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
轉載請注明來源
![]()
核心觀點速覽
展望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將以更高質量、更深層次、更廣維度與世界互促共進:
在經濟層面,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擴容,將持續拉動全球貿易與投資增長;
在科技層面,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普惠性技術與應用場景;
在治理層面,中國的制度創新經驗,將為全球公共治理注入“穩定—發展—共享”的新邏輯。
中國發展新藍圖對世界格局的深遠影響
高 飛
20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錨定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目標。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風險上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繪制的中國發展新藍圖,不僅關乎中國自身的發展方向,更對世界格局的穩定與未來秩序的重塑具有深遠影響。
![]()
堅持發展優先: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穩定注入信心
當今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疊加交織,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十四五”期間,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經受住世紀疫情嚴重沖擊,有效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領先。中國經濟發展本身就是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的最大體現。按照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當前世界總體經濟處于蕭條期,具體表現為技術紅利邊際遞減、產能過剩、債務危機頻發以及新舊技術周期交替。“十四五”時期,中國發揮制度優勢,通過逆周期精準調節,經濟保持了穩定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先后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中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2024年末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2021至2024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2%、9.2%。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20年的16.0%提升到2024年的19.8%。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比2020年增長8倍多,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國的增長潛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基本盤。“十四五”時期,中國面向未來,研發投入屢創新高,基礎設施現代化實現長足發展,為經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2024年中國研發投入強度達2.69%,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總量超700萬人年,穩居全球首位。2025年中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比2020年上升4位,位列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首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總數達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達2.26億戶,算力總規模位于全球第二;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24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過40萬家,數據產業規模達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截至2024年底,我國軟件收入規模較2020年增長80%,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超70%。
在世界經濟增長動能趨弱、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背景下,中國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穩定器”和“壓艙石”。回顧過去五年,中國始終以自身穩定推動世界進步,以自身發展惠及各國人民。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制度定力、戰略定力和發展定力,為世界注入更多信心與希望。無論國際形勢如何風云變幻,中國都將繼續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以“行穩致遠”的步伐,在動蕩的世界經濟中貢獻中國繁榮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
追求合作共贏:以高質量發展探索國際合作新范式
當今世界格局正經歷深刻的分化與重組。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某些發達經濟體推行“脫鉤”“筑墻”及“小圈子”政策,國際貿易與科技合作面臨碎片化風險;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加快崛起,全球增長重心持續東移,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歷史性調整。這些變化使國際格局呈現出多極并立、利益分化、規則重塑的新態勢,國際秩序正處在“舊規則失靈、新秩序未立”的歷史過渡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中國“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宣示了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決心。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關涉國內發展的系統部署,更蘊含著未來國際合作的普遍意義。中國將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
中國高質量發展拓展全球合作新空間。“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面對保護主義上升,中國選擇用開放回應封閉、以合作抵消分化。制度型開放的加快推進,將使中國成為全球投資營商規則的重要塑造者;貿易創新和雙向投資合作,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可預期性;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穩定增長,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深化實施,將進一步打通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瓶頸,推動全球共同發展。這種合作共贏的開放姿態,使中國成為逆全球化中最堅定的多邊主義倡導者。開放的中國,不僅分享發展機遇,更在以自身行動推動世界向更加包容、更加互利的方向前行。
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引領世界科技轉型方向。“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要求,更是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積極回應。面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術、清潔能源等領域的革命性突破,中國正從“技術追趕者”轉向“創新引領者”。在人工智能算力體系、可再生能源裝備、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中國的創新投入和應用速度為全球提供了強勁的外溢效應。例如,中國在新能源電池、光伏、儲能設備等領域的成本優勢與規模化應用,推動全球綠色轉型加速;在人工智能算力和數據治理方面,中國倡導的開放合作與倫理共治理念,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新的制度參考。可以說,中國科技進步不僅是國家競爭力的體現,更是全球公共創新能力的重要增量。
