孩子行為約束力的弱化,甚至是對規則與生命的漠視。要根治此類問題,必須依靠家庭、學校、培訓機構乃至全社會形成合力。
![]()
愿每一位家長、教練及相關教育工作者都能從這場沉痛的教訓中警醒,真正把安全責任扛在肩上。唯有通過嚴格的管理制度、持續的安全教育和高度的責任意識,才能為青少年的成長之路筑起堅實屏障,讓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
抖音@陳泠孜 所發內容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