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編者按: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高舉起我們黨的文化旗幟。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與光明網聯合推出“理響中國·文化旗幟”(黨校公開課第十四季)專題視頻。
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王煦解讀“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引言: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北京城市圖書館。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這里擁有800萬冊的海量藏書,可以全天候滿足市民對知識的渴求;開館一年內就舉辦了3400多場文化活動,線上線下惠及讀者1800萬人次;各種先鋒設計交相輝映,被認為是“未來圖書館偉大范例”。
在寸土寸金的現代化大都市,我們為什么要花大力氣搞這樣地標式的文化設施?那是因為,搞建設謀發展,物質要富足,人的“口袋”要鼓,“腦袋”也不能空!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共舞,才能舞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麗圖景。
![]()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總括和結晶,二者交相輝映,合力推動國家發展、文明進步。縱觀人類歷史,那些能夠長期保持繁榮昌盛的國家,大都在創造了強大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足以引領時代的精神文明。我們中國就是這樣,五千多年文明長河中,四大發明與經史子集同輝,長城運河與禮樂教化并重,歷代中華先民同時創造了輝煌豐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也深知二者協調發展的必要性。當年孔子就說過,治理國家要“富而后教”,先讓百姓富足起來,再施行人文教化,讓民眾明禮崇德,“富”與“教”結合,國家才能強大。這種理念,在今天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們正致力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接近135萬億元,每天生產8萬多輛汽車、340萬臺智能手機、超過4.7億件快遞在寄送,中國發展的蓬勃活力有目共睹。但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并不意味著精神文明的必然進步。現在社會上,不乏一些思想道德滑坡、人際關系淡漠的現象:有的人推崇“佛系”,安于“躺平”;有的人“一切向錢看”(錢是金錢的錢),甘于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還有的人庸俗奢靡、“娛樂至死”。這些都提醒我們:要追求物質豐盈富足,不能任由精神“饑餓”扭曲。否則國家就會失魂落魄、誤入歧途。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同樣,中國式現代化也不能一邊拼命積累財富,一邊信仰缺失、物欲橫流,而必須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樣極大豐富的現代化。
![]()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持續加強物質文明建設,俗話說“手里有糧,心里不慌”,要不斷以經濟高質量發展,來夯實國家強盛、社會進步的基礎。要探索怎么讓物質基礎“搭臺”,精神文化“唱戲”,充分發揮物質文明建設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保障和推動作用。我們國家一些邊遠地區,各族群眾曾經受制于相對落后的經濟、交通條件,文化程度有限,眼界、思想也不夠開闊。現在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這些國家戰略的推進,很多人進廠務工,逐漸適應了現代生產生活方式,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能,甚至接受了普通話培訓,不但掙了錢,精神面貌也顯著改變,充分體現了先進生產力發展對先進文化傳播的帶動效應。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持續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古人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就像高墻巨柱,支撐著國家大廈屹立不倒。今天,我們肩負著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更要主動出擊、有所作為,持續聚焦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自信自強的共同思想基礎。
這些年,大家都能感受到,通過持續不懈的精神文明建設,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善行義舉正在我們身邊涌現:給環衛工人免費提供飲食的餐館老板;飛奔上前接住電梯上滾落的嬰兒車的外賣小哥;為支援貴州抗擊水災,跨越4000公里,捐出11頭牛和20萬現金的新疆大叔……一點一滴的關愛和善舉,正在匯聚成“中國式團結”的強大精神動力。
不但如此,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還為物質文明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助力。我們的文旅產業、文創產業蓬勃發展,正在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向奔赴”。
![]()
這個由中國企業孵化、推廣的拉布布(LABUBU)玩偶,憑借獨特的“丑萌”外觀、“開盲盒”的消費模式,不僅創造了驚人的銷售業績,更深層次地滿足了當代年輕人的情感陪伴和精神消費需求。從北京拍賣會上的高價落槌,到洛杉磯、牛津街頭年輕人排隊搶購,拉布布不僅僅是一個商業成功案例,更清晰地表明,富有創意的文化產品能夠直擊人心、傳遞情感,有效增強文化自信,是精神文明建設結出的碩果。同樣,米哈游作為原創IP的構建者,通過游戲這一現代載體,讓文化價值為商業成功賦能,走出了雙贏的發展路徑。《神女劈觀》以京劇元素結合現代技術傳播海外,《原神》《崩壞:星穹鐵道》屢登國際主流市場榜單,這種以IP為核心、以技術為支撐、以文化為內涵的創作與傳播,正是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現代數字生活的生動體現。
![]()
這些案例表明,精神文明建設的豐富成果在愉悅大眾身心、振奮社會精神的同時,也正實實在在推動經濟創新發展,譜寫出中國發展的輝煌篇章。
其實,物質夯實文明基礎,精神提升文明內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本就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更不能偏廢。今天,二者好比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兩個翅膀,只有比翼雙飛、同頻共振,中國式現代化才能順利推進,我們的偉大中國夢才能成功實現。“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這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信念、也是我們奮斗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