中國以合作共贏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當某些國家掀起科技封鎖和經貿脫鉤浪潮之時,中國以更堅定的姿態維護全球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系,積極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加快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推動營造穩定開放的國際發展環境,構建均衡普惠的發展伙伴關系,培育面向未來的創新動能,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增長。過去四年,中國通過全球發展倡議動員230多億美元資金支持全球南方發展振興、開展1800多個合作項目;未來五年,將在發展中國家新增20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深化衛生、教育、減貧等務實合作。中國還將持續注資世貿組織“中國項目”,助力最不發達國家融入全球貿易體系。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宣布在世貿組織當前和未來談判中將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以開放姿態、實際行動展現推動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與制度擔當。這彰顯了中國以開放促合作、以共贏促發展的胸懷,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包容與平衡注入建設性力量。
綜合而言,“十五五”時期既是中國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也是世界格局深刻演變的交匯時期。中國的發展之所以具有世界意義,不僅因為其規模宏大、速度領先,更因為其在全球動蕩變革的背景下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一種以合作替代對抗、以包容取代排他、以共贏超越零和的現代化范式。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正成為促進全球協調發展與共同繁榮的重要動力。
![]()
這是2025年10月5日拍攝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南廣場。新華社記者方喆 攝
![]()
強化行動導向: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的發展源于自身的努力,也受益于通過對外開放將自身的資源稟賦與經濟全球化機遇有力結合。中國不僅是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而且成為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在與世界的交融中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成為穩定國際秩序、促進共同發展的關鍵力量。面對不斷增多的全球性挑戰,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既反對少數國家基于“幫規家規”“小圈子”式的偽多邊主義改革,也反對拋棄聯合國和戰后國際秩序的顛覆式革命。中國提出并實踐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為維護國際體系基本穩定、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可行路徑和中國智慧。
中國為走向現代化提供新的路徑選擇。當今世界,全球治理赤字的深層癥結在于治理目標的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的結構性張力。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中國五年規劃制度深刻體現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與發展邏輯的有機統一。這一制度安排通過“目標治理”與“過程治理”的耦合機制,構建起具有戰略連續性與動態適應性的國家發展范式。在縱向維度上,五年計劃接續實施,形成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的階段性戰略部署,確保國家發展戰略的代際傳遞與路徑延續。在橫向維度上,五年規劃通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系統集成,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統一規劃框架,形成多維度、跨領域的政策協同機制,突破傳統治理模式中部門分割與政策碎片化的局限。這種制度設計既體現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又通過“建議—綱要—實施”的轉化機制,將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社會共識,實現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總結過去開辟未來,以中國的發展道路證明,西方現代化模式并非世界發展的唯一解,一個國家完全可以在保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實現跨越式發展,走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這種兼顧發展速度與社會包容性的治理邏輯,為廣大全球南方國家探索自主發展、追求平等合作提供了重要參考與啟示。
中國以實際行動詮釋大國擔當。當前,全球治理赤字的深層矛盾源于責任分配與治理能力之間的結構性失衡,以及主權國家個體理性與全球公共利益之間的價值沖突。盡管部分發達國家具備技術、資金和制度優勢,卻因國內政治極化和短期選舉周期的裹挾,將全球治理議題工具化為國內政治博弈籌碼,導致其治理能力與責任擔當嚴重脫節。這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表現尤為突出。“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這是對《巴黎協定》的積極響應,也是對全人類共同未來的莊嚴承諾。中國的綠色產業投資、清潔能源創新和碳市場建設,已成為全球減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近10年來,我國助力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下降60%和80%。202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宣布:“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中國以綠色發展推動高質量增長,為全球綠色轉型創造了可復制的“公共產品”,以行動詮釋了負責任大國的可持續理念。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展望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將以更高質量、更深層次、更廣維度與世界互促共進。在經濟層面,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擴容,將持續拉動全球貿易與投資增長;在科技層面,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普惠性技術與應用場景;在治理層面,中國的制度創新經驗,將為全球公共治理注入“穩定—發展—共享”的新邏輯。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負責任、有定力、敢擔當、重合作的中國。中國的現代化不是獨行之路,而是與世界共享機遇、共謀未來的陽光大道。
上文略有刪減
選自 |《人民論壇》雜志2025年第20期
原標題 | 中國發展新藍圖對世界格局的深遠影響
作者 | 外交學院副院長、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 高飛
新媒體編輯 | 常宇峰
原文責編 | 于洪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