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新聞周刊》報道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本國核武器發表相關聲明后,美軍已計劃開展首次“可搭載核彈頭但不攜帶實彈”的洲際彈道導彈測試。這一測試安排被外界視為美國對核武器威懾能力進行驗證的重要動作,也引發對全球核軍備動態的關注。
《新聞周刊》在報道中指出,美軍對洲際彈道導彈的測試并非臨時之舉,而是每年會定期進行多次,核心目的是驗證現有導彈庫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確保這類戰略武器在需要時能正常發揮作用。此次計劃中的測試雖未攜帶核彈頭,但作為“可搭載核彈頭”的型號,其測試數據仍將直接關聯美國核威懾體系的有效性評估,因此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根據披露的信息,此次洲際彈道導彈測試發射地點定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導彈飛行軌跡將指向馬紹爾群島的羅納德?里根反導試驗靶場。今年5月,美軍就曾沿相同軌跡進行過一次洲際彈道導彈測試。
除陸基導彈測試外,《新聞周刊》還提到,今年9月,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曾在大西洋海域發射了4枚未攜帶武器的“三叉戟II-D5”潛射彈道導彈,這類潛射導彈同樣具備搭載核彈頭的能力,是美國“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
此次測試計劃的背景,與特朗普近期關于核武器的表態直接相關。10月29日,特朗普公開發表聲明,稱已下令美國國防部“立即開始基于‘對等原則’的核武器測試”。這一模糊表態當時就引發外界猜測,認為美國可能在調整核政策或對現有核力量進行技術驗證,而此次洲際彈道導彈測試計劃的曝光,被視為對特朗普聲明的具體落實。
不過,關于“核武器測試”的具體形式,美國能源部部長作出了進一步說明,他明確表示,美國此次計劃開展的核武器測試將屬于“亞臨界測試”范疇,即測試過程中不會發生核爆炸。他解釋稱,這類測試的核心目標是驗證核武器相關系統的運行狀態,同時為研發更可靠的核彈頭提供數據支持,并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安全風險,因此“內華達州測試場附近的居民無需擔心潛在威脅”。
從技術層面來看,“亞臨界測試”是核大國在不違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前提下,維持核威懾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模擬核爆炸相關物理過程,既能獲取關鍵數據,又避免了實際核爆炸帶來的環境危害與國際爭議。
美國自1992年宣布暫停地下核試驗后,便長期依賴亞臨界測試與計算機模擬,來保障核武庫的可靠性與技術更新。此次特朗普政府推動的測試,雖延續了這一技術路徑,但在當前國際局勢下,仍被部分國家解讀為“核威懾信號的強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