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麗水11月3日電(傅飛揚)林業共富改革不斷深化,畬藥種植“結出”鄉村振興果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富民安居圖景徐徐展開;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加碼推進,生動詮釋共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當前,浙江正全力推進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對于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而言,應如何突破地域桎梏,搶抓“后發優勢”?以改革破局,景寧積極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交出了畬鄉發展的優異答卷。
點綠成“金”:深化林業共富改革
畬族同胞自稱“山哈”,即從外地遷來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山區擁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而在畬族逾千年的遷徙與生活中,畬醫藥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治療優勢。景寧縣澄照鄉金坵村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畬藥種植提供了顯著優勢。
“2016年至2018年,我回到家鄉創業,當時以收購野生黃精為主。2022年,在景寧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深挖畬藥這一獨特的民族醫藥文化瑰寶,在金坵村流轉土地種植黃精、食涼茶、青錢柳茶等。”麗水景寧畬寨仙草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雷華受訪時說。
如今,雷華已建立600余畝標準化中藥材(畬藥)林下種植基地,并創新采用“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緊密型合作機制,成功帶動周邊村民發展黃精種植近300畝。
“黃精不同于其他中藥材,它的塊莖需要生長到一定程度藥效成分才高,第一批種下以后要四五年才有收成。針對藥材投產周期長、市場波動大、林農‘不敢種、怕虧損’的痛點,我們推行‘保底收購’機制。”雷華說。
![]()
村民為畬藥材除草。孫楊洋 攝
雷華介紹,目前金坵村有100多戶村民加入到黃精種植行列,市場價是8元1斤,而公司給農戶的收購價是15元1斤,承諾10年不跌價,“我們還研發黃精酒、養生茶、精油香薰等20多種衍生產品,不斷提升畬藥材附加值,每年可為金坵村村集體帶來20多萬元收入。”
作為2025年浙江省林業推進共同富裕試點縣,金坵村的蝶變正是景寧不斷深化林業共富改革的縮影——該縣建設林下黃精、金線蓮等畬藥基地,持續擴大畬醫藥影響力;加快推動國內竹木科技龍頭企業寧波士林集團全竹循環產業項目建設,建成后預計日均消耗原竹可達200噸,將帶動2萬林農在家門口增收……
富民安居: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
“我們以前生活在村里,可以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種田、摘茶葉是主要收入來源。現在搬遷公寓正在裝修,明年就可以入住,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今年52歲的潘黃梅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說,他們一家四口即將從景寧縣澄照鄉漈頭村搬遷至澄和社區,離縣城僅8公里遠。
近年來,景寧加快建設鳳舞畬鄉產城融合浙江省級發展軸,聯動發展畬族風情大花園等6大片區,更新“跨山統籌 富民安居”政策,2022年至今累計搬遷1.46萬人,今年縣城常住人口占縣域比重從2022年的69%提升至80%以上。
作為景寧最大的異地搬遷安置地,澄和社區聚集著漢、畬、白、苗等7個民族的近萬名居民。走進社區,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居家養老照料中心、衛生健康服務中心等陣地有序分布,老人們三五成群、閑話家常,孩子們就近入學,傳來瑯瑯書聲。
潘黃梅感慨道,隨著搬遷進城的農民越來越多,社區里人氣漸旺,她和丈夫開了一個流動水果攤,還能去縣城打零工掙錢,日子比以前過得更舒坦。
![]()
潘黃梅和丈夫開了一個流動水果攤。孫楊洋 攝
搬得下來,也要富得起來。景寧多措并舉助力能進城愿進城的農業轉移人口更快更好融入城市,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以澄和社區為例,其依托景寧民族創業園建成“想創就創創業驛站”和零工市場,將轄區內70家企業用工情況與有求職需要的人員進行資源對接,構筑線上線下服務全面整合的智慧就業體系;定期組織開展木質玩具、茶藝、電商直播等創業技能培訓,為居民提供就業創業的“孵化港灣”……
澄和社區黨委副書記嚴葉萍介紹,社區還建成巾幗共富工坊,大力扶持來料加工企業,以“靈活就業+固定用工”模式,持續放大民眾在家門口的共富效應。數據顯示,該社區共有來料加工企業12家,帶動就業人口超500人,人均增收達5000元。
幸福圖景:加碼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
每天11時許,在景寧縣東坑鎮新和村,村民雷慶榮家的廚房里總會準時飄出飯菜香。不一會兒,由傳統柴火灶烹飪的四菜一湯便被端上餐桌,他和妻子以及同村的兩位老人共進午餐,傳出陣陣歡笑聲。
雷慶榮表示,這兩位鄰居年齡大了,還有一些基礎病,自己做飯不方便,每天中餐和晚餐都來他們家吃,“吃飯的人多了,飯菜也可以多燒點,我們子女都在外面,家里人多了更熱鬧,餐費還有補貼。”
![]()
雷慶榮和鄰居共進午餐。孫楊洋 攝
今年4月,景寧針對偏遠山區老人助餐“末梢”難覆蓋等問題,在現有養老服務網絡基礎上,通過創設“加雙筷子”鄰里互助養老機制,實現山區老人助餐服務“一個都不能少”。在此背景下,該縣制定《鄰里互助服務責任協議》,明確政府、村集體、服務方三方權責,實行“民政統籌+屬地主責+村社協同”三級聯動。
截至目前,景寧“加雙筷子”試點鄉鎮已布設互助點12個,惠及41名老人,用餐滿意度達95%以上。除“加雙筷子”外,景寧還推出居家養老照料中心集中用餐、送餐上門等助餐服務,堅持“均衡、普惠、可及”,讓民眾生活越過越紅火。
東坑鎮黨委委員徐義介紹,通過“集中用餐+送餐+‘加雙筷子’”這三種模式,他們不斷拓展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受益老人已達到300余人,覆蓋了該鎮常住老人的30%以上。
養老服務“愛心卡”、失能人員“多評合一”改革、“固定+流動”山區醫療服務模式、托育教育一體化……入選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試點以來,景寧不斷先行先試,以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作為縮小“三大差距”的“必答題”,為該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更多民生福祉范例。
2025年上半年,景寧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1%、7.3%。隨著一項項改革落地,景寧不斷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約,“縮小三大差距、推動全域共進、促進各族民眾幸福生活”的華美樂章在畬鄉激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