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孔令磊 報道)“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1月5日,由中共格爾木市委宣傳部主辦、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承辦的“民族團結聚力 紅色文化鑄魂”解碼城市文明新圖景主題采訪團隊走進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軍墾農墾記憶陳列館。陳列館內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駁的舊農具,展現著農墾人戰風沙、墾荒原的奮斗史。
六十年前,為了鞏固邊防、維護民族地區安定團結和發展青海農業,黨和國家決定在青海省按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序列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格爾木農墾集團前身),開展大規模軍墾。建場后,先后經歷了“軍墾時期、農場時期、集團公司時期”三個時期和多次隸屬機構變動,2001年更名為青海省格爾木農墾(集團)有限公司至今。
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軍墾農墾精神,農墾集團依托格爾木市國防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建成了格爾木軍墾農墾記憶陳列館,并于2024年7月15日落成揭牌。陳列館坐落于格爾木農墾集團院內,由農墾集團老辦公用房改建而成。陳列館通過場景復原、多媒體影像展示、浮雕展示、老物件和老照片展示等形式,再現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格爾木,扎根瀚海、屯墾拓荒的場景。
再現開荒場景
據介紹,自扎根柴達木盆地以來,在半個多世紀中,廣大軍墾戰士和農墾干部職工以“堅韌不拔、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指引,為格爾木的文化、體育、教育事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以及培養人才等各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前來參觀的游客夏先生說:“我覺得老一輩農墾人不僅為國家、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他們努力開拓、銳意進取的精神,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今,隨著一代代農墾人薪火相傳,遵循市場發展規律,順應改革發展主流,闖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斗之路。格爾木農墾集團在推動現代農業改革發展中,圍繞枸杞、藜麥、設施蔬菜等特色產業,不斷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打造了青藏高原最大的“菜籃子”穩產保供基地。這些努力為地區糧食、蔬菜安全保供作出了巨大貢獻,并因此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全國糧食生產創高產獎”,以及省級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等稱號,成為海西州設施農業成員單位,并獲得躋身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殊榮。
“正是因為有了以前艱苦創業的年代,才有現在創新發展的新時代,我們要向那個年代的勞動者致敬!”正在參觀的市民吳女士對記者說。
軍墾戰士使用過的物件
此外,通過構建“產業聯營+村企共建+就業幫扶”的聯農帶農模式,以產業鏈延伸激活鄉村資源價值,催生休閑農業、特色文旅、電商助農等新業態,形成多主體互利共贏、多業態互補共生的鄉村振興新格局,累計為11萬名農牧民鋪就“家門口就業”的致富路,實現“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的鄉村振興圖景。
“通過展現青海軍墾農墾創業歷史,以此來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愛國情懷,并傳承發揚農墾精神,讓市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城市建設中來。”格爾木農墾集團綜合辦公室主任、軍墾農墾記憶陳列館負責人南洋表示,“格爾木農墾人也將繼續繼承并發揚軍墾農墾精神,為格爾木市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