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一則關于神秘天體“3I/ATLAS”的消息再次引發全球關注。這個闖入太陽系的不速之客,自今年7月被首次觀測到以來,便成為天文學界和公眾熱議的焦點。據最新報道,該天體直徑預計在440米至5.6千米之間,正以每小時超過20萬公里的驚人速度穿越太陽系,成為人類迄今觀測到的第三個星際訪客。而更令人浮想聯翩的是,哈佛大學著名天文學家阿維·勒布提出的“外星母艦”假說,讓這一科學發現披上了科幻色彩。
“3I/ATLAS”的異常特性首先體現在其成分上。勒布團隊發現,該天體噴射出鎳蒸氣,卻未檢測到鐵元素——這一現象在自然彗星中極為罕見。勒布在《科學》雜志的論文中直言:“鎳蒸氣通常伴隨鐵元素出現,但‘3I/ATLAS’的化學特征更像某種人工推進系統的產物。”他進一步推測,這可能是外星文明利用核聚變推進的“母艦”,通過剝離鎳原子作為燃料。盡管這一觀點遭到部分同行質疑,但勒布強調:“科學需要大膽假設,而非因‘不可信’而回避研究。”
![]()
爭議的另一焦點在于數據透明度。勒布多次批評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未公開完整光譜數據,稱“公眾有權知道太陽系內是否存在非自然物體”。NASA則回應稱,所有合規數據均已通過“近地天體研究中心”平臺發布,但部分高精度觀測涉及國際合作條款,需經多方審核。這場拉鋸戰讓“3I/ATLAS”的真實身份更加撲朔迷離。
就在科學界爭論不休之際,科技巨頭埃隆·馬斯克在一檔熱門播客節目中談及此事。當主持人追問是否相信外星生命時,馬斯克一反常態地嚴肅回應:“如果我有確鑿證據證明外星人存在,我會立刻公開。”他甚至以略帶戲劇性的方式補充:“我在鏡頭前承諾,我永遠不會自殺!”——這句話被網友解讀為對“知情者被滅口”陰謀論的回擊。
馬斯克的表態迅速引爆社交媒體。支持者稱贊其“捍衛知情權”,批評者則認為這是轉移公眾對特斯拉自動駕駛事故的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旗下SpaceX的“星鏈”衛星網絡曾多次協助天文觀測,而他的火星殖民計劃也長期與“人類是否孤獨”的命題緊密關聯。天文學家莎拉·西格爾評論道:“馬斯克深知公眾對地外文明的狂熱,但他的承諾更像是一種營銷話術——除非他能拿出比NASA更多的數據。”
“3I/ATLAS”并非首個引發外星猜想的星際訪客。2017年發現的“奧陌陌”(Oumuamua)就因非重力加速軌跡被部分科學家懷疑為“光帆飛船”,而2019年的“鮑里索夫彗星”則因典型彗星特征被確認為自然天體。三者對比顯示,“3I/ATLAS”的獨特性在于其化學成分與運動軌跡的雙重異常。
![]()
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戴維·特里林博士指出:“星際天體研究的意義遠超外星文明搜尋。它們的物質組成能揭示太陽系外行星系統的形成機制。”目前,全球已有至少12臺大型望遠鏡鎖定“3I/ATLAS”,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也加入觀測行列。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透露,初步數據分析顯示該天體表面存在“非均勻反照率”,可能暗示其結構復雜性。
公眾對“3I/ATLAS”的熱情折射出人類對宇宙鄰居的永恒好奇。從《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到《星際穿越》的五維空間,地外文明題材始終占據文化創作的高地。但科學界普遍呼吁理性看待現有證據。SETI研究所資深天文學家賽斯·肖斯塔克強調:“異常不等于外星科技。歷史上所有‘外星信號’最終都被證明是脈沖星或儀器干擾。”
盡管如此,“3I/ATLAS”仍為科學傳播提供了難得契機。倫敦大學學院太空科學系主任安德魯·科茨建議:“與其糾結于‘是否外星飛船’,不如關注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星際物質的多樣性。”據悉,歐洲空間局正籌劃“攔截者”任務,擬在2030年前發射探測器近距離研究星際天體。
隨著觀測數據持續累積,未來數月或將為“3I/ATLAS”之謎揭開更多面紗。無論最終結論如何,這顆穿越星際的訪客已再次提醒人類:在浩瀚宇宙中,我們或許只是剛剛推開探索之門的孩童。正如勒布所言:“科學的最大風險不是大膽猜想,而是固步自封。”而馬斯克的“公開承諾”,至少讓這場跨越科學與幻想邊界的討論,擁有了更廣泛的參與維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