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吃主食我吃不飽”!相信大家都曾聽過這句話。而這里所指的“主食”,十有八九是白米飯、白饅頭、白面條等精制食品。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主食中精制谷物占比超70%,遠超《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50%-60%。這種飲食偏好既源于工業化生產降低成本、口感優化,也受“吃飽靠精米白面”傳統觀念影響。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這份“熟悉的日常”正在悄悄損害我們的身體。
日前,一項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營養科學系、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動物科學研究所的團隊,在《Gero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針對小鼠的對照實驗,揭露了精制飲食的隱藏危害。
![]()
具體來看,研究人員將小鼠分為兩組,一組長期喂食精制谷物(模擬人類精制主食飲食),另一組喂食全谷物,持續12周后發現:精制飲食組小鼠體內衰老相關炎癥因子IL6水平飆升42%;同時,小鼠肝臟脂肪堆積量增加28%,肝細胞炎癥反應明顯加重。
更令人擔憂的是,精制飲食還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有害菌增多導致血液中細菌內毒素濃度升高55%,進一步加重肝臟代謝負擔,同時大腦海馬體炎癥加重82%,讓小鼠出現認知遲鈍、記憶力下降等問題。
![]()
( 圖/小鼠肝臟和血糖情況)
即便后續研究人員嘗試在精制飲食中添加燕麥β-葡聚糖或纖維素,雖能緩解認知下降和大腦炎癥,卻無法改善肝臟脂肪堆積和炎癥,這意味著僅靠“食補”,難以挽回精制食品對肝臟的核心傷害。看到這里,一些人可能會發問:“既然危害明確,為何國人仍難戒精制主食?”
事實上,這背后潛藏著三重現實阻礙:一是口感偏好,精制食品細膩易吸收,能快速帶來飽腹感;二是社交適配,現代人工作繁忙,應酬、聚餐時精制食品是“主角”,拒絕會顯得“不合群”;三是觀念影響,不少人覺得“不吃白米飯會餓”,身體得不到供能.....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使得“戒主食”變得困難重重。
![]()
更為棘手的是,現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還在給肝臟增加負擔:長期熬夜擾亂肝臟排毒節奏,降低解毒能力;過量飲酒直接損傷肝細胞;再加上壓力大導致內分泌紊亂、高脂飲食、久坐讓脂肪易堆積等問題。當這些不良習慣與精制飲食形成“惡性循環”時,肝臟的衰老速度會遠遠超過實際年齡。
誠然,面對精制飲食與不良生活方式對肝臟的雙重挑戰,單純依靠“戒口”難以實現有效干預,亟需針對性的修復方案。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護肝科技成果“肝-倍-清”,正是精準瞄準國人肝臟損傷的核心誘因,為肝臟修復與養護給出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
據多家主流媒體報道,該成果由香港知名生科企TS的研發團隊精心打造。其核心成分之一的“擔子菌提取物”,在仁濟大學的臨床實驗中被證實:受試者在連續服用該物質后,反映肝細胞損傷的核心指標——AST(谷草轉氨酶)和 ALT(谷丙轉氨酶),分別下降了16%和12%。
此外,該方案中還特別添加了國產專利護肝菌AKK001,它是研發團隊基于國人體腸道菌群結構與肝臟代謝關聯特性研發而成,可進一步強化“肝-腸軸”聯動機制,全方位彌補酒精、高脂飲食、精制主食等帶來的肝臟損耗。
市場反饋更具說服力。據2025商智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肝-倍-清”通過京D東等線上平臺迅速風靡全國,成為眾多消費者的首選:不少人甚至以年單(12瓶)形式入手,既滿足自身長期護肝需求,也成為走親訪友時的健康好禮,尤其35-60歲中老年群體的認可,整體復購率達70%以上。
![]()
其實護肝不必“極端戒斷”,應結合飲食調整、生活習慣改善和科學輔助,以便長期堅持。例如,將主食白米飯、白面條換成“雜糧飯”(精米+糙米+燕麥+雜豆)、“全麥面”,讓每餐粗糧占比達30%-50%,慢慢適應口感。
生活習慣上,盡量23點前入睡,保證7-8小時睡眠;喝酒前吃點食物墊胃,避免空腹飲酒,每周飲酒不超過2次;每天運動30分鐘,促進脂肪代謝。
要知道,肝臟的衰老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長期飲食與生活習慣的“累積結果”。與其糾結“要不要戒掉白米飯”,不如從“粗細搭配”開始,從“熬一次夜”做起,再加上科學的護肝輔助,讓肝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依然能保持年輕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